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陪一位厅级领导干部参观一个画展,来到了一幅综合绘画的作品面前,整个画面就像从破败的柏油路上,偷来的几块脏兮兮的沥青,放到铁锅里溶化后,用拖把挥洒在画布上的感觉,除了黑就是脏。这个厅级领导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一言不发,又转向了另一幅作品。
我问:“这幅作品怎么样?”他回答:“看不懂。”
我又问:“看不懂没关系,感觉如何?艺术要凭自己的感觉去欣赏。”领导看了看周边无人,笑了笑,对我说:“我不敢说不好,怕人说我不懂艺术。”
这句回答,让我顿觉“压力山大”,对这些明显脱离中国审美价值观、没有一点艺术之美的作品,有这样高的社会地位的人都不敢说不好。那么,还有多少人会对这些“反艺术”的所谓艺术,因害怕被人说不懂艺术而不敢站起来维护艺术的尊严呢?
面对恶俗,不敢说不好,而这正是当下中国艺术界的悲哀!
艺术的价值是什么?真、善、美!习近平总书记讲道:“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毋庸置疑,人类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艺术这样一种上层建筑层面的构成,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有了艺术,人类多了更多的回忆,丰实了更多的情感,舒展了更多的情怀,享受了更多的美好。因此,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艺术产生的初衷,也是艺术的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但是,由杜尚、基弗、博伊斯几个艺术界的反叛者兴起的反艺术审美性的浪潮,在博物馆、策展人、理论家、资本捆绑在一起的利益集团的操纵下,形成了一种思潮,似乎“反审美性”就是艺术发展的方向。于是乎,那些像杜尚一样,绘画水准不怎么样的人,都去玩起了装置、大地、行为、现成品艺术,使中国艺术界充满了美丑不分、好坏不辨的艺术的垃圾。甚至出现了“艺术寡头”,因其在美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巨大,也在那里为“以丑为美,以恶俗为荣”的所谓“当代艺术”站台呐喊。
我在想,这样的艺术真的值得他们膜拜吗?
最近,参加一个人才招聘会。在加拿大招聘时,我们的展台布在温哥华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市内校区,布展结束后,离正式会议还有一段时间,用百度地图一搜附近的艺术馆,发现几百米之外就是温哥华艺术馆,正好有个时间空档,便决定去艺术馆参观一下。几分钟就到了,20加元的门票,匆匆购票后就奔向了展览大厅。在参观过程中,突然发现了一幅作品似曾相识,两米见方的画框中,黑乎乎的浮着垃圾一样的东西,怎么和那位厅级领导在画展上看不懂的作品是那样相似?难道那幅作品进到了加拿大的美术馆?于是赶紧走到跟前,一看作者,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基弗。
啊,原来这就是某美术学院宁可冒着打官司的风险,在本校也要举办这位艺术家展览的基弗呀!在中国,基弗可是有些人心目中的艺术大神!
突发奇想,我倒想调查一下基弗的作品在加拿大人民心中的影响力。于是我便站在一边,看着一个一个的观众,究竟有几个认真地去欣赏基弗的作品。
大失所望,几乎所有人都在这幅作品前一扫而过,没有一个像中国人站在齐白石的作品前那样仔细地欣赏、认真地品味的……
温哥华艺术馆内的基弗作品,在西方人民眼里,是不屑一品的!
原来某些人膜拜的基弗作品。当有些人把基弗当神一样膜拜时,西方人却把它当成了“另类”。因为,我发现作品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窟窿,我在猜想,是不是有人花了20加元却看到是这样的作品,感到愤怒,而用锐器偷偷地在画上捅了一下。
写到这里时,很多“当代艺术”的既得利益者会把法国的汉斯·贝尔廷、美国的阿瑟·丹托说事,会把他们关于艺术的种种理论搬出来,从哲学意义上探讨这些“垃圾艺术”的意义。我们不去讨论这些西方理论家观点是否正确,但拿到中国,来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评判我们的艺术标准,不仅是不应该,而且是完全错误的。这正是缺乏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不能‘以洋为荣’、‘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而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在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把“只有在美术展览馆的庇护下才能生存”的所谓“当代艺术”当神来拜了。我们要坚守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不忘艺术家从事艺术事业的初心,回归艺术的审美价值,为这个时代,为这个时代的人民创作出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