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雪 赵慧宁 (南京工业大学 210000)
城市老旧居住区指早期建设至今仍可正常使用的居住区。早期的居住区建设目的是快速解决城市居民的基本居住问题,但随着社会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老旧居住区规划标准已无适应现代的城市居住需求。老旧居住区的居住环境不断恶化,居住品质不断降低,不仅带来大量居住生活问题,更易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老旧居住区已进入“高龄化”和“大修缮”时期。而早期人们对于老旧居住区的“一刀切”式 的大规模拆除重建不仅不利于城市经济的积累和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生活发展进程和城市居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且老旧居住区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一定设施条件,且租金便宜,一直起到解决外来人口居住的问题。由于城市老旧居住区常位于城市中心区域或次中心区域,受城市用地限制,不宜扩大,其建筑体模式统一更适合以改造和保护的渐进式的居住环境改造为主。
由于早期居住需求,老旧居住区的规划中,城市占地较少,主要的的用地用来做建筑用地,为住户提供的公共交往空间、景观绿地空间、道路交通空间较少,且空间功能划分不明确或不完整,导致空间混杂。其服务设施也不完善,不能满足住户的娱乐、休闲、出行等需求。加之老旧居住区的物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对于居住区内的管理不到位,空功能区域混用,区域的使用功能得不到体现,遭到忽视和破坏,居住环境较差;公共设施老旧破损,具有安全隐患,并且影响居住环境的和谐统一。但作为老旧居住区,其居住文化得以衍生发展,是具有“生活记忆”的居住空间。经过长期的居住生活,住户的生活习性互相磨合,与居住环境互相影响发展,其社区文化相较新小区较为和谐统一。
在早期的城市居住区建造中,由于人们生活需求不高和规划设计水平较低,对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不够重视,导致老旧居住区缺乏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无法满足居住区内邻里公共交往需求。特别是对于老旧居住区的老人和孩童,没有合适的公共空间供其休闲娱乐。
老旧居住区面积小,主要为了解决基本居住问题,,主要采取住宅楼结构排列和室内户型的设计,而忽略了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绿地景观的。老规划设计。旧居住区中景观绿地的主要问题有:a.中心绿地面积较小,宅间绿地散乱分布,设计缺乏美感,也不实用。b.植物配置不合理,种类单一,且造型呆板。C。绿化维护差,植物过高过密,紧靠住宅建筑,严重影响室内正常的采光、通风及居住安全。
由于早期建设居住区时依据当时的城市状况的局限,总体规划设计中对于机动车交通出行考虑明显不足。居住区内缺少停车空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堵塞居住区内部交通,车辆停放占用公共活动区。并且居住区的入口位置及出行方向与城市交通规则相违问题。道路交通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住户的居住环境和出入便捷,同时也埋下很多的安全隐患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老旧居住区的服务设施的主要问题有:a.建筑设施老旧,易存在安全隐患。如私搭私建,一些临时搭建的房屋建筑作为门卫室或配电房等。b.设施位置不合理,挤压空间,影响美观。例如高压电箱的位置靠近住楼,非机动车停车棚堵塞出入口等。C.服务设施靠近建筑,产生的噪音和光等不良因素影响住户的居住质量。
随着时间和居民社会实践的发展,老旧社区在其历史发展沿革中,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积淀了一定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而现今的老旧居住区的居住环境差,老旧居住区外部的社会环境随着城市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居住区内外环境的反差无法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无法形成良好的社区向心力。
(1)坚持社会性原则。适应社会发展和住户需求,对居住区进行人性化艺术性地改造处理,美化居住环境,丰富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倡住户一同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2)坚持经济性原则。基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节约材料、资源,学习新思想,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尽量达到高性价比,确保后期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4)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1)公共空间的改造
老旧居住区大多地块规整,其建筑排列紧凑有序,仅留有较小的形状规整的公共绿地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对居住区内的一些荒废的绿地空间进行改造,铺设透水砖,增设公共活动空间。并且对于占地小的中心绿地采取开放式公共空间设计,更好地满足住户公共交往的需求。
(2)景观环境的改造
对植物进行梳理组织和物种丰富。对靠近建筑物的乔木进行修枝和移栽,减少植物密度。在研究中发现,老旧居住区中的住户对景观绿化的需求使其在居住过程中主动进行绿植栽植。但由于仅是个人行为,栽植的形式感较差,美感不足。对于这种情况,希望借鉴于“植物认养”体系,植物由住户养护,既降低后期植物维护费用,也为住户和居住区环境增添了更多的互动,有益于居住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增加绿化率,改造中可以考虑立面绿化。对于居住区的改造,应重视原生环境的元素处理,不能一概否决,否则在改造后易引起住户不适。
(3)道路交通的改造
随着出行方式的多变,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居住区内的非机动车棚的使用价值正在削弱,可以考虑将其减少或并入建筑内部,改造为其他空间,也可舒缓交通堵塞。而因空间有限,且老旧居住区不易建设停车楼等。并且考虑到现在的公共出行方便和居住品质,提倡绿色出行,停车位的设置不宜过多。对于老旧居住区车位的设置,可根据改造中对于人车分流后的车行出口位置进行改造,但改造中还应考虑出行的交通规则。
(4)服务设施的改造
对于居住环境而言,社区卫生及其重要,但缺乏美感的设施和不合理的位置摆放也极其影响生活品质。对于这种情况,将卫生设施美化处理,体量减小,并合理摆放。对于居住区“适老性”的改造,在其出行生活方面增设无障碍设施和辅助设施。对于原场地的服务设施还可进行改造利用。
(5)社区文化的营造
传统的居住环境有和睦的邻里文化,希冀美好的文化装饰,甚至可能会有重要的历史古迹。这些都将成为社区文化营造的元素我们应加以提炼,用艺术的手法呈现。
老旧居住区环境改造是当今城市改造的重要部分,各地已经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老旧居住区环境的改造不仅是功能性的改造,其文化性、创新性才是老旧居住区集聚人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且老旧居住区的改造涉及各方面利益,社会各界的反应不同,且资金也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对于老旧居住区的改造不仅需要设计者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居住区住户等社会各层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