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日 (安徽省宿松县文化馆 246500)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近年来通过党的政策,传统文化得到了极大地弘扬、发展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民族精神的激发与振奋,要从文化自信开始,而文化自信,不能光喊口号,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召、激励大家,让大家感觉优秀传统文化就在生活中,感受到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回溯、普及、复兴和承传的浓厚氛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传统文化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县级文化馆、站在普及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中有着不可推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肩头应该有责任、担当,从自身做起认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耐心引导广大基层群众,要将传统文化植入老百姓的脑海里、生活中,提高基层群众传统文化知识,不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期待。
在国家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以文化部门为首开展的各类文化项目给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赢得了广大群众口碑,传统文化像“堂前燕”一般“飞入寻常百姓家”。具体到县级文化馆、站,面向的是基层群众,尤其是站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居民,他们甚至是没有文化基层的一群人,这更需要基层文化工作者去耐心地引导、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传统文化的普及是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方向性概念,开展基层群众传统文化普及、农村文化振兴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交给县级文化馆、站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向普通老百姓、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立足弱势群体,体现文化均等性的重要举措。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农村基层群众为6.74亿人,占总人口50.32%。且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特殊而复杂。农民工的留守家庭、离异家庭、社会福利院的孤儿、失足少年、无人赡养的老人、残疾人心理和精神上的缺失,都需要文化工作者加以很好的文化疏导与教育。面对农村基层群众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大目标,这对基础文化工作者储备的知识库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文化工作者只有扎实地学好了传统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作为一名县、乡镇文化工作者要脚踩泥土心系大地,更多地贴近老百姓,增加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艺术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丰富和活跃广大群众文化生活,让老百姓了解传统文化,充分享受文化给人生带来的愉悦、充实、快乐和幸福,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情。做好这些都需要基层文化工作者加强自身学习在先,做好一个文化传播者,以文育人,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温润老百姓的心灵,在传承优秀文化、推动艺术创新、服务群众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传统文化大众化趋势势不可挡。如今,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大众参与的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文化作为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的兴趣愛好,不仅仅是文人骚客所独享的显露才情的工具,同时也属于大众情感的表达方式。无论从艺术爱好者数量还是从文化活动组织规模上,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繁荣都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正向着最大公约数的方向发展,是社会化趋势决定的。
作为文化的引领者和宣传者,县级文化馆、站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加倍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社会化发展的需要。文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学好了传统文化有利于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基层群众,从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交流活动入手,从不同层面去普及、训练和培养广大爱好者,使得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实现人与日常生活的双向动态交流,促进传统文化与基层群众之间的相互亲近,为人们打开新的交往、交流方式,让传统文化成为基层群众可以共享的生活对象。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崇文尚德的新风尚。
学习、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满足人民农村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总书记在文艺工作重要讲话中给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好时代呼唤好作品,带着感情、责任创作出更多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文化作品,中华文化才能走得更自信。千百年来,艺术的形式在变,但春风化雨的内核从未改变。激浊扬清、惩恶扬善、凝心聚力,正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温润着老百姓的心灵。从县、乡镇文化工作者的角度而言,我们要深入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老百姓潜心创作,生产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人民的优秀作品。围绕毛泽东同志“5·23讲话”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基层群众奉献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的优秀文艺作品。使普通民众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有具体的认知和体会,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沉醉其中,最后主动创作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些重要论断体现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新理念。走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更加需要县级文化馆、站带领广大基层群众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奋进力量。县、乡镇文化工作者要以掌握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为前提,以增强基层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广泛开展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培训,通过开展笔会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培训,引导基层群众观看展览、临摹名家作品、笔会交流,让广大基层群众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提高基层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加老百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做到真正的、活态的传统文化普及。透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全面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唤起每个人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凝聚起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市场的急功近利和重利轻义,破坏着精神生态和社会风气,导致文化垃圾泛滥,进而抑制了文化的创作和生存空间。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身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所能做的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发现问题,去伪存真,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老百姓热爱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坚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给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诚信缺失、道德危浅的时代以补救和滋养,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中浸明浸昌、沐仁浴义。以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投入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伟大事业中去,守护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兼收并蓄中继承好先辈留下的这份基业,让文化自信在群众心底自然地生长发芽。就像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那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开创未来。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乡,不忘民族文化的本和根,找到复兴钥匙,走好复兴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为第一战线的县、乡镇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传承、普及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上、行动中,永远不忘初心,牢记文化使命,为文化事业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