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建设与文化传承

2018-07-10 18:00张阳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民族音乐声乐

张阳

【摘要】地球村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和西方声乐的碰撞下,承受了很大的挑战,民族文化因素正在渐渐褪色。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是为社会培育声乐人才的基地,但是高校并未对民族文化进行考虑,这部分内容的淡化很可能会影响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为此,本文从当下的教育现状出发,站在文化背景的视角下就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可实施性、未来的改革措施这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为高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增添新的教学元素,确保文化传承和民族音乐的持久稳定发展,让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音乐高校教育探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博物馆声景——基于视听认知关系的沉浸体验与设计策略研究》(项目编号:30260127)。

高校音乐培养的目标是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触到了多样化的文化,很多人抱着崇洋媚外的心态去接纳他国文化,却对中国文化没有丝毫的情感和兴趣,故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可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族音乐的教学需要有民族底蕴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高校有着很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找到问题症结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当务之急。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现状

1.高校教育教学体系

(1)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的缺席。现在高校的教学体系还是采用从外面借鉴的歌曲或者是歌剧等。在中国的高校中,民族音乐教学不是纯正的民族乐,还引入了西方的声乐教学,而且是没有主次之分,甚至很多学校摒弃了传统的文化,以西方的声乐教学为主。这样背道而驰、洋为中用的方法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

(2)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特色缺失。中国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由很多少数民族聚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声乐,这种声乐就是很好的教材,是我国优秀音乐瑰宝。但是,这些地方乐曲和歌谣以及戏剧等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却很少有涉及,在课程理论体系中缺少了地方特色也就没有了民族的鲜活性。

(3)民族音乐课设置单一。现在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大的问题没有进行改进,比如说在授课资源上,对于题材选定更新速度低,没有彰显民族文化;课本上很多内容是关于一些西方国家的古典乐欣赏,开设的相应课程多是大提琴或者是钢琴,很少涉及中国的二胡、古筝等。

2.高校音乐教师教学

(1)教学单一,没有新意。高校教师是课程的主持者,应该具备灵活的备课方案和鲜活的应对措施。但在实际授课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自己独创的设计,尽是拿来主义,全以西方的音乐为中心,这种教材的局限性并不符合中国现代国情,对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没有进行充分重视和传播。

(2)没有传授给学生精髓。我们所谓的“传道”不单单指我教会你什么,而是指你可以学到什么。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如何发声以及乐器的使用规则等,但是并没有“传神”。这里所谓的“传神”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一个体会、一个传达,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抑或是一种语气。

3.高校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

(1)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缺少认知。目前,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个性化以及非主流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并没有完全接纳和传承的意识,很少有人真正喜欢民族乐曲,喜欢民族的乐器演奏。

(2)师生合作存在困难。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的狭窄,在老师那边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弥补,师生之间缺少相应的沟通和理解。这样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老师上课没有新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二,学生会因为老师上课无趣,原本对民族音乐的误解会加深,可能会选择避而远之。

民族文化融入民族音乐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民族文化背景的必要性

(1)民族文化的价值。民族音乐传承和记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赏析,作者和听者可能都会产生共同的情感反应。但是很多没有文化背景的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能就没有这种感觉,这是因缺少了文化背景赏析,建立在背景下的音乐赏析才更有价值和韵味。

如果在實际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这一因素,学生的体验将会更加鲜活,课堂也会更生动。同时,在讲解民族文化时,还会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感以及欣赏水平。

(2)民族文化的危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力量冲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很多传统的民族音乐正在耗竭,因此,将文化因素纳入民族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大学生、高校教师是该保护行动的主人,应该发挥他们独特的优势和特长,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音乐的教学中。

2.民族文化背景的可行性透视

(1)政策的支撑。2015年,我们国家已下发了相关文件,要求加强高校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其中就有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这给高校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也是动力,可以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的同时,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的工作。

(2)文化和音乐的结合效果。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是不矛盾的,民族音乐中包含民族文化,二者必须要同时存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独立价值。

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1.高校课程体系的创新

(1)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学体系理念的更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突出本土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特色,不要过分沿用外国的教育模板。如果是中国民族音乐主题就只讲中国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音乐,当然,为了更好地学习,也可以将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对比欣赏,但是要分清侧重点。

(2)研发民族声乐课程。高校现在的教材过于陈旧,应该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发新的课程体系。可以根据学校内大学生的民族分布、文化差异进行调研,研发出适合该高校群体的特殊课程。这种开发和利用非常有利于本校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还能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

(3)组织民族文化音乐活动。不定期的交流和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特定的节日,既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以将民族音乐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最近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和认知,能增强民族音乐的普适性,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民族文化音乐活动,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2.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

(1)教师要有民族文化意识。在教导学生之前教师要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音乐有深入的研究和认知,有对民族音乐的信仰,在日后的教学中把这种理念传达给自己的学生。知识不是全部,内涵更重要,这才是教师最应传达给学生的。

(2)创新课堂形式。在对课堂内容的设置上,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也可以借助多种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教授。如利用多媒体设施展现各大民族音乐的表演现场,适当地采用这种视频或者音频形式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感染力。

老师在前期备课的过程中要搜集好上课的题材,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课堂要做示范,注重情感感染和文化讲解;课后作出整理和推送,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鉴赏类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

(3)教师课堂评比工作的展开。对于教师的考核标准也要加大检查力度,不能滋生教师的惰性心理,要采取激励措施。每学期或者是半学期开展一次课程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将优秀的教师课堂采取录像形式发布在学校的网站或者是其他教育网站上,供更多的老师借鉴学习,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

3.对大学生的指导

(1)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大学生应该具备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这需要教育者进行适当引导,培养形式可以采取纪录片赏析、作品演奏、作品赏析等。这个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慢慢就会养成自我意识。

(2)组织作品竞赛。高校的民族音乐离不开有创造性的学生,只要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符合民族音乐主题的作品都是好作品。而作品竞赛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那些真正喜欢民族音乐并且热爱民族文化的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作品给更多的人欣赏和评价。

结语

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培養人才的摇篮。高校要结合本土化的教学对民族文化进行借鉴,同时还要创建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师要承担起应有的角色,将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创新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挑战和不断的否认和修改,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厌其烦,做好创新工作,保护文化遗产,将高校民族音乐真正和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达到“民族化”和“地域化”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温梅琴:《文化视野下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必要性》,《音乐时空》2014年第7期。

[2]兰晓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第113-115页。

[3]赵梅:《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高教学刊》2017年第4期,第96-97页。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民族音乐声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