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女子英歌的意涵解读

2018-07-12 09:57:19王晓兵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5期
关键词:潮汕男子民众

王晓兵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510000)

英歌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民间传说已传承有四百多年,完整的表演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个部分,英歌舞是后棚的群舞部分,表演内容是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原本的英歌舞是清一色的男性表演,即使其中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等女性角色,也是由面目清秀的小伙子扮演。1958年春节,朝阳县华美乡(今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华美社区)英歌艺人陈汉隆组织了一支男女混合的英歌队出现在节日的游行队伍中,在当地引起了轰动。1962年,陈汉隆又设计出一套女子英歌的动作,训练了几十名女青年,参加了当年的春节期间的传统游行表演,一只纯女子的英歌队正式成立了。

女子英歌仿男子英歌的队伍建制,也有头槌和二槌,但没有男子英歌的具体角色称谓,男子英歌手持布蛇的领舞时迁也改为双手持彩旗的巾帼女子。动作方面,陈汉隆创立的女英歌吸收了男英歌的一些基本动作并加以变化,又糅合进戏曲舞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有别于男子英歌的动作形式,表演起来矫健优美、英姿飒爽,颇有巾帼之风。

民间艺术的发生并发展都带有当地社会环境与民众意识形态的烙印,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潮汕女子英歌的内在意涵进行解读。

一、英雄崇拜

英歌,潮汕民众称它是英雄的赞歌,它歌颂的是一种扬正压邪、勇敢拼搏、斗志昂扬、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1,体现着潮汕民众对英雄的感怀和崇拜。传统男子英歌表现的梁山好汉在相当多的民间传说和文学描述中都是社会底层民众心目当中的英雄形象。明清以来,潮汕各地武馆遍布,民众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可抵御匪寇,维护乡邻的和平与安定。中国的武术历来宣扬的是一种惩恶扬善的英雄主义,作为以武术为基础的英歌舞,自然就成为了民众内心深处渴望这种英雄主义的情感表达。

在女英歌出现之前,甚至是如今,会跳英歌舞的男子也是广大潮汕女性的择偶佳选。男子通过跳英歌来展示自己的英武豪情,而女子则通过择偶体现了对英雄的崇拜。女子英歌产生后,无论是从其内在意蕴还是外在形象,也都体现了潮汕女子同样的英雄情怀,虽然没有具体的表现内容,但其表演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女子的英武之气。

在队形方面,女子英歌的队形同男子英歌一样,也是来源于古代行军打仗的阵法,表演时以队形变化为主,复杂多变的队形穿插进套路性动作;服装方面,女子英歌的服装款式取自戏曲中的武旦装扮,而武旦在戏曲中往往是女将或江湖女侠的形象,戏曲武旦的动作套路也以打斗为主,符合女子英歌所展示的潮汕女性的矫健英武以及隐忍而坚毅的性格;动作套路方面,女子英歌主要套路性动作有两套,以舞姿动作为主,辅以双手灵活的旋槌,步伐稳健,刚柔并济,在保持潮汕女性端庄稳重的形态中又透出一种巾帼英雄的气概。

在女子英歌中,我们看到了潮汕女性也具有同男性一样的英雄情怀,在以往,这种情怀往往是由“嫁个会跳英歌的”表现出来,如今,跳英歌也让潮汕女子对英雄的崇拜有了更直接的表达。

二、“男女平等”思想

“男女平等”是近代社会一直追求的一种社会角色认同观,与之对应的即是男女的不平等,在潮汕地区,这种男女的不平等由来已久,在农村地区,则更为严重。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一方面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保存,如大量的民俗活动和宗庙祠堂等象征旧社会封建思想的建筑,另一方面旧的意识形态、社会观念也较难改变。

潮汕地区旧时有着普遍的“重男轻女”思想。最为严重的是表现在生育观上,“母以子为贵”“母因女而贱”,一个妇女生不了男孩往往会遭到冷落,甚至被赶出家门。宗族观上,女性是没有资格进入族谱的,也没有按辈分取名的权利。教育观上,女性也没有资格进入书斋接受教育。社会活动方面,女子不允许在外抛头露面,许多社会活动都禁止女性参与。

传统的英歌约定俗成是由男子表演,其中的女性角色也由男子反串,女子绝不允许参与英歌表演的任何一个环节,即使是祭拜先师的供桌牌匾也不允许女子触碰。如同历史上的许多艺术形式,男子即使是性别错位,进行反串表演,也不用女子进行正常性别的扮演。

女子英歌的出现正是“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有力表达,男子英歌舞出了英雄气概,女子英歌一样可以展示巾帼豪情。女子英歌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宣传的“男女平等”思想的支持与体现,反映了潮汕民众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肯定,是潮汕女性在新中国成立后地位得到改善的有力证明。

三、“解放”意识

“解放”无疑是近代中国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词语,不仅出现在政治领域,也出现在社会经济层面,更深刻在民众的意识当中,它具有一种划时代的历史意义。1949年11月,潮汕全境解放,这个“解放”是一种体制的,社会性质的解放,但对于旧时长期形成的社会观念和约定俗成的一些社会共识,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有所突破。

所幸的是,近代文明的洗礼对潮汕地区从封建社会沿袭而来的传统观念有了相当强烈的冲击,特别是民国以来当地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得当地女性的社会角色意识开始觉醒。对英歌而言,女子的参与逐渐成为可能。陈汉隆先生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认识有了改观,因而提出女子表演英歌的想法并付诸实施,其第一支男女混合的英歌队伍果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种轰动效应即是对传统女性地位被打破而应有的社会反应。长期的“低一等”社会角色,并没有让潮汕女性产生一种不适感,反而造就了潮汕女性的隐忍,也成就了潮汕妇女的聪慧、质朴、顾家等等诸多美德,更在广东形成了一种“娶妻当娶潮汕女”的社会共识。尽管这种所谓的美德和社会赞誉可能是一种精神麻醉,但潮汕女性在长期的历史现实中确实沉醉于此,执着于此。当然,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中国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社会问题。本文仅仅是把女子英歌这一社会艺术样式至于潮汕当地社会环境中进行考量。

女子英歌的出现,一定意义上是把潮汕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了转换,“将人从习惯性行为的麻木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之发现生活和事物的新的方面和新的性质,同样是一种解放。”2把潮汕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对于大众来说,则是从传统旧观念中得到解放。当女子英歌走上街头,走进潮汕民众的视野,无疑是普通民众思想上的解放意识发出的一声呐喊。或许可以说,1949年11月潮汕全境取得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解放之后,因为女子英歌的出现,标志着潮汕民众,具体地说是潮汕妇女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四、结语

潮汕地区的女子英歌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当地社会环境和民众意识形态的变化,进而引起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的一个直观反映,是传统的潮汕文化在新时期的发生形态,佐证了中国社会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有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涵。潮汕女子英歌是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它产生于近代,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同和传播空间,在当下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非遗保护的进程中,潮汕女子英歌由于产生时间较短,不能被列入非遗保护的范围,但对于当地的传承者来说,他们珍视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依然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生于斯而长于斯的民间艺术形态。

注释:

1.杨明敬.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P2.

2.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P171.

猜你喜欢
潮汕男子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潮汕牛肉火锅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18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棋艺(2019年8期)2019-12-25 01:25:06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40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男子买执照骗47万拆迁款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满脸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