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认为这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渠道。处理群众来信,是一件重要的政治工作。而毛主席在处理同亲戚朋友的关系方面,既坚持了党的原则和政策,又继承了中华民族尊重亲情友谊的传统美德。
1950年5月上旬,沈栋年从中央团校第二期结业,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后改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协助处理群众给毛主席的来信,直到1966年6月,历时十六载。沈栋年回忆了自己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十余年的工作见闻。
主席复信需抄录拍照留底
在建国前夕,毛主席指定他的政治秘书田家英负责处理,并每天选送一定数量的群众来信给他亲自阅览。后来,由于群众来信不断增加,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陆续调进一些同志协助处理。群众来信按内容分类,分工负责办理。其中有一些是毛主席的亲戚、朋友的来信,划为旧谊类,我就协助田家英处理这类信件。
对以毛主席亲友名义邮寄来的所有信件,首先阅读分辨,把有明显错误或冒充主席亲友的信件挑出来另行处理,其余的送给毛主席。在给毛主席送阅前,先登记,摘录主要内容,建立档案。送阅时,在原信封上贴一纸条,写明来信人姓名,用一句话概括来信的内容。如:“某某,叙别情”“某某,求见”“某某,要求介绍工作”“某某,反映农村缺粮情况”等等。因为毛主席日理万机,工作很忙,这样做是为了使毛主席可以一眼就知道来信的主要内容,以便区分轻重缓急,安排适当时间阅读、回复和处理。
毛主席看重亲情,珍视旧谊,对亲戚朋友的来信,他都亲自写信回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主席写的复信比较多,例如仅在1950年5月的一个月中,他给亲友的复信就多达十余封。毛主席的复信,在一般情况下是连同亲友来信一起退回秘书室。当时毛主席的复信大多是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信笺、信封,我们为了保密和安全,都把毛主席的复信套在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信封里,然后经邮局挂号寄发。
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复信,有不封口的,也有封了口的。但最初不管封口不封口,我们都要打开抄录下来,和亲友的信一起存档。有一次,一封已经封了口的复信交到我们这里后,我们照例打开进行誊抄。这时,大概是毛主席觉得复信中有的字句需要再斟酌并做些修改,遂我们又将那封复信从秘书室索回。那封复信送回到毛主席那里時,毛主席发现封了口的信封被拆开了,便查问究竟。田家英就此向毛主席说明,这样做是为了抄录留底作为资料保存,以备日后查考。毛主席听后表示同意,约定今后他的复信交给秘书室时不再封口,由我们抄录留底。但若是封了口的信,则是不许拆开、不用抄存的。
我们除抄录留存以外,还请摄影科拍照留底。这样,所有主席复信的珍贵手迹,都得以照片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进驻北平后主席最早接到杨开慧哥哥来信
在我的记忆中,当中共中央首脑机关进驻北平之后,最早给毛主席来信的亲友,是在湖南长沙市的杨开智和周世钊。
杨开智是毛主席夫人杨开慧的哥哥,他来信报告了家人的情况。毛主席看了他的来信,得知杨开慧的母亲还健在,非常高兴。他立即给杨开智回了信,表示欣慰。
后来在1950年4月,他亲派长子毛岸英赴湖南长沙,带着人参、鹿茸等礼物去探望杨老夫人,并到长沙板仓祭扫了杨开慧墓。毛岸英行前,毛主席给杨开慧母亲向振熙写了封信,通报毛岸英的行程。此外,他还给杨开智去了一封信,请杨开智夫妇对毛岸英到长沙后的探望、祭扫活动给予指点。
1960年,杨老夫人向振熙九十寿辰,毛主席为此写信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托她送礼祝贺。两年后,杨老夫人辞世。毛主席又致信吊唁,并对杨家人说:“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
对亲友来信要求介绍工作的,毛主席都一概婉言推辞。最有说服力的事例,就是劝说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放弃来京工作。在中共中央进驻北平,紧锣密鼓筹建新的人民政府那段日子,毛主席收到了杨开慧哥哥杨开智的几封来信。杨开智信中除了告知杨家的近情之外,还流露出想到北平(10月1日后为北京)并希望得到较为理想工作安排的念头。
看了杨开智的信,毛主席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第四天给他复信,要他打消这些念头:“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市政府为难。”从语气上看毛主席用了相当严肃的口吻。
显然,在给杨开智复信表述了自己的意见后,毛主席大概还是对他的意见能否为自己亲属们不折不扣地采纳有些疑虑,于是他就在当天又给时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的王首道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使用的是同样非常严肃的口吻:“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
主席接济过很多亲友同学
1950年5月初,毛主席因从亲友的信中得知家乡缺粮的情形,遂在那一段时间里在给其他亲友的复信中总会附带询问一下有关的情况。他在给表兄文涧泉的回信中就问道:“唐家垸现在尚有多少人,有饭吃否?”
文家兄弟在随后的回信中反映了当地的一些问题,同时在信中说到自家生活的困难,要求给予救济。毛主席看完来信后,将原信转给湘乡县政府负责人,除请调查文家兄弟反映的问题外,他还特别告知湘乡县的领导:“至于文家(我的舅家)生活困难要求救济一节,只能从减租和土改中照一般农民那样去解决,不能给予特殊的救济,以免引起一般人民的不满。”
对于来信诉说家庭生活困难的亲友,毛主席多数都是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部分给予接济,其中多数是从他的稿费收^中支出的。毛主席的堂兄弟毛泽连、毛泽荣、外甥陈国生、同学谭世瑛、易南屏、邹普勋等人,都曾得到过毛主席的接济。
1950年四五月间,毛主席接到堂兄毛宇居几封来信,信中提到毛主席当年私塾的同学和邻居邹普勋身体不好,生活困难。毛主席遂在给毛宇居的复信中说:“邹普勋(亨二)如十分困难,病情又重时,如兄手中宽裕时,请酌为接济若干,容后由弟归还。”
陈玉英是毛主席夫人杨开慧家的保姆,她于1951年12月写信给毛主席,毛主席立即给她回了信,对她因杨开慧而遭受国民党迫害,坚定不屈的表现加以称赞。毛主席在信中表示,如她的生活有困难,可以给予帮助。后来,陈玉英的女儿孙佩君在初中毕业时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要求帮助她解决升学问题。毛主席马上写回信告诉她:“升学的事,我不宜于向学校写信,能否录取,听凭学校。”但在同时给她寄去了钱,帮助她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不久,孙佩君来信告知她考取了一个专科学校,毛主席看了信交代我们说,以后每年定期给她寄钱,资助她上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汤璨真,是毛主席过去的同学,他的妻子张敬之是家庭妇女。汤璪真去世后,因为家中有好几个孩子,张敬之的日子过的非常艰难。无奈之下她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在接信后也嘱咐我们,对汤家定期给予接济。
毛主席对亲友的接济,一次少则一百元,多则上千元,都是从他的稿费中支付的。这些事都是由我经办的。我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请田家英签字,到为毛主席保管稿费的特别会计室领取现金,然后由我直接送去或通过邮局汇寄。
(杨芳红荐自《文史博览》沈栋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