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顺鹏
(山东省科技馆,山东 济南 2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要切实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在上级精神的感召下,科普基础设施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政策和机遇。目前,山东省就有10余个市正在建设或筹建科技馆,科技馆建设呈现强劲发展势态。尽管如此,市县两级尤其是县一级科技馆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基层科技馆大多存在科普资源匮乏、科普设施老化、科普形式落后等阻滞科普发展的问题,难以满足公众科普需求。在整合综合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展览资源优势基础上建立的流动科技馆,缓解了基层公众受区域、交通等条件限制而产生的科普供求压力,进一步满足了基层公众科普需求。围绕流动科技馆的发展,进行流动科普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流动科普形式,逐步建立流动科普发展机制,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优质服务。
流动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实现公众科学素质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落实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际行动,也是服务基层科普公众和构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当前,全国流动科技馆建设与发展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过程和方向。中国科协原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对“中国流动科技馆”提出了要实现“全覆盖、系列化、可持续”的要求,为全国流动科技馆发展提供了工作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流动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立足长远发展,统筹制定发展规划,推动流动科普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创新,通过深挖科普潜能,提升流动科普服务能力,不断扩大科普覆盖和惠及程度。
(1)行政区域覆盖。一是年组织实施了“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受众人数500余万人次,在具备巡展条件的120个县域实施工程巡展,巡展县域数量约占全省县级行政数量的85%,基本实现工程县域巡展全覆盖。二是年启动实施全省县域流动科技馆项目,为全省17市各配备一套流动科技馆内容,实现全省地市区域层面的流动科技馆全覆盖。三是实施 “校园科技馆”项目试点,建立了百余处校园科技馆。2016年至今,逐步实施项目建设并建立运行机制,实现县域层面的流动科技馆全覆盖。
(2)观众群体覆盖。群体覆盖方式。要实现群体的全覆盖,首先应以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青少年群体是流动科技馆参观的主要群体,基层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青少年群体组织方面的优势,制订学校团体参观巡展计划方案,统筹安排周边中小学校进行团体参观。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流动科技馆区域周边10公里是流动科普展览辐射的服务范围。对距离县域周边10公里以内的学校团体,利用校车解决交通问题,确保学校组织参观展览;对距离县域10公里以外的县域以下乡镇及偏远地区青少年,利用科普大篷车、流动影院等开展青少年科普体验活动,首先实现青少年观众群体的全覆盖。同时,加强其他观众群体的组织落实。一是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联系,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优势,对展览进行深入广泛宣传,扩大活动影响,营造良好的科普活动氛围。二是通过基层“两办”、街道等部门,利用多种渠道组织观众群体。实施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四大重点群体对象的全覆盖。
根据全覆盖的发展规划目标,确定流动科技馆发展不同目标范围内的覆盖频率。在实现地市覆盖的初期目标内,流动科普每次展期可定为2个月左右,每年完成5个县域巡展,巡展频率次数达到各县域每年巡展1次。对所辖5个以上县域行政单位的地级市,结合县域具体数量,可配备2套流动科普巡展资源,也要达到每年巡展1次的覆盖频率。在实现县域覆盖的中期目标内,通过资源调配轮换机制,达到各县域每年巡展1次。在条件尚未具备的县域,力求达到巡展每三年1次,满足初中三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能够有机会参观1次流动科技馆的科普需求。在实现长期目标后,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频率水平。
流动科技馆科普资源内容丰富、科普针对性强,是固定科技馆的有益补充,展览进入农村、偏远及科普设施滞后地区,发挥流动科技馆展览内容的互动性、展出形式的多样性和展教资源的时效性,能够增强展教的吸引力和服务效果,扩大科普服务社会和公众的覆盖面,适应基层多种公众群体对科普资源的需求。
合理进行科普资源配置,突出流动科普实效,满足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要,实现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平等互惠,对扩大流动科技馆品牌影响,增强流动科普的吸引力和服务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1)展品内容系列化。通过建立流动科技馆科普资源数据库,研制内容独立的流动科技馆科普巡展资源,不断扩大科普视野,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对在校初中生来讲,要想每年都要参观1次流动科普展览,3年就要参观3套内容独立的流动科技馆内容,以每套流动科技馆内容含50件展品数量计算,初中期间要参观150件科普展品,其产品数量就相当于市级科技馆展品规模,做到不出县域就能参观一座综合性科技馆。
(2)公众科普需求系列化。 以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原则,开发内容不同的流动科普资源,策划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满足不同公众群体的科普需求。在做好常规科普资源建设的同时,增加青少年喜爱的科学教育活动项目及流动科普动感影院等内容。如:围绕动脑动手能力,设立科学实验或创造发明内容,增强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联系日常生活,加大农民的科技致富意识;围绕环保节能,结合文明健康,提高城镇居民科学生活方式;围绕反对“法轮功”等邪教,倡导科学态度,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素养等。
(3)地域科普特色系列化。深入挖掘地域科普特色,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普资源,打造地域科普文化品牌,丰富流动科技馆科普内容建设,扩大特色科普交流范围,提高基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力度。如:在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开发海洋科普专题科普展览,在东营胜利油田开发石油主题科普展览等主题科普展览。
流动科技馆是解决基层科普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展基层科普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科普载体和方式,已成为大科普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流动科技馆的科普效能,建立基层流动科普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基层流动科普平台建设,加大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
(1)政策保障机制。为加快推进流动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省级主管部门要结合科普工作实际,主导建立由财政、教育等部门参与全社会关注的流动科普工作保障机制,出台流动科普发展政策,制定流动科普发展规划及配套实施工作方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并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力度,为流动科普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2)工作责任机制。建立省、市、三级联动的“共建共管”工作责任机制,各负其责、各行其职。一是省级负责流动科普工作规划及资源建设,督导运行管理工作;维修维护展品展项内容及更新改造工作,培训展览讲解员;制订绩效考核及奖励措施,做好日常考核、经验交流、工作总结及表彰奖励等工作。二是市级要将流动科普工作纳入年度工作任务及业务考核范围。制订包括布展、运行管理、撤展、运输等内容的流动科普工作计划,对县域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对本市展览工作进行总结。三是县域负责落实流动科技馆展览场地、展览安全等工作。配合市级完成展览布展撤展、运行管理、媒体宣传、交通运输等工作。制订团体参观计划,特别安排县城周边中小学校及具备校车条件的学校参观展览;选派科技教师担任流动科技馆专(兼)职讲解员;组织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参加科普大篷车活动,做好科普大篷车进乡镇及以下学校活动的具体实施。
(3)绩效考核机制。省级主管部门要搭建全省流动科普工作平台,对县域流动科普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督导各县域做好展览场地、观众组织、媒体宣传等工作。
(4)科普规划目标。经过5-10年的建设与发展,各县域都要建立拥有3000-5000平方米的“基层科技馆”运行场所。全省流动科普工作平台建立流动科普资源调配机制,对科普资源进行轮换调配,实现县域流动科普资源常展常新,扩大流动科普对基层公众的吸引力。各县域提供展览运行保障,设立专项经费,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运行管理,真正让基层科技馆做到“建有所管、管有所用、用有所报”。
实施基层流动科技馆工作,建设是基础,运行是关键,成效是目的,核心是让基层群众得到实惠。在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的正确指导下,基层要狠抓责任和政策落实,不断实践和探索流动科技馆工作,进一步提升流动科普资源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让流动科技馆更好地为基层公众提高科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