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541006)
其实中国版画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很早,我们现在看到的印章就是最早的凸版印刷的雏形。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才将雕版印刷带到我们的视野中。作为其中的代表,木板画是一种年代最古老,而且被最多人了解并使用的版种。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雕版印刷的一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扉页画是已知的时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由此可见其在我们国家的历史长河中扮演者无可替代的艺术角色。最初的版画作品,多多少少都带有宗教思想在其中,唐代木刻版画以表现佛教思想为主,通过对佛经上内容的表现,传达出因果轮回,渡人向善的深刻思想。与当时的绘画风格一样,唐代木刻版画注重用线条造型,这也对木刻版画日后发展的方向奠定了基调。木版画后期成为了一种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我们常见的木版画形式主要以门面画及年画为主,体现了对各路神灵仙家的敬畏与崇拜,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还有一些灯笼画、书本插图、折扇、叶子及各类纸牌等。它不仅仅是附庸在各个物件上的装饰物,更是能够独立出来的单个艺术品。传统木版画以阳刻为主,这种更容易通过线条勾勒物象造型,利用线条的粗细和疏密及特征精准的刻画。宋代以后,随着文化的空前繁荣,使木版画的表现题材得到了大大丰富,这一艺术形式也更加为大众所熟知,宗教不再是其表现的重要主题,文学、戏剧、地理、医药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门类成为了木版画新的艺术载体。特别是文学类图书中的应用,使文化的传播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经、史、子、集和小说戏剧等,都需要用插图来加深对文字的传达,成为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化辅助形式。这个时期版画技术进一步被运用,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关,画像、年历等的刻板也相继出现。像《东方朔盗桃图》这样具有长寿、吉祥意义的作品,形成了以后具有独特表现样式的民间艺术,以一般民众为对象,或者民众自己来创作,开发了“民间年画”的广大市场。中国传统木版画历史悠久,遗留下来的作品也是无数。通过了解中国版画的发展脉络和技术技巧,我们可以对中国的宗教传统、民族艺术和手工业的发展都会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版画艺术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精髓和民族审美特征。这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版画。
中国传统木版画是传统版画的代表版种,版画由于是用刻刀来代笔,所刻出的线条较之画笔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表现出那种皴擦点染、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只能通过不同的刻刀刻出仅有的几种线条形式。由于这一局限,使得木版画不太适宜表现强烈或细腻的造型、质感、光感等,更适宜表现那些简练精彩的故事性内容,所以更多的用在例如书籍插图上,通过对文字描述的刻画,使得书中得描写更加直观容易理解。所以,木刻版画的创作必须掌握“以少胜多”的思维方法。当然木版画工艺也没有因此停止向前发展的脚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中国,版画的出现比西欧早了500余年,但是从单色到多色的过渡阶段,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就像活字印刷的发明一样,新的发明的普及,也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很多发明都是被时代的限制下,一点点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从单色版画到多色的进化这一发明,并不是一个很难的发明,古登堡在将活字印刷普及之后,只几年时间,福斯特和谢夫就在《诗篇(Psalter)》的印刷里,将标题印成红色与蓝色,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多色印刷。这个技法也只能看成是古登堡的一个延续。在中国,单一墨色印刷及多色版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很难确定,但可以肯定要比欧洲早得多。遗憾的是现在却没有这方面的史料及作品遗留下来。随着木刻技术的日益精良,元代出现了中国第一部简单的朱墨两版套色版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这是我国第一部两版套色版画,这也标志着木版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从宋、元开始至明代,中国的绘画渐渐趋于衰落,但版画领域进入明以来,表现内容大大丰富,技术也趋于完美。尤其是15到17世纪,人们对书籍的高度渴望,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雕版印刷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流行于广大民众间的《西厢记》、《琵琶记》、《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小说,都用木版画技法配上了插图。随着两版套色木版画的出现,多色版画自然而然的被发现,并广泛应用于各个样式的画作中,代表作有万历年中期的《程氏墨苑》与《花史》。这时期的多色版画和套色木版画不同,多色木版画是只用一块板进行雕刻,印刷时不同的部分印刷不同的颜色。这就很容易造成颜色间界限不清甚至互相融合的情况,影响画面的清晰度。与之相对的,套色木刻是指将多种颜色分别独立出来,一层一层像套衣服一样印刷到画面上。套色木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木版画的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提到套色木版画,不能不提的是《十竹斋笺谱》,因为其不仅是第一部出色的套色木版画集,更多的是为木版画带来了新的技法尝试,具有教材性质。豆版和拱花两种技法的出现,丰富了创作技巧,为后来清代《芥子园画传》的出版,以及民间版画的普及、中国独特的套版水印木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深厚的基础。到了清代,木版年画开始逐渐兴盛。木版年画不同于仅仅在上层社会流传的木版画,它广泛出现在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里。与之对应的,木版年画的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且多与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多表现于对上天的崇拜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木版年画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智慧,体现着民族审美的传统风韵。木版年画是民间化、社会化的艺术形式,不受到群体及阶级限制,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的青睐。当年著名的木版年画中心有河北武强、江南姑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等等。
中国传统木版画与古代人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出现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的各种文化需求,同时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欢乐,为了让普通百姓都能够拥有并了解它,木版画在材料上也大都以成本低廉的为主。不仅如此,木版画具有着深远的国际影响,亚洲各国甚至欧洲国家无不借鉴传统版画制作技术,开创了版画新的天地。著名的“浮世绘”就是受到中国民间版画的影响而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水印套色木刻技术对日本套色版画的发展起了启蒙的作用。中国民间版画如今也在各个领域带来着深刻的影响,像如今的书籍装帧、广告招贴、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均体现着传统工艺的指导功用。遗憾的是,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石版工艺及铜板画的出现,以及大大冲击了工业革命后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木版画的地位,使之渐渐衰落,如今只有少数地区的一些作坊有少数年长者仍在从事这一传统悠久的工艺,传统木版画的技术如何得到良好的传承,是我们急需思考的现实问题。
[1]黑崎 彰,张珂,杜松儒.《世界版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3月.
[2]韩振刚,王晓彤.《中国传统版画与现代技术实验教程》.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