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霞
什么是学校理想的样子?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不断探索,且众说纷纭。日本黑柳彻子则用文学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了一幅她心中好学校的模样——这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书中有一位深深热爱并懂得孩子的小林校长,他说: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基于这样的认识,小林校长充分尊重并理解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让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显然,这也是黑柳彻子认可并用心呈现的儿童世界。
“我”有很多缺点
才小学一年级,就被退学,这是小豆豆转学的根本原因。母亲担心小豆豆自卑,直到成人才告诉她真相。那为什么被退学?小豆豆在老师眼里可谓“劣迹斑斑”:上课的时候,把书桌开了关,关了开,足有上百次;上课的时候,一直站在窗子边上,为的是等待和宣传艺人打招呼;站着就站着吧,还大声地和燕子说话……“您家的小姑娘在这里上学的话,整个班级的学生都会受到干扰。”这是老师对小豆豆母亲委婉的说辞。
小豆豆调皮捣蛋,天真烂漫,我行我素。这大概是每一个小孩子都会有的成长经历。我们关心的是,对于每个孩子不同的天性,教育的立场是什么?显然,小豆豆原学校的老师无法忍受她的“恣意妄为”,选择了“放弃”。这令我们想到教育的“规训”。而“规训”,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之所以“规训”,是因为成人將儿童看作“未成熟”的人,用一套成人世界的标准要求儿童,从而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脱离儿童生活和经验的外加的标准,只会将教育引向规训顺从之路。因此美国人杜威从他的哲学思想出发,鲜明地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只有当教育者尊重儿童天性,并促进其生长,才能使他充满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并将其引入可能的生活。
第一次见到小林宗作校长,小豆豆与他交谈了四个小时。与其说是“交谈”,不如说是校长的“聆听”。他耐心地聆听一年级小学生语无伦次,甚至乱七八糟的自我表达,直到她真的讲完为止。“无论是之前,还是这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了。”小豆豆有着很强的语言表达欲望。但并不是所有小孩子都有这样的特点。
巴学园午饭时间,增添了一个有趣的新节目,由一位同学为大家“说话”。小林校长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吃饭时应该心情愉快地聊天,而不是匆匆吃完;二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站在全校五十名学生中间说话,无疑是需要勇气,而且是有难度的。有的小孩子一起头就全部忘了,匆匆鞠躬下去。有一个男孩却无论如何也“不想说”。校长先生鼓励他,那就编一个吧,并启发他想一想早晨从起床,一直到学校都有什么事情。
男孩挠了挠头,先说了一声:“哎——”
校长先生说:
“你看,你说了‘哎——这不是有话说了吗?‘哎之后呢?”
男孩又挠了挠头,接着说道:
“哎——早晨我起床了。”
“然后呢……”
一边说着,他一边又挠了挠头……先生说:
“很好。本来觉得没话说,找到了可说的话,这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那个孩子用非常响亮的声音说:
“然后呢……”男孩深吸了一口气,说道:“然后呢,妈妈对我说‘快刷牙。”
校长先生拍起手来,大家也拍起手来。于是,男孩的声音比刚才更大了:
“然后呢,我就到学校来了。”
…… ……
先生热烈地拍起手来,小豆豆他们也使劲儿鼓掌。站在正中间的那位“然后呢……”的男孩,也一起鼓起掌来。礼堂里一片鼓掌的声音。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公众场合讲话的紧张感,而对于某些小孩子来讲,无疑难上加难。巴学园的“讲话”活动,不是要分出孰胜孰劣,而是要消除孩子们讲话的紧张感。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那么,学校就是要为儿童的“生长”提供土壤和令其心安的环境。
现在看来,巴学园也是很早的全纳教育,在这个学校里,除了小豆豆这样的顽皮孩子,还有一些“特殊”儿童。比如高桥君。高桥君的腿非常短,而且像蟹足那样弯曲着。在运动会时,校长专门设置了高桥君适合的项目,让腿短的他轻松取胜。再比如泰明。泰明患过小儿麻痹症,手脚都没有力气。巴学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棵树可以爬,小豆豆为了帮助他,想尽办法拼尽力气帮他爬上了树。当时,“周围传来阵阵蝉鸣,两个人都感到惬意极了”。“而对泰明来讲,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大概正是全纳教育的宗旨,不但让身体有障碍的孩子能够悦纳自己,而且让健康的孩子学会接纳别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儿童天人合一的世界令成年人汗颜,因为他们本没有“分别心”,而我们的教育至少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五花八门的体验课
因为全校也只有五十人,每个班人数都在十人以下,因此,给了校长很大的自由空间。“每天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巴学园是怎么做到的呢?第一节课开始时,老师就把当天要学的所有内容慢慢地写在了黑板上。上课的时候多半以自习的形式,学生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老师耐心讲解,直到弄懂为止。然后,老师会出例题,学生再进行自习。如果大家学习努力,在上午就完成了一天的任务,那么下午就可以到校外“散步”了。
在春天的时候,小河两岸生长着成排的高大樱花树,樱花怒放后,目之所及,就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油菜为什么要开花呢?”老师于是给大家讲起了雌蕊和雄蕊的知识,孩子们蹲在路旁,观察油菜花,看蝴蝶如何帮助花儿开放。然后跑到寺庙中看落过流星的古井,看哼哈二将雕塑,对着塑像的肚子笑个不停。比一比自己是脚印和天狗的脚印,捡起圆溜溜的黑色卵石,踢着玩跳方格的游戏……在春日西斜的时候,一起走过油菜花和樱花树的小路,回到学校去。
台湾一群特立独行的教育家,提倡慢教育,孩子们用一年爬一座山,渡一条河,在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自然万物的欣荣与轮回。这种方式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回归。《论语》记载孔子与学生一起探讨志向,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讲求治国之道在礼乐教化,而曾皙寓志道于游艺。在他所描绘的蓝图中,春天、游人、沂河、煦风、歌声和谐地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然亲切,我即宇宙,宇宙即我,礼治规范成为人们的自觉需求。孔子教人,于诗之外。巴学园的孩子们和老师漫步春风,自然教化,同样与灌输式教学何其不同。
巴学园的教室是用电车改造的。校长的女儿美代告诉大家,晚上会有一辆新电车来到学校。孩子们太好奇了,电车怎么来呢?是用拖车运来,还是把铁轨一直铺到学校?他们想留下一探究竟。校长同意了,并征得家长同意,于是十来个孩子带着毛毯和睡衣夜宿礼堂。并终于在晨光中见证了新電车教室的光临。后来,这辆列车改造成了学校的“图书室”,小豆豆在这里和朋友们分享了各种有趣的书。如“边唱边画”,如一个爱放屁的有钱小姐的故事等。图书室成了下雨天大家集中的场所。校长不得不考虑,是不是在附近修一个厕所,否则孩子们总是憋得实在不行了才向礼堂对面的厕所狂奔而去。
除了“散步”课、“阅读”课,巴学园的游泳课也是独具一格。因为这是一个顺势而建的船型泳池,而且孩子们可以在泳池里裸泳。校长先生想告诉大家,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所以当大家都光着身子一起玩耍的时候,像泰明这样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游戏的快乐。
巴学园的“胆量”课别具一格。晚上,校长带领全校同学搞“试胆量”活动。请七八个自告奋勇的孩子“扮演妖怪”,事先埋伏在佛寺的某个地方。剩下的孩子五人一组,错开时间从学校出发,去寺庙和墓地转一圈,再回到学校。一路上,孩子们一想到妖怪,都心惊胆战,一有风吹草动,都惊得大叫。最终小豆豆一组不敢去墓地,提前回学校了。这才发现,等在墓地的“妖怪”扮演者,因为没有人敢去,吓着自己回来了。两个“妖怪”撞在一起,彼此都吓坏了。最后,老师领回了“妖怪”们,大家从此不害怕了,因为“妖怪们”自己也害怕呢。
再来看看巴学园的成绩单。上面写满了“甲”“乙”等评价文字,但小豆豆自己不清楚是“甲”比“乙”好,还是“乙”比“甲”好,她的小狗洛基更是难以判断。正是这种“浑然不觉”,令人羡慕不已。因为我们的考试更像一种“挫败”教育,这种唯分数至上的衡量标准,让很多孩子从小就处在“挫败”当中。美国学校把考试成绩专程寄到家里,避免分数至上带来的更大弊病。试想,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而分数至上无疑限制或打击孩子可能的发展。
返璞归真自然生长
小林校长非常崇尚自然。这就有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故事。山的味道,主要是生长在陆地的食物,海的味道,主要是来生长在水中的食物。校长先生为了让孩子们营养均衡,要求家长准备的盒饭里,既要有山的味道,还要有海的味道。然后视察哪些孩子缺什么,再补上山的味道或海的味道。用“山”和“海”来区分食物,让孩子们难以说出“我讨厌吃鱼肉卷”这样的话。因为,这些都是大山和大海的馈赠。同样,也就没有了谁的菜更高级或更寒酸的比较。
旅行和野炊是少不了的。一个暑假,小林校长组织同学们温泉旅行。孩子们坐汽车、乘轮船,来到了大海边上,尽情享受温泉海水浴带来的欢乐。并且大家要轮流去蔬菜店或鱼店买晚餐的菜,还要应对陌生人打招呼和询问,面对处理各种困难,从而学会真正接触实际的生活。而去“等等力溪谷野炊”,让孩子们第一次关注父母把饭端上桌前的劳动,如何使用菜刀,怎样盛饭。野炊时,孩子们分工合作,搭建灶台,溪边淘米,切菜……在瀑布声中享受自己亲手劳动的成果。
学校里没有俳句课程,但小林校长经常给孩子们教授一茶的诗句。校长于万千诗人中,唯独热爱一茶,是因为一茶能够写出像孩子一样纯真的诗句。每当去九品佛散步的时候,或者下雨天,巴学园的先生就教孩子们一茶的俳句,如“冰雪已消融,烂漫儿童嬉戏忙,奔跑小村中”。小朋友们也尝试自己作俳句,不要求格式,只要尝试表达自己真实想说的话就好。于是,小豆豆们都成了俳句诗人。这种用诗歌开启学生们对自然的想象的方式,无疑是非常高明的。换言之,诗歌更加贴近并激发儿童对于自然的好奇和热爱。
巴学园的孩子们总是穿着“最差的衣服”来到学校。因为,这是校长的要求。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不必担心弄脏、弄破了衣服而减少玩耍的乐趣。小豆豆的快乐,就是在铁丝网的篱笆中钻进钻出,重复着“打扰了”和“再见了”的动作。妈妈实在无法想象小豆豆乐此不疲的原因,但她由衷钦佩校长对于孩子们的理解。此外,巴学园从硬件来讲,真是一个“破学校”。大门是两棵树组成,校名歪歪地挂在两棵树之间;用电车改造后成为了教室;依地势挖开一个水塘当作游泳池……当时的孩子们流行现编儿歌,有外校的学生路过巴学园,齐声唱:巴学园,破学校!走进去一看,还是破学校!小豆豆听到了,气愤不已,也现编了一首:巴学园,好学校!走进去一看,还是好学校!当她的同学们听到她的儿歌,都不约而同地手拉手、肩并肩地“齐心”唱了起来。这大概是对学校教育者最高的评价了吧!
杜威讲,教育即生长。成人和儿童的区别,只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生长方式。有的方面儿童要向成人学习;但关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怀,我们可以说,成人应该像儿童一样生长。书中巴学园的小林校长用他所有的积蓄和热情办了这所学校,最终毁于战火,当年很少人知道曾经存在过一个如此特别的小学校。那个期望成为售票员和间谍的主人公小豆豆,成人后用自传体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再现”了昙花一现的巴学园:教育不是用成人的眼光规训儿童,使其摈弃天性而驯服于标准;而是打开儿童的经验世界,激发创造力和好奇心。我们想,社会在教导青少年的过程中决定着青少年的未来,也因此决定着社会自己的未来。无论是儿童,还是家长、教师,巴学园的故事,或许会唤起我们每个人内心关于世界理解最柔软的部分,希望巴学园不是小说创造的空中楼阁,而能够成为我们教育的现实和未来。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