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2018-07-12 09:56:00卜海霞
水能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环境影响

卜海霞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河道治理工程也日趋增多。然而目前在很多河道治理工程中,对于河道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工作做到还不到位,甚至是存在忽视行为,进而在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时,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根据相关经验,就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展开分析和探讨,旨在能够为实践中,河道治理与环境影响等相关问题,提供些许依据与参考,促进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工作的进步。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环境影响;分析

1、河道治理建设对环境的具体影响

1.1对水体生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实践中为切实维护沿河滩地及河床边界的整体稳定性,往往采用冲刷材料来固化河道岸坡。当采用该治理方案时,将不可避免的要与水体进行直接接触,此时较容易影响水体中的水生生物。与此同时,河道治理护岸工程项目的落实,不但会改变岸坡的物理属性,还将阻隔河床土体与河道水体之间的联系,此时将很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发展。再者,因在护岸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多采用河床硬化方案,此时,也将会对河床的多孔性以及过水性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限制了水体对周边沼泽以及湿地的补水功效。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各类岸堤的建设项目,也将会阻碍河道的自然漫滩,长此以往将不断削弱河道生态环境体系的物质能量交换功能。

1.2河道形态整治工程实施的影响

传统的对于河道形态的具体整治措施通常多采取如下措施:第一,采取渠化和固化等方式,来对河道自然的演变态势予以改变;第二,通过对河道水流的控导措施,来对河道上下游的河流态势演变予以改变;第三,几何化处理河槽断面,对于河道断面的自然冲淤功能形成了约束。加之部分河道采取的裁弯取直措施,对于河道的坡降和纵向形态等进行了改变,最终促使河道的形态单一化,不仅限制了河道的蜿蜒曲折特点,也对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产生了破坏。由此可见,在对河道的形态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如果盲目采取固化的整治模式,而不结合河道的具体状况,势必会对河道生态系统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3河道形态整治工程实施的影响

传统的河道整治措施通常多采用如几种措施,这些措施将对环境产生影响:一是,采取渠化与固化等方式,通过该方式改变了河道自然的演变的趋势;二是,对河道的水流实施控导的措施,通过该方式改变了河道上下游的河流演变态势;三是,几何化处理河槽断面,通过该方式对河道断面的自然冲淤功能形成了约束。实践过程中,部分河道采取裁弯取直的方案,改变了河道的坡降以及纵向的形态,进而使得河道的形态过分趋于单一化,因此这样的操作不仅改变了河道原有的蜿蜒曲折的特征,与此同时对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也将形成破坏。因此,在落实河道形态整治工程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不考虑河道的具体情况,而盲目的采取固化整治的模式,这势必将会对影响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环境形成破坏。

1.4工程建设局部小气候受到一定影响

随着工程的逐渐建设,对于当地的雨水情况和地面温度也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在很多地方为了能够存储一定的水量将天然河道改造成层层拦蓄的防洪和景观河道整治工程。这样的改造導致了空气流动从对地面改变成了对水面,使得能量的转换和湿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一切也必然造成了大气温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造成了当地能否降雨要依靠空气对流或者是空气运动。所以可以看出河道工程等水利建设在实际中对温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溪市通过对本溪县小市镇下堡村太子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对当地形成了局部的小气候。该工程建成后,河道内拦蓄水量增多,对当地气温有一定的微调作用,在夏季空气湿度明显增大,对当地气温降低1~2℃;在冬季空气湿度也有一定影响,空气不是特别干燥,有明显的增温效应。

2、提升河道治理工程环境保护成效的重要对策

2.1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对水土资源的影响。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应该高度关注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应综合考虑工程建设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因素,尽可能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首先在选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技术的时候,因尽可能选用对环境扰动和污染小的施工技术,尽可能的确保河流水道保留原有的自然规律。其次,加强工程施工区域的环境监控工作。河道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周边的生态环境。因此通过强化施工现场的环境监控力度,针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最大限度避免施工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对于施工区域现有的绿化以及景观项目还应该落实好保护维护工作,降低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2.2强化施工管理力度,避免水体造成污染。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还应该不断强化施工管理力度,尤其要加强对施工中的噪声、废气、固体废气物以及生活废污水的管理力度。尤其是对于污水而言,严禁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同时还可以运用一些污水处置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之后,进行二次循环运用,不仅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还能够进一步降低其对于水体的污染和破坏作用。

2.3实施生物调控和补充水量,保证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对于水生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还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河流中的水生物,使其不至于大幅度的降低,最大限度的模拟出水生物原有的生存环境,从而发挥水生物对于水体的净化功能。例如将鱼类、螺类、虾类和贝类水生生物放养到河道内,利用其的摄食和滤食功能,来对河道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分解和沉淀。再比如,也可以从其他区域调水,以增加河道的流量流速,来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稀释,从而全面提升整个河道水体的净化功能。

2.4推行生态环境友好型河道整治理念。河道治理工程不能单纯的采取河道拓宽、改造、硬化等措施,而是应该基于生态环保的理念之上,兼顾生态效益和治理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具体治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需结合河流的实际状况和基本特性,有效控制整治工程的影响和干扰范围,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适度的范围之内。具体而言,需要充分关注人类的需求和河床自身的演变规律,确保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转。同时遵循客观规律,万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牟取利益。因此关注区域间利益的共存,实现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更好的满足人类的生态环境需求。第二,河道整治规划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河道演变的自由度,切实满足河道的自然发展需求。尽可能顺应河道的具体走势来布置相应的工程建设项目,强化对河道整治的宏观控制力度。第三,对于河道局部进行具体整治的时候,

还尽可能的不采取大规模和大范围的改造,尤其是对于河道断面和河流的纵向走势,不能采取大范围的改动,而是应该采取点、线、面的微调手段,建立适度合理的河道局部边界,最大限度的降低河道整治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干预度。第四,对于河道生态敏感区域,还应该合理控制工程建设的规模、合理选择工程位置和工程施工材料,避免对周边水体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结束语:

河道整治中会造成生态环境系统发生退化。因此,有必要在充分探析河道生态环境系统与河道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友好型河道整治工程实施的对策,在给予河道适宜演变自由度的前提下,以“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开展河道整治工程。总而言之,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有好有坏,正是由于这样的发展现状我们更应该注意建设工程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在最大限度的尊重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展现工程建设对国家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确保自然和建设发展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郭福厚,梁凤国.辽宁省湿地资源保护的对策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1):33-34.

[2]李艳君,许翼.第二牤牛河旁侧湿地工程技术与实践[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1):15-16.

[3]许武德,刘素君,孟繁斌,等.浅淡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中的环境保护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1998(2):14-15.

猜你喜欢
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毛祁河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探究
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
感潮河段堤防护坡应用与实践
科学家(2016年3期)2016-12-30 00:24:26
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加大执法力度分析研究
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新型军队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8:54:35
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经验教训和措施
求知导刊(2016年4期)2016-03-19 12: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