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瀚文 李景春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 0660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录取人数逐年提高。1978年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比例为7%(40.2万人),1999年扩招录取率达到56%(160万人),2016年达到82.15(772万)。有学者研究指出,近十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翻倍增长,公平与效率方面的问题也更加突出。1确实,随着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迅速增长,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即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却日益凸显。许多学者注意到,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非常复杂,有区位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等等,但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社会分层因素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根据国内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分层主要包括经济分层、职业分层和文化分层。其中,经济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最大,是最本质性的因素、决定性的因素。
对社会公众而言,教育机会公平不仅承载着他们在教育领域的切身利益和民生诉求,也成为衡量几乎所有教育改革合理与否、改革举措能否接受的一个核心标准。
教育机会承载着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和民主诉求,教育公平与否是衡量教育改革成败的核心标准。2在高等教育还不能作为普及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本质上仍属于有偿教育。从经济学视角看,高等教育在实现教学、科研与服务三大社会职能过程中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补偿。一方面,高等学校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有自身的能量的消耗,也需要进行资源和价值补偿;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循环过程本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供需双方在这个市场中也要按照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消费者要满足高等教育需求,必须具备一定可用于交换的条件。从个体角度来讲,高等教育投资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用于培养素质能力,提高人的智力所投入的人、财、物资源。在多数情况下,高等教育投资的形式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资本。通常,经济条件越好,经济阶层越高,越能够更多地获得教育资源。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增长,但仍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率,而且二者之间的比值仍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收费的不断攀升,双重窘境使得多数农村居民的子女不能够很好、充分地享有高等教育机会。从近几年高校录取情况看,每年都有一大批经济落后地区的贫困家庭子女考上大学却不能就读,或者只能选择相对廉价的学校报考。对多数农村居民家庭而言,即使能够支付子女就读大学的费用,高额的学费也会使其长期陷入经济紧张状态,甚至背负巨额的债务。
教育公平与否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会均等,二是过程均衡,三是结果平等。3经济分层是社会分层的决定性因素,对高等教育纵向影响是显著的,不仅影响公民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而且对接受高等教育过程和享有高等教育结果都有很大影响。
首先,经济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父辈的经济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子辈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父辈之间阶层、收入差异的程度与子辈享有教育机会的程度基本成正比关系。最显著的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致使农村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明显偏低。截止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而上海、北京在2003年的毛入学率就分别达到53%、52%。4可见,父辈的阶层归属和收入水平对子女的录取分数划定等均有所影响,二者之间呈非线性的正比例关系。
其次,经济分层对高等教育接受过程的影响。在我国,家庭是个人教育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由于每个家庭的经济实力、收入结构、社会关系都存在差异,因此在个人教育投资的支付能力、意愿倾向、承受水平方面的表现也有所不同。随着高等教育学费体制的改革,大学学费的涨幅呈现逐年攀升的变化态势,并且超过了同期居民收入涨幅,使得多数家庭面临着高额学费的重负。有调查显示,在广州仅有7.5%的被调查者能够接受每年5000元以上的大学收费标准,而71.6%的人感觉现行的高等教育收费太高。5在经济较发达的广州市尚是如此,对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落后地区多数家庭来讲足可略见一斑。从高等教育接受过程来看,中高收入家庭的子女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教育机会,例如参加各种培训班、购买现代化的学习用品和工具。与之相反,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往往是高校贫困生群体,经济条件的相对不足致使他们中的多数人迫于生计而不得不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去从事勤工俭学以维持学业。很明显,家庭收入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不仅影响了教育投资的能力水平,而且也影响了子女对高等教育的接受过程。
再次,经济分层对享有高等教育结果的影响。高等教育结果机会主要是指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能够获得和享有的就业机会。从理论上说,作为高等教育机会层次中的最高机会形式,结果机会应该克服受教育者的性别出身、民族区域等先赋性因素的影响,排除受教育者的经济地位、社会身份等后致性因素的影响,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平等享有。6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快速转变,大学生个体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镶嵌于其中的资源情况不断地影响着大学生高等教育结果机会的获得与享有。事实上,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更多情况下依靠于父辈及其家庭社会关系的支撑。相比较而言,中高收入阶层具有丰富的社会关系、雄厚的经济成本和充足的时间成本,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社会关系,来实现子女成功就业。低收入阶层迫于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无能力或无暇顾及社会关系的营造,以致当面临子女就业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困境时,只能满足于发展前景一般的普通职业,所得到的高等教育投入回报率也相对较低。与高收入阶层相比,低收入阶层子女享有的高等教育结果机会明显不均等。从归因论的角度分析,导致高等教育结果机会不均等的原因既有入学机会和接受过程不均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低收入阶层子女就读大学期间过多关注和考虑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扩大与中高阶层子女享有结果机会的不均等。
同时,职业分层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分层的问题上,也有学者更重视职业分层,认为职业分层是社会分层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是按照职业分层来确定社会阶层的。7个体的职业往往与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力大小紧密相关。国外许多研究表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白领工人、一般技术性工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多于蓝领工人和农民子女。例如,1970年苏联的社会结构中工人所占的比例为56.7%,农民所占的比例为20.5%,专家职员所占的比例为22.6%,而他们的子女在大学生总数中的比例分别为37.1%、8.5%和54.4%。8根据1984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拉美地区的白领阶层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5%,其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为45%;非洲法语国家白领阶层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为6%,其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为40%。9
此外,文化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家庭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巨大的能动效应场,特别是父母的文化程度有着强大的辐射力,会深深地作用和影响于子女教育的诸多方面,造成各种程度不同的教育效应。据有关调查显示,父亲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2倍多。10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曾就1976年台湾的大学报考者与录取者社会背景做过一项比较研究,表明了父亲教育程度不同的各阶层子女报考者人数在报考者总数中比重分别为:“文盲阶层”考生,3%;“小学阶层”(含非文盲的小学程度以下者)考生,33.9%;“初中阶层”考生,14.2%;高中阶层考生,25.7%;“大专以上阶层”考生,23.2%。吴康宁将上述比重与各文化阶层人口在台湾就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加以比较后发现,“小学阶层”以下子女的报考者人数在报考者总数中所占比重为26.7%,远低于这些阶层的人口在社会就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62%;“初中阶层”这两者相差不大,“高中阶层”以上,则前一种比重远高于后一种比重,“大专阶层”的前一种比重为23.8%,后一种比重仅为5.3%,可见,文化阶层愈高,子女报考大学被录取的可能性—般也愈大。最低文化阶层(“文盲阶层”)的子女的报考录取率为21.6%,而最高文化阶层(“博士阶层”)子女的相应录取率高达47.2%,后者为前者的2.2倍。11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父母的文化分层对子女的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将随着社会人口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阶层间文化差异程度的减少而逐渐式微。
注释:
1.刘旭东,赵文慧,乜蓉峰,等.大众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分析——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5.
2.高树仁,宋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内在逻辑及其制度建构[J].高教探索,2017,(5):5.
3.彭榕.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11.
4.曹广祥等.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0.
5.广东:建议公开高校生培养成本,规范高校收费[N].羊城晚报,2006-2-21.
6.赵明.社会阶层收入差异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经济学分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127-128.
7.[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3.
8.孙伟忠.论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5-66.
9.World Bank(1984):World Development Repor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3.
10.王香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J].江苏高教,2005,(3):47-49.
1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