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洁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具有众多身心效益,但人们往往知而不行。高校大学生处于中学与社会的中间转型阶段,相对中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而言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然而其健康状况却令人堪忧。从1985年开始的全国大规模学生体质调查到2005年的报告显示,从中学学生到高校学生体质持续下降。随着2010年中小学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学生体质首次出现回转的趋势,然而高校学生的体质下滑趋势仍未得到遏制。所以,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干预与促进显得尤为重要。
为获得健康效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完成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150min,且每次身体活动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身体活动是指能导致身体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的新陈代谢水平的运动行为,既包括体育锻炼,也包括体育锻炼之外的身体活动。目前应用于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健康信念理论、健康行动过程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 HAPA)、自我决定理论以及跨理论模型。其中, HAPA(Schwarzer,2008)是预测健康行为的主要模型。
根据各种理论,维持行为的方法有3种:(1)改变行为的动机,完善意向的预测变量;(2)意向有效转化为行为,如增加自我管理策略(计划、抵制诱惑、压力应对、社会支持、优先级设置等);(3)当个体行为已经启动,为了维持行为,防止复发,可以借助自我效能等变量。根据Rhodes 和 Dickau(2012)的一项包含11个研究的身体活动意向和行为的元分析显示,当意向有中等强度(d=0.44)的变化时,只能引起很小的行为变化(d = 0.17),且意向和行为的关系较低(r=0.06),表明意向的提高并不能直接提高行为。有研究显示,HAPA模型的前因变量能解释意向71%的变异,维持自我效能和意向只能解释计划的53%的变异,意向、计划和恢复自我效能对锻炼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但是可解释的方差却依旧很低(R²=0.193)。这说明提高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意向到行为的转换。
HAPA将健康行为的产生和保持分成前意向、意向和行为3阶段:第一阶段是动机阶段或前意向阶段,模型认为该阶段的个体清醒认识到当前不健康行为的危害、了解健康行为的益处和不健康行为的害处,并且正确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采取健康促进行为,从而形成目标意向以采取健康促进行为;第二阶段是意志阶段或后意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个体会制定行动计划和应对计划,促使行为意向到健康行为的成功转化;第三阶段是行动阶段,即保证健康促进行为的长期维持并预防健康危害的复发。HAPA模型针对个体所处特定阶段将其从无意向推进到有行动意向、从有意向推进到采取行动乃至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与长期维持,对未来锻炼行为的促进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图1)。
图1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模型(引自:沈梦英2011, 18页)
Carraro和 Gaudreau(2013)的一项元分析显示,行动计划对因变量身体活动有中等强度(φ=0.41)的效果量,说明计划本身并不能有效弥补意向-行为鸿沟。同时,很少有研究关注意志阶段中计划实际怎样转化为行为。Parschau等(2014)认为,虽然计划可以弥补意向和行为之间的鸿沟,但是更多的计划和计划干预并不能直接带来更多的行为。这就表明研究应该更进一步探讨计划和实际行为之间的机制问题,以期提高实际的锻炼行为。
高雯等(2012)认为,在各种意志理论中,自我调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持注意集中和情绪平衡两个方面。在健康行为变化的各个阶段,人们都需要对当前任务或目标行为予以关注并加以保持,在出现干扰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控制焦虑,需要认知技能。这就提示,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克服干扰情绪,并对当前任务或是目标进行注意和保持。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认为,引发人们行为的总耗费和收益在时间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意向和行为间的调节变量——行为优势和自我调节能力就具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图2)。该情形适用于对人类健康行为的研究,健康行为在总体耗费和收益上存在很显著的时间差异,例如锻炼行为需要坚持数周才能明显改善外貌体形、各项生理机能等。Mischel, Shoda和 Rodriguez(1989)研究认为具有较高自我控制的儿童更容易做到延迟满足,延迟满足过程中的自我控制即为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形式。所以,自我控制可以作为调节变量影响意向-行为之间的关系。
自我控制是指人们克服先天性及自动化的倾向、欲望和行为,促使个体更好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规范,抵制短期诱惑以实现长远目标的能力,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构念之一。Tangney,Baumeister, & Boone (2004)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克服或改变内在反应、改变不必要的行为倾向及控制行动的能力。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控制的失败就是因为无法抑制由外界诱惑引起的优势行为。自我调节较好且稳定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健康行为改变困难的个体在自我控制测验中分数较低。
除了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影响意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之外,自我调节策略对意向和行为间的关系也有影响,HAPA模型中加入了计划作为意向和行为的中介变量,但是 计划通常在情境遭遇之前产生,是一种预期性的自我调节策略,它不能直接决定即时性行为的发生。行动控制则是一种即时性的自我调节策略,即根据某种行为标准对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不断的评估,最终产生即时的行为。根据HAPA理论,行动控制是一个有效的即时自我调节策略,它有助于维持健康行为,并预防复发。
行动控制在健康行为改变领域有较多应用。一项有关口腔自我管理的干预研究发现,计划作为意向和使用牙线行为的中介变量,在这其中,行动控制可以作为调节变量影响计划和行为,并促进使用牙线的行为。另一项基于HAPA 模型的牙线使用行为研究认为,牙线的使用可以产生较高的行动控制,行动控制又会促进有意向者的使用牙线行为,所以行动控制较好地中介了计划和行为。Godinho, Alvarez, Lima &Schwarzer(2014)将HAPA应用于健康饮食领域,发现计划必须通过行动控制才可以有效提高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R²=0.8),且此时模型的解释效果最好。
在身体活动领域,Fernández等(2015)在意向和锻炼行为中加入行动计划、应对计划和自我控制,结果显示此时的模型对行为的解释效果最好,行动控制可以有效中介应对计划、行动计划和锻炼行为,并且只有行动控制对锻炼行为有间接效应(β=0.42,P<0.001),可解释的锻炼行为方差较高(R²=0.68)。Fleig, Lippke, Pomp &Schwarzer (2011)认为通过增加行动控制这种自我调节策略可以更成功的诱导锻炼行为。另一项研究以193名大学生为实验参与者进行三个时间点测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通过行动控制的调节作用,可以增加身体活动的解释量(ΔR²=0.02)。Sniehotta 和 Schwarzer(2005)认为,行动控制和计划共同干预比计划单独干预更有可能提高身体活动。
图2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的作用机制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提高锻炼行为最重要的是将意向有效的转换为行为,但是前人对意志阶段的心理机制探讨不足,没有将核心变量的发现作为主要任务。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实验法和其他方法的使用不多。调查法对于模型建构固然有作用,但是实验研究更加有说服力。目前研究仍然采用横断研究的方式,而模型构建应采取纵向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身体活动的变化,使得身体活动实现客观化的测量(计步器等)更加具有说服力,而不仅是自我报告的方式。因变量最终落脚点应该在行为层面,锻炼领域所有的研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个体身体活动。前人研究很少有学者探究自我控制在锻炼意向与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用提高自我控制的方法来提高锻炼行为的干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未来研究方向在弥补上述不足的同时,还应该关注自我调节策略对意向-行为鸿沟的弥补。由于自我调节策略有预期性和即时性之分,国内对行动控制的研究不足,更没有可借鉴的策略联合研究。HAPA模型的意志阶段已有计划这一预期性自我调节策略作中介变量,联合即时调节策略——行动控制可以完善意志阶段,合理运用自我调节策略可以更好地解释与预测锻炼行为,为锻炼干预提供合理化建议。此外,HAPA模型常用于全年龄人群,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是否会对意向到行为的转换有不同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