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星球移居计划

2018-07-10 05:13
凤凰生活 2018年7期
关键词:刘慈欣星球科幻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发展,是否会如霍金预言般:人工智能将在5年内代替人类统治地球?当人类面对内心的恐惧与地球资源日渐匮乏,“内忧外患”时,我们是否可以随着马斯克的“SpaceX”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星球卷逃之行”?当本刊记者采访《三体》作家刘慈欣时,他虽然以理性的态度否定了我们的“天方夜谭”,同时他也认为,关于“星际移民”这件事,是人类文明为了能够长远发展应该要做的一项事业,而三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却带我们“飞”了一把:

茫茫宇宙,人类有多少个安身之处?

我最诗意的也可能是最最可怕的猜测,就是人类会布满所有类地行星上。

——李淼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复仇者联盟:无限之战》中的超级反派“灭霸”认为宇宙资源有限,所以他要用无限手套消灭一半的人,确保剩下的人有足够的资源生活在世界上?

灭霸有点多虑了,因为他不知道分子育种、转基因o

——朱岩梅华大基因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人才官

未来“新人类”将会是什么样?

如果能像齐天大圣一样,就是最完美的化身。

——孙明杰威尔曼新药集团董事长兼中国药科大学董事局副主席

此外,本期特邀艺术家陈睿运用“UFO”(Handpan乐器)与外星人“神交流”,近期于微信公众号“凤凰生活V刊”独家播出。

尝试超越现在,超越自己,超越想象,探索那越弱越暗越美丽的无限星际……

刘慈欣 “时间移民”比“星际移民”更具操作性

郭蔷

五十八年前,物理学家佛里曼·戴森预言说,假设宇宙中的所有文明能够存活足够长时间,那么这些文明所在的行星最终难以逃脱资源柘竭的厄运。

霍金生前曾吁投资者支持他的“突破摄星”(Breakthrough Starshot)项目,他认为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周围可能有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

埃隆·马斯克也说过,他认为未来的人类文明大致有两种走向,其中一种是发展太空文明和跨星球物种,实现星际移民。

而科幻作家刘慈欣说,人类目前不具备在太阳系内进行大规模太空开发的技术。在太空航行最基本、最关键的推进技術上,人类目前只处于化学推进阶段,而大规模行星际航行则需要核动力推进,目前的技术距.此还有相当的距离,核动力的火箭和飞船还只是科幻小说中的东西。

这些年,人们常常担心地球资源枯竭问题,更有人担心未来智能机器人操控人类的可怕结局,当地球资源走向枯竭或者遭受致命打击时,人类的出路一定要移民其他星球吗?雨果奖获得者、科幻作家刘慈欣先生给出了不同的思考方向。

关于星际移民的可行性

态度:否定

建议:地下生存,防护罩内生存

P:除了《三休》系列,你也写过短篇小说《时间移民》,迫于环境和人口无法承受的压力,政府决定进行时间移民。假如人类真的需要星际移民,从科幻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时间移民与星际移民,哪种更具操作性?

刘慈欣:从目前看来的话,时间移民显然更具操作性。因为时间移民所需要的技术比星际移民要简单一些。

P:这个技术就是冬眠吗?

刘慈欣:对,当然目前来说,冬眠技术还无法实现,但是从长远来看,首先相对来说,冬眠技术比光速飞行要简单;其次,冬眠只需要这一项技术,而星际航行就需要很多技术,除了像接近光速的飞行以外,还需要有飞船上的生态环境等等各方面的技术,甚至还包括飞船在宇宙空间运行的防护,防止陨石撞击等等。

其实不管是星际航行还是时间移民,都需要冬眠技术,假如距离很远的话,可能要飞行几百年或上千年,这样的话,必须要有完善的冬眠技术,否则理论上都无法实现。

P:据你的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冬眠的这项技术研究处于什么程度?

刘慈欣:目前倒是有这个项目正在研究,但是离真正的实用还差得很远。

P:在你的小说《三体》系列中,讲到的三体人准备放弃母星,移民地球。那么反过来,假设地球的能源已经枯竭,或者即将遭遇毁灭性的大灾难,又或者如大家担心的,将来智能机器人统治了人类,总之就是地球不适合生存了,你认为人类除了寻找可移居的类地球星球之外,还应该做何打算?

刘慈欣:从科幻角度来讲,星际移民是科幻小说的一个题材,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其实在目前为止,星际移民这个说法是最不可能发生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说地球上的环境不管如何恶化,它也比我们目前能够到达的太空中的环境要好。

目前我们人类的能力能够到达的星球,也就是太阳系内部的几个行星,包括火星木星等等,这些星球的自然环境跟地球相比十分恶劣。哪怕最后地球环境完全恶化,那也比这些行星的环境要好得多,至少地球上有水、有大气层。我打个比方,比如现在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一些地方,像沙漠和南极洲,这些地方和火星、木星这些星球的环境相比也好很多。

所以说不管地球环境怎么恶化,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在可以看到的未来这么长远的时间里面,我认为人类不太可能采取星际移民去解决地球问题,只能是,要么重新改造地球的环境,使地球的生态恢复过来,要么就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想尽办法生存下来,比如可以在地下生存,可以在防护罩里面生存。

但是,从长远来看,星际移民这个事情,还是人类文明在以后,为了能够长远发展应该要做的一项事业,但那应该是很遥远的、未来的一件事情。首先向太阳系内的星际移民,我们还能看得到它的可能性,目前人类的技术还是有可能达到的。而恒星之间的移民,对于现在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即便从理论上来说都十分的困难,因为它的距离实在太远,以现在人类的技术,我们还看不到星际移民的可能性。

P:说到星际移民的方式,科幻电影里表现的方式几乎都是建造宇宙飞船,以光速飞行,那么就是说,“星际移民”之说仅存在于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中,诚如你所讲,人类的航天科技能够抵达或探则到太阳系里的火星等行星,但它们的环境不具生存条件,而像系外半人马座阿尔法星那样的恒星,由于距离遥远,人类现有科技无法实现,那么科学家目前有没有在“星际移民”这方面做一做努力?

刘慈欣:我不知道谁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目前我所知道的是,人类所做的努力都是着眼于太阳系之内的,甚至包括我们地球周围轨道的、地球周围空间的航天探索。对星际移民没有做过什么实际的努力,可能有一些研究项目在进行,大概也是很例外,很稀少的,人们在星际移民上没有投入过多的资源,也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而已。

P:你的小说《三体》中讲过,三体人的母星,就是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说那个地方是距地球四光年,四光年的距离,假如以我们现在的宇宙飞船航行的话,应该要飞多久?

刘慈欣:按照我们现在宇宙航行的最高速度,假如我们从宋朝那会儿发射了一艘宇宙飞船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现在还没到,你知道有多难吗?所以我说按照我们现在的技术几乎不太可能,除非你打算实实在在地在太空中生活,生活十几个世纪,但是这样的技术我们现在没有,我们在太空中不可能造出那么大的飞船来生活,也不可能冬眠。所以说即便像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算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我们向这颗恒星移民,目前来说都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往更远的地方去航行,这段距离即便是四光年,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可跨越的。像一般的恒星离我们都有几十光年几百光年,甚至像银河系边缘的核心区,距离我们有十万光年,你想想,这是多长时间?但是如果我们去火星的话就好辦,一两年就能到火星。

P:你在小说《三体》中就描述了一个直径八公里,长度45公里的靠自转产生重力的圆筒形的太空城市,如果是说以人类目前这种科技发展的前景以及人力和财力上来看,建太空城市的这种可能性大吗?

刘慈欣:建造这种太空生存的城市可能性很大,这个比刚才说的移民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可能性要大多了,就算人力财力目前达不到,但它的技术基本上是成熟的,至少是可能的事,就是说人类有可能做到,因为建造它所需要的技术我们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但现实的角度上来讲,可行与可能也不太一样,毕竟建造它,投资是相当庞大的。

关于科幻小说《三体》

记得小时候,我都是从杂志上读科幻故事,比如《奥秘》《科幻世界》《UFO》等,直到《三体》的出现。七年前,作为中国第一次诞生出了被西方认可的一流科幻小说《三体》在拿到了“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后,引发过一阵科幻热的风潮。然而,在采访刘慈欣的时候,他说,即便如此,除了《三体》系列,他的其他作品销量并没有更好,他说在《三体》获奖后,科幻文学在中国的现状并未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科幻小说的土壤目前还处于贫瘠状态。

P:作为科幻作家,对你来说,科幻的核心理念在你的理解中应该是什么样的?

刘慈欣:科幻有很多种,我很难说它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它就是基于科学的一个想象力来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对其他的同类的科幻我就不太好说,各种风格的刻画都不一样。

P:有人说你的小说中描写的“黑暗森林法则”,没有温情,有的只是冰冷的秩序和极致的生存竞争。你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

刘慈欣:那只是小说里的情节,至于说到宇宙间的这个智慧文明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因为我们现在连宇宙问有没有其它的生命和其他的智慧文明还不知道,所以它只是小说的情节而已,并没有得到过科学的证明。

P:《三体3之死神永生》的结尾,你重新定义了时间,重新安排了万物的起源,这么宏大的想像有出处吗?

刘慈欣:这也是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题材,想象时间的尽头,就是宇宙终极命运。但是每个科幻作家的写法都不太一样。

P:不久前你参加了亚太科幻大会,你的小说被翻译成十五种语言,这让中国的科幻小说又拓宽了世界影响力,应该还会再次燃起一次《三体》热潮吧?当年你得奖之后,《三体》一度很轰动,那么七年的时间,中国科幻文学在你得奖之后有什么变化?

刘慈欣:变化不太大。其实《三体》热,是个特例。但从中国科幻文学的规模,包括科幻图书的销量,科幻作家群的数量等,都看得出变化不算大,当然除了《三体》之外。

P:据你了解,目前中国科幻文学市场跟西方的科幻文学市场最大的区别在哪?

刘慈欣:差别在于规模上,就是说国外的科幻作家非常多,可以给你说一个具体的数量,中国的科幻作家,目前经常写作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概有20到30个人。而目前美国科幻作家协会里面的科幻作家数量大概2000人至3000人。美国一年出版的原创科幻长篇小说大概有上干部,而我们国内大概是几十部,这就是差别。

P:这几年,中国两位科幻作家,你和郝景芳都因获得了雨果奖而在国际和国内知名度高升,尤其这一次的亚太科幻大会之后,我想除了国际知名度之外,中国科幻文学市场也相应会受影响而扩大吧?

刘慈欣:这真的不好预测,现在不仅是科幻小说,所有的小说都处于一种衰落状态,就是人们现在不怎么看书了,其他类型小说也处于一个下滑的状态。

P:记得知乎上有人说过,碎片化阅读,会让人患上严重的阅读障碍。可能基于这个原因吧,现在人们不愿意坐下来认真的读一部小说。

刘慈欣:对,你看现在书店一家接一家倒闭,科幻小说也只是小说中的一种类型,所以你说以后的科幻小说会不会好,这个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后的科幻电影、科幻电视剧会繁荣起来。

P:这段时间你新的小说有没有正在构思或者创作中?新的构思这个小说大约在什么时间能让三体粉们看到?

刘慈欣:在积极的构思,但是比较慢。

科幻是什么?

人类科技的进步,有时候来自于人们的大胆想象,曾经的科幻,有可能都会成为未来的现实。采访完刘慈欣之后,我想借用两个人的观点来为这篇采访稿做个结语。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在谈到什么是科幻时,是这样说的:“1、科幻创造另一个世界;2、科幻创造另一种时间;3、科幻创造另一种人类;4、科幻创造另一种生活,5、科幻以这些异己之物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这个世界的可能性。”

“大刘,他写的《三体》,其实讲的是人类的未来到毁灭,但是你完全可以把他当成一个镜子,如果这个镜子倒过来看,其实讲的是人类的历史”——高晓松《晓说》三体篇。

Where will we go?

陆爱华

我最诗意的也可能是最最可怕的猜测,就是人类会布满所有类地行星上。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这是高更名画的标题,也是人类思考自身与宇宙的终极问题中最为极品的问题。

我们还不能完全回答这些问题,也许永远不能完全回答,但我们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路上越走越远,或者说,我们离问题的答案越来越近。

人作为个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他像宇宙一样会成长、演变,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像宇宙一样在创造。也许你会认为宇宙本身不会思考,不会问以上的那些终极问题,但宇宙通过它内部的人类来问这些终极问题。

人类作为整体也许还处于幼年,但在最近的数万年中,人类的成长突飞猛进。甚至有人如未来学家库兹韦尔预言,人类在数十年后将进化为超人,与智能机器的结合使得人类变成超人,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将无限发展,人将飞出太阳系与银河系。

關于我们可以向何处去?

态度:暗黑浪漫

建议:除了寻找类地行星,还可以自己建空间站

P:你曾说过宇宙中的暗能量在加速膨胀,膨胀到最后宇宙的一切都会撕裂,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人类未来是否无处可逃?

李淼:这个不需要太担心,因为这要几百亿年甚至上千亿年宇宙大撕裂才会发生,仅就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怀疑宇宙会发生大撕裂有点杞人忧天,要肯定暗能量密度越来越大,至少需要我们做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实验。也许暗能量密度不会变大也不会变小,也许会变小,谁知道呢?或许还没到那一天,人类就自己消灭自己了,呵呵。

而且坦率地说几十亿年以后,我们的太阳已经早就成为一个红巨星了,在这个宇宙毁灭之前,太阳系已经毁灭了,哈哈。而且宇宙爆炸之后或许会有另外一个宇宙,我猜我们的宇宙就是这么过来的,就是上一个宇宙被撕裂之后,然后产生了很多新的宇宙,我们的宇宙就是其中之一,我是比较相信这一点。

P:现在的宇宙到底有多大?

李淼:目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共同承认的一个宇宙模型告诉我们,宇宙的半径大约有四百多亿光年,在这个巨大而无限的宇宙中,至少有一千亿个星系,而每个星系都像银河系一样含有千亿数量的恒星。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在我们可观察到的宇宙之外还有空间,还有更多的其他宇宙,也许还有无数个其他宇宙。

P:有多少颗行星适合居住?

李淼:美国在2009年向太空发射了一个望远镜,命名为“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其目标是专门搜寻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特别是类似地球这样适合生物出现的行星。次年,开普勒计划就发现了300余颗系外行星;到了2011年,这个数目增至2000以上。科学家估计在以地球为中心的一千光年范围内,至少有三万颗可居住行星,而在整个银河系内至少有五亿颗这样的行星!当然,搜寻到的行星数目还在继续增长。现在,可以说,几乎每颗恒星都携带行星,或者说,银河系中的行星数目不小于恒星数目。

P: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需要哪些条件?

李淼:液态水、富有氧气的大气层、适合种植的土壤是三个首要条件,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三个条件转化为物理学条件,比如说液态水,就要求这个星球有一个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最低温度比如说零下一两百度是不行的,最高温度也不能超过这个水的沸点(100摄氏度),所以这个行星要处于一个宜居带里面,行星都是绕着一个恒星转,这个宜居带离恒星的远近,跟这个恒星的辐射能量有关。此外,这个行星大小要跟地球差不多大,因为只有大小跟地球差不多大,它才有可能是固态的,这很重要,因为很大的行星,比如木星、土星、天王星都是气态的行星,因为它们都很大;其实就是跟地球的质量不要相差太远,这样它才可能是一个固态的行星,然后再加上我前面说的就是在宜居带里面,这两个条件满足的话,才有可能满足我们前面讲的那三个重要的条件。

P:你认为会有几个行星适合人类居住?

李淼:目前我们是用开普勒望远镜专门来看行星,马上可能要发射另外一颗比开普勒望远镜还要强大的望远镜来探测系外行星。至于有多少个行星适合居住真的不好估计,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疑似类地行星,但是我不能敲死,有一点我们可以判断,就是说它是固态的,这点好判断,因为从它的大小和质量能判断出来,而且我们要判断类地行星必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个行星绕过恒星的角度轨道正好是面向我们的,因为面向我们的话,当这个行星绕着这个恒星转的时候,它在恒星前面时,就挡住了恒星的星光,然后我们用望远镜就可以判断它的大小和和它的轨道大小,当把它大小和轨道大小判断出来以后,基本上就知道他是不是类地行星了。

类地行星本身容易判断,但是非常难以判断它上面有没有液态水和大气,因为这个是没有直接观测证据的,所以你刚才提的问题,只能说不确定,我们只能肯定说类地行星有很多是固态的行星,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但是没有办法判断这个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和大气,所以我们难以把握这个行星是否与地球一样。

P:人类移民外星球是个必然趋势吗?

李淼:我觉得人类迟早是要“殖民”外星的,而且可能是一大批“殖民”,根据我们的估算,在银河系里面有很多很多类地行星,那么按照人类这种扩张历史的话,迟早要“殖民”外星,至于说什么时候那就是个人的猜测了。有的人比如像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猜测得很早,当然也有可能很晚,这个跟人类的航天技术有关了。如果说存在着这种类地行星,而人类不去征服是不可能的,就相当于我们原本从十万年前从非洲走出来一样,因为人类的诞生,现在主流的观点只是在非洲,没有在其它地方,那么人类也是迟早走出非洲,而且我最诗意的也可能是最最可怕的猜测,就是人类会布满所有类地行星上。

P:那人类想去哪个类地行星都可以了?就像旅游一样。

李淼:是啊,到时候就很方便了,随便搭一个飞船就走了,对吧?

关于构造时光机、太空站

P:是否有穿越过去与未来的时光机?

李淼:在物理学中,这是一件极具争议的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令人信服地构造出一个时空,其中存在时间闭合路径(沿此路径,时间从过去到现在,再从现在回到过去)。主要困难不在于构造出这么一个时空,而是这个时空需要满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同时物质满足我们认为必须满足的一些条件。

举个例子,用虫洞构造闭合时间路径是最直接的。想象一个虫洞,这个虫洞即是在我们看到的时空之外的一个时空通道。现在假想上方那个A出口位于北京,下方B出口位于南京。通常,如果我们从北京去南京,要从正常的我们地球上的路径走,这就是那条白线。但如果存在虫洞,我们可以通过虫洞抄近路。这种虫洞的存在在物理学上并无争议。现在,我们建议用这个虫洞制造一个时光机。想办法将位于南京(下方B)那个出口加速再减速,然后放回到南京。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如果此时一直待在这个出口的人与住在南京没有动的人对照时间,南京人的时间过得快了,也许与出口的人相比,相差了一百年。待在出口的人觉得还是2011年,而位于南京的人已经在2111年了。如果这个时候一位南京人进入这个出口旅行到北京去,他发现北京还处于2011年,他从未来回到现在了。将上面的时间平移一下,南京人就可以从2011年回到1911年,正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也许,他也能像项少龙那样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呢。但南京的那个出口至迟也得在1911年开始加速和减速运动,也就是说,这个时光机的制造不得晚于辛亥革命那一年。

制造一个时光机,从北京A穿梭到南京B也许时间相差一百年。

P:如何制造虫洞时光机?

李淼:物理学家发现,制造出上述那种虫洞时光机必须用到负能量,而在自然界中我们还没有见过负能量。另外,物理学的自洽性似乎也不允许负能量的存在。另一些人也注意到,一种所谓的Casimir能量是负的,也许这种能量可以帮助我们制造时光机。另一种可能是制造一个极长、密度极大的柱子,让柱子绕着柱心快速转动。此时,如果我们沿着柱子外面的一个螺旋线旅行,就会回到过去。可是,柱子的密度和旋转速度使得世间没有物质能够承受这种极端条件。另外,霍金证明这种时光机同样需要负能量。

P:到未来旅行可能吗?

李淼:旅行到未来在物理学上是允许的,这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延缓效应。假如我们能够坐上一艘以接近光速飞行的飞船离开地球,旅行一圈后回来,我们可能会发现地球人已经进入22世纪甚至更遥远的未来。

P:人类除了可以去探索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之外,是否能在宇宙里面建造一个空间站?

李淼:当然可以,但是造价很高。这个早就研究过,比如说在地球附近建一个十字状太空站(适合人类居住的太空站),有一个所谓的拉格朗日点,拉格朗日是法国的一个著名科学家,拉格朗日点有很多了,我讲的拉格朗日点是处于——因为月亮绕着地球转,我们会找到两个拉格朗日点他是跟着月亮绕着地球转,而且他与地球和月亮的距离总是不变的,如果我们把这个拉格朗日点和月亮地球看成一个三角形的话,這个三角形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在这个拉格朗日点是可以造出一个太空站。比如他有很充足的阳光供应,而且总是在我们视野里的,因为他是就相当于跟着月亮绕着地球转,这个是原则上可以到的,但是造价非常贵了。

如果去外星球只能带一件物品,你会带什么?

我可能还是选择带两本书吧,一本可能是中国的古代经典著作,比如四书五经或老子庄子之类,另外一本是西方的近代文学作品。因为我是觉得人类的最根本的知识还是可以浓缩在一两本书里面,看似很薄,但书里蕴含了无穷智慧。

How will food be com bined with technology?

陆爱华

灭霸有点多虑了,因为他不知道分子育种、转基因。

——朱岩梅华大基因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人才官

最近在电影《复仇者联盟:无限之战》中,有位超级反派“灭霸”的观点引起我们的反思:灭霸的故乡泰坦星由于人口太多,资源耗尽,导致贫穷、疾病、战争,最终走向灭亡,因此,他说“宇宙资源有限,所以我要用无限手套消灭一半的人,确保剩下的人有足够的资源生活在世界上。”

而灭霸不知道,目前全球已测序的农业基因组数据的70%由华大和合作伙伴共同参与贡献,并运用分子育种技术,能使常规杂交育种在成本、时间和精确控制上都有所增强,华大基因目前主要参与育种的项目,包括小米、水稻、青山羊、石斑鱼等。

未来食物还能“私人定制化”,想要玉米甜一点、糯一点,或是颜色好看点?基因编辑可能都能为你拼出你想要的食物基因魔方。

如果人类移民外星球,华大基因还能给出哪些看似奇思妙想却不失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期,华大基因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人才官朱岩梅带你吃出另一个宇宙。

关于我们吃什么?

态度:理性

建议:获取精准营养,并色香味俱全。

P:人类如果可以移民至外星球,饮食会有哪些变化?

朱岩梅:在《星际迷航》里宇航员的食物非常简单,食物从一个盒子里拿出来,像咖啡机一样,有麦片之类的食物,将来的饮食趋势其实是越来越简单,并且关注个体的营养是否全面,所以未来如果移民太空的话,或者我们未来资源越来越少,实际上我们要吃的是营养,其实大家有时候经常忘记了自己饮食的核心问题,如果能够实现“营养全面”其实就解决了吃的问题,还可以减少浪费、食物存储等问题。所以这是趋势,实际上是“个体化的营养(Personlized Nutrition)”问题,不是你十个人一大桌菜,最后吃了什么自己都不知道,知道自己需要哪些食物,然后这些食物也可以做得色香味俱全,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P:在《火星救援》里看到他们用粪便“废物利用”种出土豆,如何才能在一个密闭的太空舱里种植呢?

朱岩梅:华大基因做过很多实验,在一个尽量小的环境当中,把废弃的粪便能量转化为食物,其实这是转化率的问题。近年华大基因在深圳大鹏建立了一个很大的蔬菜工厂,这其实就是类似NASA和南极的环境,这两个地方都缺乏农作物,那我们如何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实现能量快速转化呢?比如农作物要生长的话,它需要吸收什么光谱才有利于叶子、果实的生长?其实都可以用技术分析,然后运用那些光提供给这类蔬菜适合的光谱,那蔬菜就可以长得很健康,这是工业化的农业。传统的农业因为要利用太阳光,所以就只能在大地上种植,种植面积很有限。而且以前的灯只能用作照明,它不能够利用于农作物生长,那是因为你不分析它,或者电费太贵与蔬菜价格不能够提升投入产出比,如今华大基因的蔬菜其实已经能够卖到高端超市了,如果未来扩大生产,城市的电费太贵就可以转到山区里用“窝电”。窝电就是晚上的用电波谷期,工厂不运作、农村空调又少,所以农村的波谷电都浪费掉了。目前也没存储波谷电的电池、蓄电厂,建一个蓄电厂又需要投入很大,那为何不把这些浪费的水电、煤电、波谷电来生产蔬菜呢?深圳当然不是最低成本的一个地方,但是这儿代表了一种引领性。

P:华大基因的立体植物工厂是什么样的?

朱岩梅:我们是要穿着白大褂才能进立体植物工厂,因为里面完全是无菌的,就像进药厂一样,立体植物工厂种植的蔬菜是做沙拉的食材,这个就能生吃,因为它的水全部都是净化的,其次它的土壤都是那个椰壳变成的土壤,我们为植物配置精准的微生物营养液,微生物让植物健康成长,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高效的能源转化。因为地面上的太阳日照时间每天最多十个小时,但是在华大基因的立体植物工厂里就可以延长“日照”时间,而且我们是立体化种植,在有限的空间里种植十层蔬菜,用“光谱”就能均匀地照顾到每一层蔬菜,这些蔬菜在两周内就能长成。其实我们就是在种植过程当中让能量转化更快了,解决日照不均,土壤贫瘠的问题。有时并不是说自然的就是最好的状态,比如像沙漠、戈壁滩也是自然环境,但是这种环境不适于农作物生长。所以科技在进步的时候,大家停留在传统的观念,是没有思考到问题的本质。城市里的立体农场是一个趋势。

P:日本人养猪会给他们听音乐,动植物成长快乐与否也很重要吗?

朱岩梅: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情绪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你看或许鸡要在半年才能长大,但有些人为了让鸡在一个月里快速成长,鸡也很挤,很不开心。但是蔬菜它不动,它们处于一个空气好、湿润的环境。其实我们看着这样的蔬菜就挺开心,因为它们长得那么美。

P:刚刚提到蔬菜的转化率,那肉类呢?

朱岩梅:在肉类里牛羊肉的转化率是比较低的,按照生物质来讲,牛和羊可能是吃4到5的生物质才长一斤的肉。那是因为他碳排放比较大,转化率不高。而鱼是最高的,鱼吃1.2的生物质,就可以长一斤肉。多吃白肉也有很多好处,比如日本人、澳洲人吃鱼比较多就比较长寿,中国人还是吃猪肉为主。关于养殖鱼,目前中国养殖鱼是在江河、湖泊里网箱养殖,在这过程中可能會给鱼吃抗生素,网箱养鱼的排放对江河污染很大,这种养殖方式不是很好,但如果我们可以处理粪便,用更清洁的方式去养殖,就可以提升转化率。日本的“海洋牧场”养殖方式就很好,在大海里放养鱼,然后利用回声把鱼唤回来,他们并非圈养它们。向外太空发展就是一个能源转化的问题。把“吃喝拉撒”循环起来。

关于转基因的未来定制

P:或许在太空舱里养殖空间有限,生物也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导致供不应求,那未来可以合成食物吗?

朱岩梅:首先,人类可以选择性挑一些生长周期短、转化率高的动植物去培育,比如水里的绿藻,还有菇类、菌类长得非常快,像大蘑菇的生物质是0.8比1,它可以不消耗1公斤的生物,就长一公斤肉。将来还能“合成”食物,动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密码——ATCG碱基,不管它们长成什么样子都有共同的密码,就像我们说所有的信息都是0101,合成就是把本来没有ATCG的,用0101转成ATCG。

P:合成出来的食物与传统的食物有什么不一样?

朱岩梅:目前华大基因还没有合成过食物,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合成酵母,华大基因现在可以合成啤酒,观感与口感都跟普通啤酒没什么区别。

P:华大基因还有一个“分子育种”技术,除了可以节约生长周期,还能个性化定制?

朱岩梅:玉米有不同的颜色、甜度、味道,这是由于不同的基因决定了这些“性状”,甜的糯的所有这些食物特性,其实都是不同的基因决定的。那么在育种当中就像拼魔方一样,你可以做选择,如果要甜一点就“拼”出甜的基因,就像现在所说的“高级定制”。

P:转基因技术除了可以“定制食物的味道、营养”,还有哪些用处?

朱岩梅:能避免传统种植当中用农药的负面影响。比如转基因棉花是抗棉铃虫的,它不需要打抗棉铃虫的药,自己就可以抗棉铃虫,他本身是件好事,其实打了药反而不好,但是大家因为对转基因不了解,一听转基因就觉得像个恶魔一样,包括转基因大米,它实际上是为了弥补山区孩子的营养不良,才把胡萝卜素给加进去。现在的转基因食物就和最早“牛痘疫苗”的出现一样,大家以为“种牛痘”就会长出牛角,你觉得可能吗?任何技术都是个双刃剑,如果你把一种物种全部都转基因了,原来的物种都消失了,那这个世界如果失去了一些物种,会不会发生变化?那要上百年才知道,就像现在天天都有物种灭绝,如今的木瓜没有不转基因的,因为当初那些木瓜都已经灭绝了。

P:如果人类移民去外星球,对营养的需求是否会有所不同?

朱岩梅:比如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和生活在平原的人,他们的功能就不太一样。我带头捐助了一个贫困基金会,贫困基金会想给西藏阿里的孩子捐维生素,原来以为生活在西藏高海拔没蔬菜吃,孩子可能缺VC,但是我们后来测了阿里的孩子的血液,才发现他们缺锌和镁,可见他们在那种条件下身体里会合成身体所需的VC。所以人类的身体机能会有很多适应性。所以你说到了那个外太空,没有太阳,假如在密闭环境里,也不能运动,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人体会发生什么问题?我们跟这些高海拔地区的人一样,太空移民也是需要适应的。有的人也许在那个低压环境里面适应得快一点。所以这些都是未知数。

P:你觉得未来的乌托邦世界是怎样的?

朱岩梅:其实就像华大基因的精神一样:帮助人类长命百岁,让自然环境更美好,动植物生长快乐,生命是一个整体。人类如果想获得福利,就要让动植物都获得福利,即便是到外太空,人类也无法逃离自然循环法则。善待生命,亦即善待自己。

如果去外星球只能带一件物品,你会带什么?

我会带电子书,对我来说阅读比吃饭重要,书籍就是我的精神食粮。

What will we become?

陆爱华

如果能像齐天大圣一样,就是最完美的化身。

——孙明杰威尔曼新药集团董事长兼中国药科大学董事局副主席

面对癌症?未来人类可以运用CRISPR编辑RNA打开药物剂量的表盘,攻克疾病,如果还不行,就“冬眠”于未来医院里,等待未来医疗技术治疗;

人类也可以有超能力?通过基因编程就可以把蝙蝠的雷达功能、猫头鹰的夜视功能、海底电鳗的发电功能基因移植到人体里,获得自然界的各种“超能力”,甚至可以定制一双翅膀带你飞天遁地;

无氧也能生存?未来人类只需结合“固氮”或“固碳”等基因转换呼吸条件,那便能突破传统“呼吸条件(氧气)”思维移民宇宙。

未来“新人类”无惧生老病死、繁衍方式的局限,万能的躯体是否能让精神世界不受八苦磨难,无贪、无嗔、无念,超然于西天之外之外之夕卜……

人类生命将会如何“超”乎想象?

态度:大胆设想

建议:通过基因剪辑改造,人类可以无所不能。

P:據报道,基因科学家Maxim A.Makukov和Vladimir I.Shcherbak发现一组算数模式和象形文字符号被编码进人类的DNA中。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因此他们发表了一个观点“这说明人类的DNA是被特意设计过的。而拥有这项超级能力的必定是外星人。他们到别的星球制造‘机器人。”你如何看待人类的起源?

孙明杰:首先人类本来是就是与宇宙当中的一种生物,人类的祖先来自于哪里?历史上各有探索,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或之后的科学家在掌握新的知识有其他看法。但是我觉得“地球上的人类来自外星球”是有可能的,我没有看过这篇文章,也没有详细看那个研究,所以也不好妄下定论。但是实际上不单单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都有自己的基因图谱,像猪、猿猴就与人类的基因相似,我们无论是外星人创造或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都不会仅有一个种类。联合国曾经做过一些离岛研究,在海洋当中人为地设计生态链,有各种动植物、细菌,观察他们如何进化,但是这个实验也没有什么特殊发现。因为物种的进化需要基因突变的过程,比如太阳的核爆或是地球与外星球的撞击引起的核爆,才会造成基因突变。有些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牛顿将解释不通的问题归结于上帝,但是你还要反问一下,上帝是谁创造的呢?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有一位中国科学家在大概十年前做了一个实验,将磷酸和磷酸酯等元素放在一起,就可以形成氨基酸类最简单的生命,而且它会动,因此科学上已经证明了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

P: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吗?

孙明杰:我觉得外星人肯定是会有的,因为宇宙这么大,目前人类已知的知识有限,宇宙完全有可能存在着其他生命,只是以不同的形式,不一定就像外星人,就连地球上的动植物都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更别说是宇宙了。

P:人类移民外星球想要完好无损,是直接用人类肉体基因升级改造,还是将大脑植入芯片,附加复于制躯壳上比较好?

孙明杰:按照人类目前的生存条件来说,无论移民去哪里,都要具备阳光、空气、水,还有自然生态链等条件,就像上帝创造人类一样需要创造一整套世界,但是我的观点是大自然创造了人类。当人类基因图谱被解密之后就可以像软件一样编程,CRISPR把有害的基因剪掉,就像目前的水稻、玉米的种植一样,还可以把蝙蝠的雷达功能、猫头鹰的夜视功能、海底电鳗的夜视功能基因移植到人体里,如果你要做翅膀的话也是可以的,根据你的重量来设计你的翅膀基因。

我预计200年以后,目前人类的生命形态就会消失了,未来会产生无所不能的“新人类”,更别说“长生不老”了,长身不老现在就能办得到,按照现在的生命科学技术我们就能办的到,只是成本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去修一个汽车一样的,你可以不断地换掉零件,当然最后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换完以后,早就面目全非了。人类的大脑、心脏全部可以换,但就是性价比的问题,是不断修复一个人?新生一个人?还是组装一个人?

未来可能会有生物芯片集合人类的各种智慧,可以植入人体让人类变得“超”智慧。美国与英国的联合研究小组在前年就做出了集合智慧的生物芯片,但是由于它不稳定,目前还在研究当中。以后像小孩上大学、考博,只要打一针“补充智慧”就行了。

P:CRISPR是否类似一种分子剪刀,可以对基因进行裁剪编辑?

孙明杰:是的。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家张锋对CRISPR和其他人找到了一种方法,将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分子剪刀设计成一种对人类非常有用的工具:一种编辑基因的方法,这种方法要简单得多,就像从笔和纸到文字处理一样。其他的科学家也在CRISPR上做出了贡献,但张锋首先利用CRISPR来编辑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基因。这是对癌症、疟疾和遗传疾病的涡轮增压式研究;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基因编辑领域。利用CRISPR来纠正基因疾病(包括镰状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试验预计最早将在年初开始。张锋最近还尝试设计一个新的DNA片段,这样我们可以将其引入到细胞进而修改RNA。利用CRISPR来编辑DNA的化学表兄弟RNA,开辟了医学领域中一个巨大的新领域。编辑DNA是永久的;编辑RNAN可能更像打开药物剂量的表盘。自从他在大学里看到朋友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以来,他的目标就是攻克大脑疾病。

P:基因编辑对于人类未来星球移民有哪些作用?

孙明杰:比如解决“人类是否可以不需要氧气也能生存”的问题。只要把植物里的“固氮”或“固碳”基因剪辑到人体里,人类通过呼吸,就能把空气中的氮或碳实现能量转换,未来人类或许不需要氧气、饮食也能生存,按照三十年为一代计算的话,七代以后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了。

P:那有了“固氮”或“固碳”等基因,人类移民去外星球就不必局限于“水源、氧气”等条件限制了?

孙明杰:是的,未来可以超越“地球人”的概念重新思考移民星球的方式了。

现在可以选择“冬眠”,于未来世界中超然万物。

P:目前如果遇到未能治愈的疾病怎么办?

孙明杰:现在有深度冷冻人体的技术,这个在美国已经有了,未来我也准备在横琴岛上设立一个未来医院,就是把未能治愈的病人深度冷冻。一旦冷冻了以后就可以等到某几十年后或者上百年以后有治疗方法的时候再解冻就可以了。这个深度冷冻的技术就像冬眠一样的,冬眠的时间长短也可以自己决定。

P:在“未来医院”里解冻之后不会有什么影响吗?

孙明杰:不会有什么影响,顶多是“知识差”了,就是说他的认知和现在的认知相差几十年上百年,认知有差异,但如果有之前所说的生物芯片就没问题,打一针就可以补充知识了。或者说把生物芯片放在一个载体里,等到未来时机到了这个载体就自动解体,然后这个编好的程序就能在体内运行。同时还有未来银行,帮他储蓄理财。

P:未来人类似乎可以无所不能了,难道就不会有新的健康问题吗?

孙明杰:会有啊,所以要不断研究,比方蝙蝠的雷达功能通过基因移植到人体里,那它产生的这个功能对身体会不会有其他影响?比方人类运用电鳗基因发电,理论上绝对能发电,但能不能控制发电的时间也是问题,发电功能可以运用在“止痛”,有的人你怎么打他都不痛的,因为他的神经末梢没有这个痛觉感,那是否可以将这个功能运用于改造药物、基因编辑,把正常运用的部分放进去。而且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有的人是可以永远不睡觉的,当然,健康程度需要依据不同时代科学、人类认识发展的标准来看。有的人认为不睡觉不健康,其实不是的,这取决于“第二天能否正常工作,是否舒服,是否快乐”为标准。人类不一定是非得要睡觉的。

P:目前人类如果不睡觉,如何保证大脑保持“聪明”?

孙明杰:最近医学界研发了一种“聪明药(莫达非尼)”,其又名“不夜神”,它通过刺激大脑前额皮质来高效对抗睡眠缺失产生的负面效应。实验表明,在连续604a时不睡的过程中,每8小时服用400毫克的莫达非尼就能让人的精力达到休息后的水平,从完成枯燥任务到解决复杂问题,无所不能。但600毫克的咖啡(相當于6杯咖啡)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聪明药”和咖啡因有其曲同工之妙,但是咖啡因代谢比较快,所以咖啡会越喝越多,而“聪明药”是缓释药品,在制药技术上可以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吃一颗能顶几天,所以耐受问题没咖啡严重。“缺觉”的普通人使用莫达非尼来提神,这是偶尔的应急行为,比如考试前通宵复习等并没有太大问题,甚至军队中还用来给长时间驾驶飞机的战士使用。但如果是长期使用,则有可能产生副作用。目前人类还需要用睡眠让身体修复机能,所以强撑着让神经兴奋并没有好处。

P:你觉得最理想化的人类是怎样的?

孙明杰:就像《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那样,孙悟空不仅有各种特异功能,他拔毛一吹就能变出另外一个化身。如果以后人类不需要生育,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繁衍,比如在玻璃瓶里培育就可以催化快速繁衍,那人类就可以超脱传统的繁衍观念,将“七情六欲”升华至形而上的极乐世界,未来人类的肉体与精神,都会“超越”现在。

如果卷逃去外星球只能带一件物品,你会带什么?

到时候我已无所不能,无需任何身外之物。

猜你喜欢
刘慈欣星球科幻
刘慈欣素描头像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摧毁吞噬星球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
米弯弯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