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叙事特色探析

2018-07-12 09:57:19苏梦瑶河南师范大学453007
大众文艺 2018年15期
关键词:物像帕特里克曼彻斯特

苏梦瑶 (河南师范大学 453007)

由肯尼斯·罗纳根编剧并执导的小成本独立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凭借立体饱满的故事建构在2016年和2017年夺得了多个电影大奖。黑暗伤感的基调和对死亡情节的执着是肯尼斯·罗纳根一贯的风格,这一创作特征也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得到了延续。

主人公李曾因失误致使自己的三个孩子葬身火海,此后他逃离家乡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而哥哥乔的猝然离世迫使他回到家乡并成为了侄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帕特里克不愿随李到异地生活,但内心的深重的创伤也使李无法留在家乡,历经痛苦的挣扎,李将帕特里克托付给哥哥的好友乔治之后,继续回到异地过着颓丧的生活。绝望抑郁的主人公形象设定,平静之下内蕴张力的情节建构,细腻精准的人物情感铺陈,肃杀冷冽的气质氛围营造,影片以几乎平视的叙事角度本真地还原了生活中的残酷与无奈。打破线性的叙事时间,以主人公的心理为导线,让物像符号在发挥隐喻功用的同时又成为冲突的关键,淡化情感高潮又猝不及防展现心理宣泄,纯熟的叙事技巧使得故事的推进自然而流畅,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也更易于使沉郁的主题直抵人心。

一、双线式叙事结构与创伤主题的耦合

《海边的曼彻斯特》采用了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以李在乔去世后监护帕特

里克的故事为主线,其间以闪回的手法插入了八段李的回忆,在回忆的片段中展现了李失手害死三个孩子的始末以及乔与其前妻伊莉斯分手的缘由。影片中回忆的嵌入总是以人物的“触景”或对话的指涉为契机,例如当李驱车驶近曼彻斯特时,其曾与乔及帕特里克一起在海上的小船中嬉戏的片段便紧接而来;当帕特里克提出要给自己的母亲伊莉斯打电话时,伊莉斯曾喝醉后下身赤裸地躺在客厅并被乔、李、帕特里克撞见的往事便随之切入。如此具有延展性又严丝合缝的结构布局与人类的心理体验是相统一的,不同于物理时间的线性发展,我们的记忆“使我们能够通过一个直觉,捕捉到绵延的众多瞬间;记忆还使我们能够摆脱事物流的运动,即摆脱必然性的节奏”。1李在曼彻斯特被大量直觉的触点所包围,无数的回忆随时随地侵袭他的内心,这使得他不再像生活在波士顿时那样的麻木而冷静,他开始焦虑、易怒、语速加快,甚至粗心健忘,而这些行为则完全属于人类心理创伤后的应激反应。

李由于外出时忘记给壁炉加隔板导致房屋失火,大火吞没了其三个孩子幼小的生命,这一灾祸给李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自杀未遂后,李选择了情感体验分离,即为了回避创伤体验而选择居于异地的情感麻木的生活方式。但“人们的情绪记忆在形成时,与自身生活的许多部分都发生了关联,因此要隔离情感和记忆很难。”2所以当李在律师所得知自己作为帕特里克的监护人需要搬回曼彻斯特居住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伴随着对长期陷入所逃避的生活环境的恐惧,那些最幽深痛苦的创伤记忆呼啸而出。不同于与乔及帕特里克嬉戏的那些回忆的片段那样的流畅和完整,火灾记忆的片段破碎而短促,镜头不断在回忆和现实的律师所之间切换,而这也表示无论李如何抗拒和挣扎,也无法逃脱创伤记忆的束缚。正如凯如斯对“创伤心理”的界定:“在突然的,或灾难性的事件面前,一种压倒性的经验,对这些事件的反应通常是延迟的,以幻觉和其他侵入的现象而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表面。”3李无法控制痛苦记忆的入侵,只能任由其中断自己在现实时空中的行动。同时,与李相对应的是帕特里克也面临着父亲猝然离世的心理创伤,初遭创伤的帕特里克没有任何异常反应,他一如既往地和乐队的朋友一起排练,热衷于游走在两个女朋友之间,并和她们发生亲密关系。只有在某天看到了冰箱里的冻鸡肉,他的情绪才突然失控。

李和帕特里克分别处于心理创伤后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应激保护方式也差别极大:李选择逃离和回避与创伤记忆有关的一切地点和事物,而帕特里克则需要朋友的陪伴和熟悉的环境所带来的安全感,以此来抚慰内心的伤痛。影片巧妙地让两种心理创伤交汇碰撞,将两个创伤个体捆绑在一起,其中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方式必然会给另一个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这其间的去留抉择构成了巨大的戏剧张力。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既与人物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相统一,同时其间所形成的对比冲击也使得影片的创伤主题更加宽厚。它没有简单而肤浅地展示救赎与爱,而是将主人公猛然推入心理与生活的双重漩涡,让其在痛苦的煎熬中无意识地捕捉到一点点希望的亮光。心理创伤并不是一场生活的意外就可以治愈的,但凡尘的烟火总能使情感的坚冰有哪怕一点点的消融,而这才是符合生活常态的真实表现。

二、物像叙事符号与内蕴情感的对接

双线式的叙事结构加强了《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现实主义色彩,它将人物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完美贴合。而在纷繁零碎的回忆与层次丰富的生活景象的切换之间,“船”这一物像符号起着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形态各异的船只作为主要的意象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当物象符号主要指向象征意义时,符号载体不必是对某个特定原始媒介的影像呈现。”4船是连接两个维度中的创伤个体——李和帕特里克的情感的重要媒介,彼时他们常常和乔一起在船上嬉戏,船承载着他们最幸福快乐的记忆,因而回忆的片段中的船总是悠闲地在海面上漂游。但是在影片中段的现实生活中,李身负着失去三个孩子的沉痛创伤,帕特里克也猝然丧父,他们的内心悲伤苦楚,所以现实的场景中的船被捆绑在暴雪肆虐的码头。影片的后半段中,随着李内心情感坚冰的渐渐松动,船在镜头中也慢慢恢复了行动力,从乔治教帕特里克驾驶船到帕特里克带着女友桑迪和李一起在海上航行,影片的情绪也渐渐舒缓起来。但是紧接着一叶孤舟搁浅海滩的空镜头又将气氛推至冰点,李偶遇前妻的场面让他的心理再度崩溃。直至影片结尾,当李终于寻得使自己和帕特里克都能得偿所愿的办法时,两人又相伴在船上悠然钓鱼。

影片以船的状态变化来暗示人物的心理情感波动,同时,李和帕特里克对于乔留下的那艘船的不同的处理意见也代表了两人情感立场的差异。李坚持主张将发动机已严重老化的船卖掉,除了他必将离开曼彻斯特的客观原因外,还因为已经习惯于情感麻木的生活方式的他抗拒任何快乐记忆的潜入。而帕特里克执意要求保留船只并更换发动机,这也反映了他极力想要保留美好回忆并希望重拾快乐的心理诉求。船这一物像作为冲突的关键映照出了两种心理创伤的情感倾向——回避或面对。在影片里李最终还是卖掉了宝贵的猎枪给船更换了新的发动机,在这场情感的角力中,帕特里克略胜一筹。而另一方面,这也暗示了导演在心理创伤的两种处理方式之间的抉择倾向。“船”作为一个关键的物像符号在影片中既承担着结构作用,又发挥了表意功能,同时,导演还使其精妙地融入情节,成为冲突的焦点,这样匠心独运的设置使得影片的叙事更为圆融丰富。

除了“船”这一主要的物像符号外,影片中还着意表现了“雪”、“律师所窗外的树”等物像,在表意的基础上增添了画面的视觉美感,勾起了观众的诗性想象。雪作为影片中的环境背景,不动声色地渲染着影片的气氛。影片开头的波士顿积雪环绕、大雪飘扬,雪的冰冻之感穿透银幕,营造出冷凝、萧瑟的氛围,奠定了影片忧伤的基调。镜头转至曼彻斯特,一路雪景绵延,城市中亦是积雪不化,肃杀冰冷的气氛也始终相随。当李在律师所中回忆了痛苦的过往之后,曼彻斯特的港口暴雪肆虐,漫天狂舞的雪花将影片悲伤凄凉的氛围推至顶峰。“雪”这一物像符号作为主要故事背景贯穿整部影片,直至结尾时冬去春来,积雪消融,影片的氛围也逐渐明朗起来。“雪”在烘托影片的气氛之外,也暗示着李的情感变化。身处波士顿的李情感麻木,就如不停地落雪、铲雪的循环一样,他的生活机械而单调。初回曼彻斯特的李情感冰冷,就像曼彻斯特堆积不化的雪一样,李内心的创痛始终无法消泯。而在与帕特里克不断地碰撞磨合之后,李的情感就像渐渐消融的雪一般开始有柔软的转变。除了“雪”这一物象,影片还以“律师所窗外的树”来隐喻李的情感转向。当李在律师所得知乔把帕特里克委托给自己监护,并回忆起那段痛苦的经历时,窗外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摇摆,此时李是心如死灰的。而当李在挣扎过后,再一次坐在律师所里将帕特里克委托给乔治监护时,窗外的树枝上花朵绽放,此时李的内心释然安逸。《海边的曼彻斯特》综合运用“船”、“雪”、“树”等物像符号展现了一个心理创伤的个体心灵解冻的过程,原始媒介形态的变化与人物情感的转变和谐统一,绝妙的物像符号设置成为了影片叙事的点睛之笔,使得影片的意蕴更加饱满丰盈。

三、淡化及突转的叙事技巧与沉郁风格的交融

丰富的物象符号给影片平添了几分精巧灵动,然而在影片主体故事的叙述手法上,导演却反模式地采用了淡化及突转的叙事技巧。影片的两条故事线中,李因失误而致死三个孩子的事件冲突更激烈,更具戏剧性,然而导演却将之设定为以回忆形式展开的辅线。“过去时”的时间设置以及不断被现实打断的情节进程淡化了冲突的震撼效果,但是挥之不去的回忆纠缠又使影片笼罩上了沉闷阴郁之感。导演淡化戏剧效果的意图还展现在对帕特里克这一人物的表现上。当帕特里克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时,他没有展现出痛哭流涕或悲伤难抑的情感宣泄,甚至当他到冷库中看父亲最后一眼时,也只是匆匆一瞥后便转身离开。在父亲去世的当晚,帕特里克也如往常般向李申请让女朋友塞尔维留宿。之后影片还用大量篇幅来表现帕特里克如何想尽办法与另一个女朋友桑迪发生关系的经过。帕特里克平静的生活场景展示使得影片并没有冲突的爆点,然而对帕特里克行动的怀疑和不认同却在观众心里慢慢积蓄成一片灰霾,直至帕特里克看到冻鸡肉而突然失控时,情绪才得到了一点宣泄,可是影片淡化的手法让这一场面短暂地展现之后便戛然而止,并没有过多地渲染铺陈,情感的洪流被堵截在内心,压抑而沉重。不同于传统故事中跌宕起伏、环环紧扣的情节设置,《海边的曼彻斯特》以散文化的手法展现了生活的各个横截面,让故事随着真实的脉络自由流淌。没有对人物情感的过度渲染,始终冷静克制的表现手法使得影片在平静的故事表层之上积聚着浓郁灰冷之感。观众的情绪始终没能得到大开大合的释放契机,而是不断地郁积回荡。这样疏离而又直观的呈现较之戏剧化的演绎更能带给人真实的心理冲击。

另一方面,影片在即将结尾处呈现了“突转”的神来之笔。当李和帕特里克的情感碰撞渐渐平缓下来,李展现出愿意试着留在曼彻斯特的行动时,却突然在街上偶遇前妻,这一场景让李的内心世界再度崩塌,留在曼彻斯特的希望也瞬间归零。这样的“突转”使得剧情免于落入“大团圆”的窠臼,在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理遗憾的同时,也顺应了生活残酷的规律,更深化了影片的沉郁之感。同时,也正是历经了“突转”的遗憾,所以在结尾处看到李愿意为了方便帕特里克来找自己而希望租到一套有两个房间的房子时,才倍觉动容和珍惜。影片摒弃了美好但虚假的“造梦”模式,以冷锐沉郁的风格引领观众清醒地去思考人生,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

四、结语

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为《海边的曼彻斯特》立起了坚实的骨架,丰富的物像符号为影片融入了超脱的气质,而淡化和突转的叙事技巧则为影片熔铸了睿智的灵魂。作为一部叙事手法精熟的文艺片力作,《海边的曼彻斯特》以独特的叙事语言讲述了一个内蕴丰富的悲剧故事。影片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贴近观众生活体验的同时也使悲剧主题得到了深化。生活里总有无能为力的悲哀,每个人也都有不与过去和解的权力,这才是世间的常态。影片理性而精准的叙事手法也为此后同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式。

注释:

1.伯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07.

2.伍泽莲,何媛媛,李红.灾难给我们的心理留下了什么?——创伤心理的根源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3):640.

3.王欣.文学中的创作心理和创伤记忆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146.

4.马睿,吴迎君.电影符号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61.

猜你喜欢
物像帕特里克曼彻斯特
遇见奥兹(节选)
观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扬子江诗刊(2020年5期)2020-11-12 02:57:14
观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扬子江(2020年5期)2020-09-26 10:32:25
熊抱
中外文摘(2019年1期)2019-01-17 07:35:00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中的意象与物象
物 像 权
——可看得见的权利
虚实之间:《红楼梦》诗文中“月”意象的解构与重构
粉红色的小企鹅
帕特里克的童话爱情
寂静的山野,温暖的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