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被桑梓:黄河口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探析

2018-07-11 11:41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黄河口垦区革命

尹 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基础科学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7)

新民主主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入海口的广大劳动群众面对外来侵略与内在剥削,为求独立与解放,创造了可歌可泣、个性鲜明的黄河口红色文化。在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黄河口红色文化中以“奋勇争先”为核心的宣言精神和以“开拓奉献”为基调的垦区精神继续鼓舞着黄河口人民进取奋斗不断发展。黄河口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黄河入海口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其物态文化凝固在黄河口大地,精神文化根植于黄河口人民心中,是区域内宝贵的教育资源,对黄河口人的世界观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黄河口红色文化概述

黄河口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广大黄河口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展现了黄河口地区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情操、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行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黄河口红色文化继续发挥其激励和导向作用,鼓舞着黄河口人民大众开创更为辉煌的未来。

黄河入海口为黄河淤积平原,河网密布,部分沿海地区盐碱状况较重,比较贫瘠,区域南部为广饶县,与淄博、潍坊接界,土地肥沃,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抗日战争时期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成立渤海区,是山东省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它东临渤海,西接冀中区,南接鲁中区,北抵天津静海,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如图1),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游击战的重要作用,垦区抗日根据地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当时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为清河区(后为渤海区)主力部队以及兄弟部队隐蔽和休养生息,为壮大和发展革命力量,为支援胶东、鲁南等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为前方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医疗保障,被称为“小延安”“小莫斯科”。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迎接全国的解放,黄河口地区的人民积极参军、土改、支前、治黄、剿匪、南下,在解放战争中写下了重彩的一笔。

二、黄河口红色文化蕴含的教育资源

黄河口红色文化资源形态多样,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包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黄河口人民奋勇争先、开拓奉献的优良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蕴含的育人资源厚重丰实。

图1 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行政区划图(1943)①

(一)理想信念教育

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为谋求自身解放有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宣言》倡导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成为激励先进分子奋斗不息的崇高理想。黄河口人民接受共产主义理想的时间处于国内农村支部前列,早在1923年就有延伯真、李耘生等广饶籍革命者经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及王翔千等早期先进分子介绍入党;1924年成立了中共寿(光)广(饶)支部;1925年延集支部作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组织领导了多次反抗地主剥削的革命行动。至1927年8月,“凡是有党员活动的村庄,均建立了农民协会、童子团等群众团体”[2]19。出版于1920年8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在刘集支部的完整保存,是黄河口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一方面生动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早期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为研究思想传播及革命发展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佐证了黄河口民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我国伊始,就有热血青年主动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并做出了敢为天下先的价值选择。

“人民大众的觉醒意识和抗争行为等红色文化的发生都居于国内前列。”[3]在《共产党宣言》等红色理论的指导下,黄河口的先进分子不仅汲取了理论营养、自觉地提高自身觉悟、增强斗争勇气,而且带动了更多的黄河口人民投身于求大众解放的革命洪流中,破解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化密码,让初期的火种最终成燎原之势,黄河口人民在失败中坚定信心,在挫折中振奋精神,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根基,黄河口红色文化成为黄河口人民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和精神支柱。

(二)性格养成教育

良好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其态度特征上,如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是诚实、正直、有礼貌,富有同情心的;对劳动和工作的态度具有勤劳、有责任心、认真、节约等特征;对自己则体现在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等方面。黄河口人民的爱国、奉献等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特征体现在革命和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于引导当代黄河口的青年人崇尚荣誉责任、养成良好性格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民族存亡之际,黄河口人民彰显出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勇于牺牲奉献的态度特征。抗战初期黄河口人民的对敌斗争遇到了挫折,在胶济铁路两侧的关键区域与敌正面交锋连续失利。在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等领导的部署下,1939年改变对敌策略,山东纵队开始到黄河入海口地区开辟清河区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清河地委坚持平原游击战争,通过挖“抗日沟”、垒“抗日墙”等灵活的作战方式以己之长避敌之强,攻敌之弱,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陈毅曾经对淮海战役的胜利做过这样的总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后勤保障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黄河口群众的“小推车”,因为发动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垦区建设了被服厂、兵工厂、造纸厂、以及卷烟厂等后勤生产保障设施,群众参与生产的积极性高,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垦区根据地为前方战场输送了大量军用物资,所以垦区也有“小延安”“小乌克兰”“小莫斯科”等美称。黄河口地区解放后,大批干部南下支援全国建设,这都是黄河口人民具有爱国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对待国家和集体的积极态度和牺牲精神,对青年人养成良好性格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爱国主义教育

垦区根据地建立之初,为进一步凝聚抗日力量,真正做到全民族抗战,清河地委发出了“有粮出粮,有人出人,有枪出枪”[2]132的号召,因为始终依靠群众、严格群众纪律,垦区工作的开展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富裕群众积极捐献粮食,贫困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县、区、村建立了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垦区拥军参军的热情贯穿革命始终。大多垦区民众在抗日宣传中深深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才是他们获得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广大群众同党的力量团结一致,克服种种困难,由此革命的力量由弱到强,革命的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革命的道路由幼小走向成熟,黄河口的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清河平原近百年来屡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蹂躏,广大黄河口的人民对侵略者、剥削者的刻骨仇恨凝聚成的反侵略、反剥削的力量,在党的正确主张领导下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现实的行动。在日伪猖狂捕杀革命者的严峻斗争形势下,到底是否坚持平原游击战,能否为山区革命力量提供支持,抗战胜利的关键都集中到了能否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这个根本点上。因为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有了群众力量的广泛参与,在部队不断受到日伪的“扫荡”“蚕食”的时刻,党的干部战士有了群众的保护,在斗争中受伤时群众的炕头就是医院的病床[4]。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荣历史充分证明,黄河口人民是英雄的人民,黄河口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在共产党制定的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指导和群众的拥护下,形成了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力量。在民族危亡全民抗战的岁月中,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牢固纽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黄河口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一)坚定理想信念

奋勇争先的宣言精神和开拓奉献的垦区精神是党领导黄河口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所积累的精神财富的结晶,它渊源于黄河口人民的优良传统,具有民族性和先进性的特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传入给了黄河口人民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浓缩,同时也反映了民族精神的核心。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黄河口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始终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黄河口人克服艰难险阻,戮力齐心建设着这片黄河入海的土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寻求国家的富强,更在于建构属于中国以及世界的现代文明秩序,其中信仰的力量是其价值担当。黄河口红色文化蕴涵的信仰因子,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是成千上百万的黄河口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更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凝聚黄河口人民的思想基础。

(二)增强情感与文化认同

黄河口红色文化融合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在黄河口地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人,对于曾经在这片热土上奋斗、流血、牺牲的先辈,都有极强的情感认同。人民尊重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上下求索的人,感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艰辛跋涉的先知先行的不易,更感恩为今天美好生活不惜牺牲一切的先烈。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黄河口大地上书写的奋勇争先、开拓奉献的英雄史诗,令后来人倍感钦敬和自豪。

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也进一步彰显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基础是价值认同,也就是革命的行动满足了人民大众的主体需求,这是产生文化认同的根基。黄河口红色文化从产生之时就坚持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为奋斗目标。从较早发生 “吃坡”[5]56“觅汉增资”[5]55“砸木行”[5]60②等革命行动开始,党领导的革命无不是从黄河口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出发,为大多数人的解放而奋斗的。这种文化认同是凝聚黄河口人民的精神纽带,是黄河口红色文化延续的精神基础。

(三)凝聚力量形成筑梦合力

在黄河口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宣言精神和垦区精神是凝聚黄河口共产党人及人民群众的理想和追求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犹如能量巨大的磁场,吸引着黄河口千千万万的先进分子和人民大众为崇高的理想牺牲奉献,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倾情付出,可以说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积极参与是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所谓民齐者强,同心聚力的行动是构筑中国梦,创造共同未来的最强力量,“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归根结底都源于那个时代的生活和实践过程”[6],共同理想引领共同的行动,集中反映了黄河口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有助于党和群众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统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取得最终胜利,在国家建设时期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在民族崛起之际能够砥砺前行。

四、结语

新民主主义时期黄河口人创造的黄河口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异因子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黄河口人文化自觉自信的体现,黄河口红色文化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中国的现代化建构的现代文明秩序中,政治的文明是不能缺位的。”[7]在越发倡导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黄河口红色文化作为区域内的优秀文化资源及政治果实,理应发挥其育人价值,为新时代民族崛起国家强盛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从信仰传入到理性思考,从信念坚守到付诸实践,在新时代大门开启之际,具有奋勇争先、开拓奉献精神的黄河口人自觉投身于黄蓝两区建设,需要不断从文化基因里寻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更要让这文化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下去,以贤人润德,泽被桑梓。

[注释]

① 图片为扫描件,引自:蔡华,梁海伟.清河平原的记忆[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5:144.

② “吃坡”是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带领贫苦农民掐地主家麦穗分给贫苦农民以缓解饥饿;“觅汉增资”是指党组织领导穷苦农民开展提高工钱的斗争;“砸木行”是指在反抗苛捐杂税的斗争的基础上,广饶县委领导广大群众痛打和驱逐了木货行里的收税官员。

猜你喜欢
黄河口垦区革命
跟您走向黄河口
江苏沿海垦区暗管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悠悠黄河口,浓浓黄河情
黄河口典型植被光谱及NDVI变化对比分析
中国的出行革命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播种接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