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艺杰 (青岛大学 266000 )
园林,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自然的地理环境为基础,适当结合人的主观意志,对建筑、植被和山水进行布置,从而形成一个集居住、游玩、休憩、观赏于一体的环境。一个园林,结合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把山水、植物和建筑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精巧典雅的园林景观,令人赏心悦目。但是,因为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园林景观,各自形成了举世无双的风格特色。众所周知,世界园林被分为三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其中,欧洲园林体系的重要代表之一就是法国古典园林。本文将在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形式布局和建筑材料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和法国古典园林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
中法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直接造成了不同的园林设计理念。
中国早期的古典园林主要受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提出,“天与人,一也”。 这就不难看出,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人们对崇尚自然之深切著白。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就在于“虽有人作,宛若天开”。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与国内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到宋代,文人园林已兴盛,幽静、深远、雅致是其鲜明的特点。“一卷代山,一勺代水” 的意蕴得到推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将园林艺术提升到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与古时的文人墨客书画名家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清园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文人画家直接参与园林的经营和建造。如文征明直接参与了苏州的拙政园的造园活动,让人们在园林景观中体会到文人墨客对于中国传统书画审美的追求,为中国古典园林添了一笔画意诗情。
然而在中世纪的法国,园林依附于修道院或者封建主的堡垒,以种植蔬菜水果为主。在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在园林设计中讲究因地制宜和对称式布局,突出人的地位和人对自然的驾驭能力。在17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强调理性至上,同时为王权服务的倾向愈来愈鲜明。法国的中轴线对称式园林走向成熟,整齐、秩序、对称和均衡成为此时法国古典园林的鲜明特征。勒•诺特甚至提出要 “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18世纪的启蒙运动,法国的造园艺术受到中国影响,宫廷式园林开始出现自然风趣。然而新古典主义文化思潮的到来,轴线、规则式的理性至上的思想模式又卷土重来。
总而言之,中法两国古典园林的差异,在于如何看待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法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秩序,是人控制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追寻的是天人合一,是人结合心境“模仿”自然。因为思想文化的不同,所以两国的造园艺术形式有了很大的区别。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四个主要的造园手段,分别是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中国的古典园林属于风景式园林。一种是在天然山水地貌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造,在此基础上进行植物配置和建筑布局,多体现在北方的皇家园林中。建筑规模宏大、山川秀美多姿,表现的是天然的风景之美和恢弘的气势。例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还有一种是模拟天然的山水,通过艺术概括,再结合园内的地理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以小见大的园林景观效果。从而达到“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山水意境。例如,苏州的留园、网师园等。
然而法国的古典园林规模庞大,地形平坦,总体布局是王权统治的体现。其规划讲究对称均衡的规整,讲究几何形式的构图。连接建筑物的轴线,贯穿整个花园和林园。植物配置和筑山理水布置往往安排在中轴线上,或者是靠近它的两侧,突出艺术中心,强调园林总体和局部的团美。例如,在凡尔赛宫园林中,中轴线是以宫殿为参照物建造的,路径笔直延伸,在视线上保持通畅,少有阻档。
中国古典园林有休憩和娱乐的目的,但是由于在后期的发展中与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诗词歌赋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园林的设计目标也越来越意味深长。因此,中国园林增添了文人墨客自省和精神意志的功能。在造园的过程中,园林的经营者将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意境,顺理成章的成为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
而法国的古典园林源于果园蔬菜地,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增加休憩、观赏的功能,但是仍旧保留种植生产的功能,将审美和实用性结合在一起。中后期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注重中轴对称和几何构图,提倡人工美,均衡严整,为传统的风景园林艺术增添理性的精神。
理查德•道金斯曾经提出过,“由于文化的出现,我们的人生的终极任务,将不只是繁殖,还有文化的创造和传承。”由于中国和法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造成了中法园林造景在功能作用、形式布局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就风格而言,中法园林无高低之分,其表现的艺术风格特色,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而近年来,西方渐渐兴起的生态建筑、生态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与古老东方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谋而合。现代园林的发展,应该分析差异,探究精髓,因地制宜,丰富我国的园林造景文化,进而推动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