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意蕴 浓郁的乡情

2018-07-12 07:38潘勇
公关世界 2018年19期
关键词:明光黔东南祥云

潘勇

黄明光先生是有高深造诣的摄影家,他扎根故土,在光影里耕耘三十余载,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可是我是一直在今春才得以识荆。年初,老友秀学兄设宴待友,席上有一未曾谋面,身材修长,清癯沉稳,却平易近人的长者在座。经介绍,获知其就是在“摄界”有大名的黄明光先生。于是与黄明光先生结缘。再次与其谋面,已是盛夏,还是秀学兄做东的好友聚饮。席间,黄明光先生告知我有书面世,且要赠送于我。这本书就是让我这个“门外汉”翻读后有所获、有所感、重如九鼎的《故乡祥云》。

俗話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想,大凡成功的小说、诗歌、绘画、摄影等等,有其最为基本,也即是最为根本的“共性”,一言以蔽之,就是明目悦心,启人心智。又想,我站在“光影”之外,亦有在“门外”的好处,就是可以享有以下愚之力猜上智之谜,怎样想就怎样说的自由和乐趣。

《故乡祥云》是黄明光先生几十年来精进不息的摄影选集,由著名作家、画家、书法家关仁山先生作序,香港文联主席、著名书画家张孝勇先生题写书名,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为自然风光、异域风光,民俗、人物肖像等八大篇及部分美术绘画、散文札记。翻阅全书,总的印象是精美大气,气韵生动,意蕴深邃,不同凡响,让人在视觉辨认和情感冲击方面都有大的收获。

纵观全书,黄明光先生的摄影作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在于形神美,而且在于寄寓“诗境”。要把“诗境”放到可视的空间,对于摄影师而言,无异于一种高难度的“瓷器活”。可喜的是,在《故乡祥云》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金刚钻”,也看到了他引“诗”入“画”、以“画”言“诗”的真功夫,这与他长期沉淀下来的文学、绘画、人文素养是分不开的。如《水墨田园》,清晨,层峦叠嶂的群山延绵至天际,雾霭浮现,依山而造的层层梯田,在初阳的照耀下泛出亮光,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徐徐展现开来……在光影之间,在静谧之中,我们看到了古老农耕文明特有的美,也仿佛看到了先民们筚路蓝缕,劈荆斩刺,挖山造田,丰衣足食的景象,给人一种诗意的审美和广泛的联想。这种“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的艺术境界,非有较深的力道不可抵达。

每一位摄影师的成长环境、摄影动机、拍摄的对象、作品的制作或发表的时代等要素都大异其趣。在黄明光先生的镜头下,不管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民俗等等,皆是抒情的、恬淡的、纯美的,换句话说,他的作品呈现和传递的都是积极的、阳光的,给人以美感和高尚的遐想。如在《山中老农》、《时光》、《乡间劳作》、《出窑》、《生活的担子》等表现基层群众劳作的作品里,我们没有看到一丝的无奈、抱怨、逃避,甚至绝望,看到的是隐藏在艰辛劳作里的一种生活态度——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我想,这种厚重、温暖、朴素的人文精神的流露,亦是黄明光先生几十年来心迹的表露,也是他人生大多时间行走于“仕途”的初心所在——在壮美秀丽的黔东南大地,鼓励和带领群众走向美满幸福的康庄大道。

时至今日,照相机(有拍摄功能的手机也可算入)的普及让人人成为摄影师。模仿与复制泛滥成灾,加之形式多样的媒介传播,造成当今人们在“真”与“伪”之间的审美困惑和疲劳。在这样的背景下,摄影师要想成就一张足以挑动和摇撼观看者视觉神经和灵魂的“片子”,绝非易事。在《故乡祥云》里,我们惊奇地看到了黄明光先生用灵性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能赋予了摄影生命,使其具有独特性,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牵系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力量。如在《千户苗寨全景图》、《世外桃源》,我们看到了井然有序,看到了怡然自得,看到了历史的变迁,看到了新时代的欣欣向荣;在《石桥古韵写春秋》、《大榕树下侗歌悠》、《侗乡秋色》、《云洒布达拉》、《青瓦记忆》、《水乡古韵》,我们看到了厚重的人文意蕴,看到了宁静与祥和,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些景象的捕捉,反映出他独特的观察视角、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情怀,让他的作品闪耀出了有生命力的光辉。据他所言,其所有的作品皆不做后期的“技术处理”,全是原汁原味的呈现。这些底蕴深厚,绝非一览无余,触动心灵的“本真”照片,让我们看到了黄明光先生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思想深度的摄影家所到达的艺术境地。

宣传黔东南,推介黔东南,“用相机演绎了黔东南这块土地上产生的独特精彩”,是《故乡祥云》的“主题”,是黄明光先生几十年来追随“光影”的动机所在和力量源泉,也是他几十年来认真履行不同层级的领导职责之余的自觉“功课”。如何用镜头抒写和呈现黔东南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精神、民风民俗和社会进步及变迁?在我看来,黄明光先生已经用丰硕的果实作出了精彩的回答。如为了记录“地无三尺平”的黔东南大地即将迎来“高铁”这一划时代的事件,他以特有的政治敏锐性和艺术感触,在贵广高铁开通试车之际,经过多次艰辛的踩点和智慧的权衡,选择从江县朝利侗寨为背景,在“和谐号”高速列车呼啸而来的瞬间,按下连动快门,捕捉下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画面,将该瞬间转化为永恒。于是有了《高铁修过侗家寨》这一经典影像的“诞生”。该作品均衡地呈现了蓝天、白云、群山、田园、古树、小溪、木楼和侗族特有的标志性建筑符号——鼓楼、“和谐号”等要素,深刻扼要地“勾勒”出了一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相融、和谐共生的时代画卷,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大变迁和进步。该作品一经问世,相继被《中国新闻周刊》、香港《文汇报》、《公关世界》、《贵州画报》、《黔东南日报》等40多家刊物及媒体以头版头条或显著版面予以刊发,影响甚大,特别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求是》杂志(2015年第7期)作为封底刊出,可见其信息与意义的深远是不言而喻的。

摄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游猎”,光有独特、敏锐的艺术眼光和高超的拍摄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苦行僧”的坚韧,否则,就会错过美好的“遇见”,无法捕捉到心仪的“猎物”。在《故乡祥云》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鲜朗明亮、精美绝伦、充满生命力的影像,也看到了作者的“勤”与“悟”,即勤奋(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和对艺术的参悟。如为了拍摄珠穆朗玛峰这一世界最高峰,黄明光先生不远万里,一路风尘,直抵珠峰大本营。以张良取履的耐心,强忍天寒、缺氧的“折磨”,静候“天意”的到来。终于在傍晚最后一缕阳光洒向峰顶,形成“金顶”景象之时,迅速、精准地按下快门,捕捉下这一千载难逢的时刻,定格成“画”。把珠峰巍峨宏大、气势磅礴的雄壮之美和“神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影像散发出一种安定的力量,让人的内心得到抚慰,升华出一种纯真的喜悦与安详……这是自然的力量,影像的力量,也是黄明光先生带给我们的一剂“清凉”。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生长的故乡,但以我的私见,作为一个有广阔视野的摄影家,黄明光先生还有一个隐藏在镜头里的故乡——艺术的故乡——不限疆域的故乡。这样看来,《故乡祥云》里的“故乡”自然包括整个“地球村”,事实上,也是如此。于是,在《故乡祥云》里,我们得以看到不少异域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等,感受到文明的多样性和不同文明的精彩及魅力。如影像《冬宫》(俄罗斯圣彼得堡),作者把这座18世纪中叶俄国新古典主义建筑最伟大的纪念物置于蔚蓝的大海和满天的白云之间,营造出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氛围,呈现出一幅庄严、冷峻、肃穆的画面,给人以强大的视觉与审美的冲击,让我们感受到了俄罗斯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冷峻、强悍的民族特性。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本质上是摄影家自己内心世界的袒露和对世界的一种解释。站在观看者的角度,窃以为,评判一幅摄影作品的优劣,在于能否让人获得一种清新的、明亮的、独特的感觉,即一种赏心悦目、天地一亮、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的那种感觉。作为门外之人,我无法从摄影的理论、技术等维度去思考、评价黄明光先生的这本《故乡祥云》,文中所言多为悬揣之言,但可以肯定的是,《故乡祥云》是一部紧扣时代脉搏、有着深远意义,极富艺术才华、灵感奔涌、博大深邃的传世之作,因为,我们只要进入其中,就会穿过视觉享受的层面,进入到丰富与敏感的心灵世界,感受到它带给这个世界的温暖和感动,进而看见作者,也即我们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

猜你喜欢
明光黔东南祥云
张福安作品
遇见黔东南
总是去执行秘密任务的男人
桃 酥
诗书画苑
朱明光 :选择“逆行”的村支书
谢师宴
防不胜防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