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美國以從中國進口的鋼鐵及鋁產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於3月23日起對相關產品加征關稅。大陸也在4月2日展開回擊,對原產於美國的鮮果、乾果、豬肉、葡萄酒等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緊接著,4月4日美國又宣佈將對中國輸美的通信技術、航太航空、工業機器人、醫療器械、高鐵設備、生物醫療、新材料、農機裝備、新能源汽車等加征25%關稅。同日中國國務院立即宣佈將對美國大豆、汽車、化工類產品加征25%關稅做為反制措施,雙方你來我往,互不退讓,貿易戰的硝煙隱約可見。
因應變化 長遠佈局
台商朋友對此一進行中的事態非常關注,特別是生產型企業占台商總投資額7成以上,其中又有將近80%屬於出口或出口配套型企業,而美國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市場,初估直接受到衝擊的台商主要在醫療器械、農機裝備、工業機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除了因出口美國通路受阻影響收入外,台灣母公司及下游配套廠商也會間接受到波及。而其他台商製造業現階段雖暫時被排除在烽火以外,但若戰局升溫,誰也不敢說下一波美國會不會對鞋業、家具、服裝、玩具下手,這些不但仍是當前大陸製造業的主力,也是台商最早登陸創業的一批,並由於技術優良、經驗豐富、產業鏈完整,在日趨微利的全球消費品製造業中仍能保有部分優勢;而即使最終中美貿易戰的實錘「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但在大陸人力成本提高及預期美國關稅壁壘的雙重擠壓下,早已牽動全球投資的敏感神經,未來相關生產線勢必加速外移,也會對兩岸產業供應鏈造成連鎖負面效應,不能掉以輕心。
混沌之中,當然也有個別產業樂觀以待,例如晶片製造、高端電子原配件等,以往美國是全球供應主力;但中國若對其相對設限,造成大陸市場空缺,勢將拉抬銷售量和價格,對台資業者或為短期利多。然而從供需大局來看,這種求大於供的局面不可能延續太久,其他外國企業就會趁虛而入,大陸本地企業也會加速研發擴廠,意味著中長期將有更多競爭對手出現,故台資企業在積極擴充市場占有率之餘,仍需思考更靈活、精準的投資策略以因應變化,長遠佈局。
突破現狀 及早做好避險措施
世界經濟彼此依存,相互影響,即使關稅壁壘只存在於中美兩國,所有台資企業早晚也都會受到牽連,無法置身事外。因此最好及早做好避險措施,突破現狀,甚至規劃未來。
1. 加大內銷力度, 擴大市場占比:大陸是全球近年來成長最穩定的市場,近14億人口的發展潛力十足。台資企業在大陸具有先發優勢,如何掌握商機調整內外銷比例,投入質與量的競爭以擴大市場占有率,所謂進退有據,才能真正突圍制勝。
2. 積極佈局「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本來就是大陸為避開以海洋貿易起家又掌控國際商貿遊戲規則的歐美各國,以國家力量為主導發揮地緣優勢及政治影響力,以拓展大陸貿易和發展空間的大戰略,這些年積極推進與佈局漸有成效,臺企若能利用此一機遇順勢開發新市場,不僅有大陸各方面的強力後援,在資金及投資保障上也能獲得有利支持,可謂事半功倍。
3.重組生產線,避開短期衝擊:為減低貿易戰的衝擊,將部分產線移回台灣或轉到其他國家組裝後再出口美國,或不失為台企短期可行之道。但也要注意衡量各方面的利弊得失, 包括原有生產鏈逆向操作的成本不低而出口額降低,將會影響大陸銀行的貸款額度;兩次出口雙重課稅的負擔以及在台灣或異國重複投資生產線必須支應的土地、廠房、設備及人員費用等。
4. 關注匯率變化,加強避險操作:因應中美貿易戰劇烈波動,台企必須有效控制庫存,拓展其他外銷市場,而人民幣和美元匯率中短期雙邊波動特徵日趨明顯,也應特別注意,必要時或可購買遠期外匯進行避險。
此外,因產業及企業受影響程度不等,應對能力及需求也有所不同,我建議涉及中美貿易戰的台資企業可向當地台商協會提出經營受損現況及建議協助方向,由其匯總後轉交全國台企聯共同研商解決方案,再請國台辦予以支持協助。
中美關稅壁壘未來執行的層次與規模尚不可知,但貿易戰本來就是「傷人一千自損八百」的雙輸局面,絕對不是良策。在此刻的漫天迷霧中,我們仍然保持樂觀,相信中美雙方終將恢復理性彼此協調,回歸WTO框架,共同追求和平有序的發展。而若中美貿易戰火持續延燒,基於海協會陳德銘會長特別強調「保護台商權益,支持台企在大陸紮根發展」以及近期「惠台31條 」對台胞及台商在大陸投資營商所提供的種種特殊優遇,我認為能夠把握最佳時機,積極投入更近、更大的大陸市場深耕佈局,才是力爭上游、永續經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