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2018-07-12 09:57:19中共普洱市委党校665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中华人类传统

白 云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665000)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拓展性。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遭受挫折而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中华文化的特质密不可分。深入思考,不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推进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少儿国学班,诵经热,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穿着各式各样复古衣服的人们、各式各样“大师”的产生••••••让人有一种感觉: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前所未有,传统文化正在复兴、正在传承和发展。然而,在种种热闹背后,不禁让人深思:究竟该怎样理性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中华传统文化万能论,其二,中华传统文化无用论。其三,中华传统文化批判继承论。

中华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齐家治国、养生延寿等方面确实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处于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外界变化日新月异,纷繁复杂。不少人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中感觉到生命归宿感的缺失,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却能深深的体会到。如何建设一种与时代变化相适应并能导引人于其中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面对这种变化,有的人带着情绪与偏见,不了解传统文化,但是只要一提起它就骂,认为近代中国的“挨打”根源于文化的落后;有的人对西方文化了解不深,只看重一些表面现象,对其痴迷崇拜不已。没有了文化和精神的独立性,不管在物质上如何富足,在精神上终究难成为强者。更为严酷和可悲的是,容易沦为精神上的奴隶和囚徒。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也就失去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难于走好明天的路。“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3中华传统文化,确有其用。但是,这一切的作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且,这种作用是有限的而非万能的,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实践去分析评论。不了解忠孝之理,盲目效仿,就会上演愚忠愚孝的人间闹剧。不深刻领会无为之意,惶惶无为,只会不思进取,消极避世。不领悟天地之道,妄开拯救社会的药方,最终只会自取其辱,贻笑天下。言过其实,不分条件,过分夸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往往会弄巧成拙,使得其反。

人们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拔高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这些观点认为:中华传统文化里迂腐思想较多,强调门第和等级,轻视民和平等。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往往取决于出身及权势;过分重“义”而轻“利”,不积极追求对物质利益,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偏于玄妙而缺乏实证科学的精神,观念陈旧保守不利开拓进取,过分强调圣贤榜样而易产生崇古非今的思想,不重视对独立人格的培养,批判性思维不强;强调群体价值,轻视个体价值,群体压抑了个体,导致个性观念缺失,缺乏活力等等。

其一,中华传统文化是手段而非目的。有学生问老师,月亮在哪里?老师伸出一根手指,遥指远方,跟学生说,月亮悬挂天边。手指指月,月亮才是我们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是指月之指,人自身才是月亮。中华传统文化是途径、是资源,人对自身的认知,对自我生命的开发,才是根本目的。有些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片面要求能背多少,把传统文化当成是记忆。有些人只讲其形,不究其神,身穿麻衣古袍,口喝清茶,手持扇羽,摇头晃脑,言出怪论,以为得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些人痛心疾首,奔走呼告,说拯救社会今日之危难非传统文化莫属,把传统文化当成是救世良方。有些人对岐黄之术似懂非懂,专门给人看病治病。有些人好为人师,自己未了道,却逢人就给其指点迷津,妄说祸福。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是封闭僵化的认知模式,不是肤浅的语言游戏,不是导人消极沉沦的能量。凡此种种,皆是心外求法,错把形式当成了内容,把手段当作了目的。

其二,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中积极的贡献常常是难以理解,而易于忘却;传统文化中消极的阻碍进步的东西却不易克服、不易摆脱。”4习近平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5存在是矛盾的展现,而矛盾总是对立统一的,批判的继承,有所取有所不取的态度,符合实事求是的观点。

其三,中华传统文化与用其之人有关。传统文化是一种工具,其方向、效果和使用者本人的修养密切相关。人若心邪念歪,就可拿传统文化招摇撞骗,达其目的。人若财迷心窍,色胆包天,就可拿传统文化敛财骗色。当下,利益诉求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增多,虚无感增强。没有的想得到,得到的想拼命保住。机会增多,希望增多,但同时,挫败和失望也在增多。找不到一种现成既定的理论,可以圆满解释、解决生命中的这些问题。这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提升,特别是在精神需求方面。另一方面,却没有充足的、正能量的、有效的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于是官员、商人、普通百姓,学《易经》,问吉凶,占前程。学《论语》,寻求经世治国之术。学《鬼谷子》,以求斗法之方。学《三国演义》、《西游记》,以求经营之法。学《道德经》,以求领导之道。正所谓“琴棋书画,达士以之养灵性,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是大江巨海,也可以是浅溪小沟,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

中华传统文化有其产生、发展、成熟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今天许多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一些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观念,习俗,应该大胆舍去。中华传统文化,有体相用之分,作为核心的“体”是精髓,不会过时,当继承和弘扬。作为“体”的外化和表现,“相”和“用”则会根据具体时空发生改变,应灵活取舍。“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然而我们中国有些人却崇拜旧的过时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不仅不适用而且有害。这样的东西必须抛弃。”6时过境迁,生搬硬套一些东西肯定不合时宜,这一部分是需要否定和遗弃的。

但是,也不能以偏概全,全盘彻底的否定了传统文化。首先,这种思维方式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7人类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其次,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人类社会的主题却没变过。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8纵观人类历史,生与死、爱与恨、苦与乐、成与败、得与失、分与合、聚与散、名与利等主题,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人类需要面对的、尚无法超越的主题。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华传统文化里有对人类主题的深邃的思考,面对自然讲求物我平等,不妄求无度、不肆意毁坏,而与自然相融共生;面对他人讲求和光同尘,不唯我独尊、不飞扬跋扈,而与他人和睦共处;面对自己讲求反参内省,不骄奢淫逸、不庸庸碌碌,而与自己自悟自醒。这些思想,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不会过时。再次,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出现,无一不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关。习近平指出:“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9仔细观察社会生活,不难发现,人们的想法很多,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多种多样。有过度追求物欲享乐者,有极端自私自利者,有不讲诚信者,有道德沦丧者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导引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涵养人的心智、滋养人的灵魂、提振人的精神境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文化层面而言,根本上的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人本身就是目的。治世,最根本的体现与表征就在于人的道德情操、文明水平、精神追求。在此意义上,只有人对了,世界才能对了。

认真向历史学习,汲取经验,吸取教训是解决当下问题的必然要求,亦是设计美好未来的必然要求。“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0习近平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11。理性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不过分拔高它的作用,也不忽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弃其糟粕,汲取精华,继承人类究竟的思想事业,保持对人类根本主题的积极回应和思考,这应该是较为合理的态度。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3.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J].新华文摘, 2003(9).

4.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12.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1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猜你喜欢
中华人类传统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