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莲
(山东工程技师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显示出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需要;是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是消费者个性化消费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而与之相适应的是职业教育要对接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同时,在教育领域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学界对工匠精神内涵范畴的理解各抒己见,看似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属性有着同质化的认知。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不仅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还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可以进一步厘清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指明方向。
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一是“匠心”。所谓“匠心”,是指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的高度认同,有安于做一名“工匠”的意愿,这是工匠精神的基础。职业认同一般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价值等的赞同或认可,关系着个体生产劳动观念的确立和对从事职业的忠诚度。《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业是最高境界,是最好的职业导师,也是最能够激发人类工作热情、奉献激情、创新灵感的境界。二是“匠术”。 所谓“匠术”,是指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是基于技术、技能运用所追求的合理、科学的技巧,广义上属于工匠情商的范畴,是工匠精神的根本。工匠精神是通过具体的造物或服务过程进行体现的,所以,在造物或服务过程的精高超技艺、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直接外在表现。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都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三是“匠德”。所谓“匠德”,是对职业的专注,敬业而有为,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工匠来自于生产与服务的第一线,是脚踏大地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唯有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洞悉客户需求、掌握生产技艺,遵守生产规律,才能提供优质的产品。工匠永不满足,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也才能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提升产品与服务人性化的程度。[1]
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工作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和传承技术技能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应该义无反顾地担起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的重任,在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专业建设、培养体系、校园文化、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推进改革、强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必须强调工匠精神,将其内化在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
一是职业院校要完善工匠精神的办学理念,以德为先、重视技艺,将职业精神的传播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专业建设、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还应兼顾专业和职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教学的目标、过程和评价之中,在日常活动中坚持培养学生做事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
二是要营造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第二课堂,把工匠精神培育植根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通过开展一系列关注细节、敬业严谨、淡泊名利等主题校园活动,弘扬工匠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认识、理解和践行工匠精神。
三是除教学之外,工匠精神还体现在职业院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上,如教学一线以外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以及和教学辅助部门,切实提高这些部门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可以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感,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之中。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培植工匠精神的文化底蕴,将职业精神、人文素养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文教育上,要不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在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在班级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题班会,观看弘扬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宣传片,并邀请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和技术能手走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精于细节、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爱岗敬业、职业规划的活动,并利用实训课、顶岗实习、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和践行工匠精神。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内心,进而转化为未来职业素养和精神。
工匠精神是勤奋勤勉和创新创造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离不开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职业教育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融入创新的元素和基因,才能引导学生建立起创新思维的习惯和程序。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通过组织科技小组、智力竞赛、创新大赛与专题讲座,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和方法,努力钻研新方法、新技术并勇于探索和尝试。再者,运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培养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只有将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效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的产品质量和效益。
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专业学习、生产实践、岗位实习的服务平台,推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则下的企业实习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感受企业文化,认识工匠精神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的形成。充分运用实训实习,让学生了解整个产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了解产品的发展趋势,从中体会技术技能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让学生树立热爱职业、勤奋努力、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职业院校承担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的重任,必须将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深化。今后,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可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融入工匠精神的专业与课程评价标准;第二,企业的工匠精神在学校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第三,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教育文化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