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
6月9日,中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自然遗产地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正式发布消息:自6月12日至9月12日期间,面向今年所有高考生实行免票政策。
毫无疑问,武陵源在全国高考后的第一天向全国所有高考生实行免票政策是为了借高考的热点实现旅游宣传的目的,但也足见各地为打造生态品牌,不遗余力。
山区林区,树多景美。过去,当地老百姓眼里只有树,不知道“靠景生财”。如今,湖南省引导、扶持老百姓发展森林旅游,打造永不枯竭的绿色金矿,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全省森林公园所在地的1000多个村,有近200万村民受益于森林旅游,实现脱贫和增收致富。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曾经是一片不毛之地,被湖南省确立为51个省级贫困县(区)之一,1988年建区之初生活水平十分落后,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建区之后,把保护森林与旅游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以旅游为龙头,以农业为基础,实施旅游带动扶贫”的战略方针,一手抓旅游开发,一手抓脱贫致富,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完善旅游休闲市场的需求,以旅游反哺扶贫,取得了显著成绩,辖区内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2017年2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告,批准武陵区整区脱贫摘帽。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武陵源,古已有之,史书上称为“禹甸之灵境”、“赤县之奥区”,现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市中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脉,距张家界市区32公里,是国内外著名的休闲度假胜地。
1982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设立,奠定了武陵源发展森林旅游的良好基础。武陵源1989年因旅游建区时,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生活水平十分落后,被湖南省确立为省级贫困县(区)。武陵源区的执政官员意识到,森林旅游是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的立区之本、富区之源、强区之基。
30年来,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坚持不懈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把森林保护与旅游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以旅游为龙头,以农业为基础,实施旅游带动扶贫”的战略方针,一手抓森林旅游,一手抓脱贫致富,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完善旅游休闲市场的需求,以旅游反哺扶贫,用扶贫对接旅游,取得了显著效益。武陵源先后获得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首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国际国内桂冠,更是推動了武陵源的经济社会发展,武陵源开始从一片不毛之地跃然变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为了更好地打造生态金字招牌,近几年来,武陵源区坚持突出森林旅游主导地位,斥资近10亿元建立健全旅游游览设施,先后成功策划举办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借力《阿凡达》推介张家界、法国“蜘蛛侠”攀爬百龙天梯、武陵源峰林穿越自行车邀请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打造旅游形象品牌,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经济实力全面攀升,夯实了旅游扶贫根基,在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提高素质、改善环境、增强幸福感指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2015年度接待游客191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1%、22.8%,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在国内同类景区中位居前列。201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达10001元,与1989年建区时相比增长了50倍,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倍。39个行政村现有19个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贫困人口降至3516人,贫困发生率降到7%。
“森林旅游是武陵源最大的区情,是我们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我们将依托旅游推进整区脱贫,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武陵源区长郑小胡如是对记者说,早在2016年湖南省委扶贫开发推进工作会议上,武陵源区即立下“军令状”,要实现整区率先脱贫。
2017年2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告,批准武陵区整区脱贫摘帽。郑小胡的“军令状”如期完成。
扶贫对接旅游武陵源区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利用旅游产业大发展进行“造血式”扶贫,一直是武陵源区扶贫攻坚在做的“大文章”。武陵源区近年来用旅游+扶贫模式实现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扶持种植优质稻、猕猴桃、蔬菜、百合以及特色养殖业等。
“集中精力,举全区之力抓脱贫。”武陵源区委书记朱用文说,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围绕“五个一批”要求,先后制订了《关于整区推进旅游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定》《2016年扶贫攻坚整区脱贫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帮扶项目的指导意见》等30余项文件措施,创造性开展脱贫攻坚“十项行动” 和“旅游+”产业扶贫新模式,确保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在武陵源落地生根、贯彻落实。
几年来,武陵源区委区政府紧紧瞄准提高贫困群众收入这个目标,坚持“旅游反哺农业、扶贫对接旅游”工作方针,全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创新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制定了“三乡十村”乡村旅游发展计划,集中力量实施“五个一”示范工程,即: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旅游扶贫重点村,培育一批旅游扶贫产业,实施一批旅游扶贫项目,培养一批旅游扶贫人才,建立一套旅游扶贫工作机制,促进旅游与扶贫有效对接。围绕核心景区和中心城镇,按照“宜旅游的发展旅游、宜从事旅游的农户转型旅游业”的原则,发展了一批农业观光游、生态游、户外体验游产品,开发了一批特色种养业、手工业产品,推动农业生产服务旅游、农业产品变为旅游商品、农民转为旅游从业者,带动10个村转型发展旅游、5000余名农民从事旅游业,贫困群众围绕旅游抓发展,户均增收超过2000元。
武陵源区还着力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按照“区级统筹、乡镇主导、产权到村、收益到户”的原则,连续出台奖扶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能人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三级扶贫产业体系,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乡、村、户三重产业增收保障。打造“一乡一业”促增收。建成了天子山辣椒、中湖鱼泉贡米、协合菜葛和索溪峪土家织锦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将扶贫资金以村为单位委托或入股到产业项目,由村集体按比例享受收益,统一给贫困户分红,确保产业红利覆盖全区贫困人口。
2016年底,经省脱贫摘帽验收组验收和第三方评估,全区贫困发生率为0.27%,识贫准确率、脱贫准确率、群众满意度分别达99%、98.2%、98.8%。
“保护好森林资源,发展好旅游产业,依托美丽山水,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朱用文强调,全区上下把整区脱贫当成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相信通过森林旅游与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力争到2020年,全区旅游接待规模达到30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0亿元,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