文、图 / 鲁湘伯
在我国省级行政区中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它们分别是广西、西藏、新疆、内蒙和宁夏。这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别位于我国南部、西部和北部边疆(图01)。计划经济时期这些地区工业和交通很不发达,经济相对落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开始加速发展。在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除西藏外,广西、宁夏、新疆、内蒙四区都在这一时期发展出自己的手表生产或组装工业。本文要介绍的是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自治区手表企业生产的手表品牌。
图01:中国行政版图中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位置
1970年广西自治区在首府南宁市以市钟表合作社为基础筹建“南宁手表厂”,用派送技术工人到上海手表厂跟班劳动方式学习手表生产技术,并从上海手表厂“协作”来SS1型手表机心和零部件组装手表,当年生产“邕江牌”手表(图02)16只,1971年又组装“南宁牌”(图03)手表143只。到1972年以上两品牌手表产量已达1264只。
图02:邕江牌手表
图03:南宁牌手表
1974年南宁手表厂被轻工部列入国家计划内手表定点生产企业(该厂也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一家列入国家计划内的轻工部定点手表生产企业),并投入1076万元基建资金用于该厂搬迁和扩建,计划建设设计产能为年产手表20万只。1975年该厂开始生产ZNN-A型统一机心的“桂花牌”手表(图04)。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南宁手表厂年产手表只有7.8万只,不及计划产能的40%。
图04:桂花牌手表
改革开放后,南宁手表厂充分利用其国家定点企业和地处沿海地区的优势以及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扩大生产规模,1980年手表产量突破十万只大关,到1989年该厂生产以下品牌的手表累计达400万只。
桂花是广西桂林的市花,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作为广西对外宣传的名片,以桂林市花作为本地产手表的牌子,也是名至实归。1982年之前,“桂花牌”手表单价60元/只,1982年国产表第一次调价后,“桂花牌”手表单价降为40元/只。
图05:桂花牌日历手表及包装袋
象山也称象鼻山,原是桂林老城墙外东南角一处著名的山景。该山为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作为桂林市的天然地标是中外游客到桂林的必游之地(图06)。“象山牌”和“象鼻山牌”手表是1984年南宁手表厂作为“桂花牌”手表的副牌产品生产手表品牌,其市场单价只有30元/只。
图06:桂林象山
图07:象山牌、象鼻山牌手表
1980年代末,由于石英电子表的大量涌入,国内手表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南宁手表厂为适应市场需求,推出了新产品“山水牌”手表,该表采用类似于劳力士表齿圈式表壳和人工宝石装饰表盘。与老款“桂花牌”、“象山牌”表相比,“山水牌”手表更漂亮,更贴近玩赏器市场的需求。
图08:山水牌手表
1981年为在自治区内实现南宁手表厂手表产业链配套,原南宁市二轻五金制品厂更名为南宁市表壳厂,转产为南宁手表厂配套生产表壳。该厂在实现表壳量产后,也曾使用南宁手表厂ZNN型统一机心组装生产“春晓牌”手表。
图09:春晓牌手表
1970年代初,与广西筹建南宁手表厂的同一时期,远在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也拟建“银川手表厂”。其后,该筹建单位用采购的上海手表厂SS1型机心和定制的“银川手表厂”表壳等外观件,小批量组装生产了一批“银川牌”手表(图10)。但是在1974年轻工部确定南宁手表厂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定点生产企业后,筹建中的“银川手表厂”就偃旗息鼓,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而“银川牌”手表也成为宁夏自治区硕果仅存的早期生产手表品牌。
图10:银川牌手表
新疆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疆,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自西汉以来,中国历朝中央政府在新疆就有屯边制度。在1955年新疆自治区成立之前的1954年,新中国中央政府就已将驻疆部分解放军、由陶峙岳将军带领起义的原国军和原新疆民族军等部队改编成立为“新疆建设兵团”。兵团为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管理的副省级单位,受中央政府和新疆自治区政府双重领导。在上世纪下半叶的四十多年里,兵团所属部队遍及东起吐鲁番西至伊宁、北到阿勒泰南达和田的新疆全域,掌控着新疆除铁路、石油、矿山、牧业和民族手工业以外几乎所有的工业和农业生产。1975年至1982年,新疆建设兵团曾经历过短暂被撤销到重新恢复兵团建制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兵团农垦部队集体改编成国营农场。各农场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纷纷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其中,兵团驻吐鲁番、阿勒泰、喀什和伊利等地农垦单位都生产出自己的手表品牌。由于兵团各农垦企业均无正规手表厂,其生产的手表产品都只有产地而没有厂名。
以下就是几款具有新疆特色的手表品牌:
苏公塔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吐鲁番市东郊,是清朝维吾尔族爱国人士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报清王朝的封赏,个人出资于1778年建造的塔形伊斯兰教建筑及清真寺。该塔因由额敏郡主的儿子苏莱曼负责监工建造,故得名“苏公塔”(图12)。1970年代初,兵团驻吐鲁番11师(原建工师)企业用南京手表厂生产的SN2型粗马机心组装生产了一批“苏公塔牌”手表。这也是新疆自治区生产的最早一批手表。
图11:苏公塔牌手表
图12:新疆苏公塔
改革开放初期,驻吐鲁番农12师农垦企业用采购的无生产厂代码的统一机心和定制的表壳、表盘等外观件,组装生产出“火洲牌”手表。此表LOGO形象代表了吐鲁番独有的地理和气候特点。
图13:火洲牌手表
喀什市地处新疆西南边陲,该市为兵团农3师的驻地和辖区。其下属农垦企业也曾用采购的无生产厂代码的统一机心和定制的表壳、表盘等外观件,组装生产出“边陲牌”手表。该表的LOGO为麦穗和田野上的拖拉机(图15),象征着兵团农垦戍边的神圣责任。
图14:边陲牌手表
图15:边陲牌手表LOGO图案
“南疆牌”手表由兵团驻阿勒泰的农10师所属企业生产。该表用无生产厂代码的统一机心组装生产,其LOGO为两名手持钢枪的兵团战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图17);表后盖标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纪念”和“屯垦戍边光荣”文字。有趣的是生产这款“南疆牌”手表的农十师却是驻守在北疆的阿勒泰市。
图16:南疆牌手表
图17:南疆牌手表LOGO图案
伊利州首府伊宁市位于我国古丝绸之路最西端的伊利河谷地区,是兵团农4师驻地。1980年代初,该农垦部队企业采购西安红旗手表厂生产的ZHQ型统一机心组装生产了“雪山牌”手表。这款手表有多种款式的表盘,其表后盖为雪山图案和“中国新疆伊利、防磁、防震”的汉语拼音字母。
图18:雪山牌手表
1955年呼和浩特市成立“美得利钟表修配合作小组”,1958年该企业更名为“呼和浩特市钟表眼镜厂”并开始生产闹钟和眼镜镜架。1962年该厂闹钟生产下马,转而生产眼镜。上世纪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是我国手表生产供不应求,供需矛盾突出,轻工部多次组织全国范围的“三大件”会战。在“石英风暴”尚未进入国内之前,我国曾出现过一段全社会办手表厂的热潮,除国家定点建设的大型手表厂外,许多地方都办起了小表厂,用大厂产机心组装生产手表(甚至是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校办工厂也都建厂造表,图19)。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呼和浩特市钟表眼镜厂也从西安红旗手表厂采购ZHQ统一机心和定制外观件,小批量组装生产出“百灵牌”手表(图20)。1982年以后,随着石英电子手表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手表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各地手表厂产品库存积压严重。在国家先后多次下调机械手表市场零售价格后,靠采购机心组装生产手表的小厂难以为继,纷纷停产下马。因此,“百灵牌”手表在很短时间内就停止了生产。
图19:左:全国工商联兴建的爱建表厂生产的爱建牌手表右:北京昌平一中校办工厂生产的禾苗牌手表
图20:百灵牌手表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三十多年前这段手表生产的历史是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真实写照,其手表品牌大多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独有的地域特点和人文风情,是我国早期手表工业发展史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