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促进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8-07-10 13:35刘科学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细节文本阅读教学

刘科学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是不可分的,而且作文教学应该是在阅读教学的滋养下的作文教学,因为学生的语言敏感力,语言运用的方式与技巧,作文中的材料与典型事例,作文的范式,甚至学生作文思维的成熟都得益于阅读教学,所以,阅读教学可以促进作文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采用的“阅读欣赏促作文教学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欣赏性阅读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思维的发展,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大大增强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其具体做法是: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悟情、悟理、悟法、激发作文的热情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对精彩的景物片段、场景片段、人物形象片段的教学,我们都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还有教师的范读、领读、引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字交流、与作者对话,以沟通情感体验。与此同时,学生在情感驱使下就会自觉地、非常迫切地要从文本里领悟其表达的方式方法,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要把自己类似的亲身经历、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使作文神采飞扬

我们学生的作文通常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言之无物,文理不通;二是内容空洞,平淡无奇。原因何在?一是学生对生活观察不细,作文时无话可说,只是临时东拼西凑,完成任务,二是学生对生活情感体验不深,语言积累贫乏,作文时口水话连篇。因此,要使学生作文神采飞扬,除了要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外,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加强语言的积累,并引导学生把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发展思维。赏读就是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发展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让学生在阅读后谈体会,补“空白”、片段模仿,使作文情真义切

读是基础,用才是学习的目的,要使学生真正将文本中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要设计迁移运用的练习,让学生在说、写之中运用规范的语言。谈体会是教学中检查学生感悟的手段之一,它能真实流露出学生情感,是作文训练的口头表达形式。补“空白”也是检查学生感悟的一种手段,是想象作文训练的一种方式,这种练习需要以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做基础,再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补充出文本中言犹尽意无穷的内容。这两种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作文的情真义切。片段模范是提高学生作文技巧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在细细的品位,深入理解和领悟之后,再趁热打铁,此时学生的思路开阔,感情真挚,自然也就能写出情景交融,生动感人的优秀片段,切身体会到“下笔如有神”的创作绝佳境界。

四、以诵读品味来训练学生的語言敏感力

在大多情况下,诵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由于汉字是音、形、意三位一体,组成词句,形成语言,特别适合诵读,尤其是那些语言优美,文采斐然的文章更应该诵读。方法是先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课文,对文本的语言材料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或自己的理解。在自读时,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默读,或朗读。在自己理解和自读的基础上,学生再次试着朗读。在对文本有了较为充分的理解以后,可以听录音范读或老师的范读;学生比较自己的朗读与范读之间的差异,并思考范读时的有关语句为什么那样读,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然后可以边体会边读。这样经过学生反复诵读后,文本的语言也变成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毫无生命的文字符号。学生由此可以走进文本,加强了语言的敏锐度,可以为作文语言的顺利表达提供基础性的支持。而且通过语言才能实现文本的价值,学生对文本语言、情感、内容的了解,也是他们间接地认识生活、社会的一条途径,进而又使他们的思想与思维日趋走向成熟,从而写出有自己切身体验与独立思考的作文,改变自己作文的品质。

五、注重学习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许多语文课文作品之所以动人,就在作品对细节的处理与描写是非常好高明的,因为作品的细节部分包含了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及其独特的人生体验,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如孟郊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手中线”就是非常典范的细节,因为一个慈母的形象与游子对母亲思念的拳拳之心,都包含在这个细节之中了。让学生反复体品味,让他们与作者的表现有共鸣之处,对训练学生同类题材的作文,注重细节描写及其表现力,尤其是有关写人的记叙文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对细节的欣赏,也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增强他们对亲情及生活的感受与认识,并逐渐学会用细节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猜你喜欢
细节文本阅读教学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细节取胜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