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社画会对天津美术发展的影响

2018-07-10 01:14赵艳玲
中国美术馆 2018年1期
关键词: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市中国画

赵艳玲

一、湖社画会成立的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古老的中国在风雨飘摇中一面充斥着战乱与痛苦,一面也激荡着仁人志士为迎接新时代而进行的探索和变革,社会的革命与时代的演化推动弃旧图新的主张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传承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纯化与融合等观点纷至沓来。康有为感慨中国画“衰弊极矣”,提出“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的新设想,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吕澂、陈独秀呼吁“美术革命”,徐悲鸿主张引进西画的写实观等等1。在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兴起了一场“改良中国画”的论争。一时间,“美术革命”“国画改良”“融合中西”等主张,新文化运动、文化反思等浪潮风起云涌,中国文化艺术界进入了一场旷古的中国美术和中国画前途的论争和思考。围绕着如何重新评价传统中国画、革除一味模仿等种种弊端,“中西融合”论成为当时革新派的主导思想,而坚持维护“国粹”的艺术家、学者也大有人在。为宣传和实施自己的文化思想和艺术观念,他们还组建了相应的文化艺术社团,在北京地区拥护传统文化艺术为宗旨的社团中,以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影响最大。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于1920年,由金城、周肇祥等创立,该会针对“当代风行西画,古法浸湮”的现象,提出“精研古法,博择新知”的办会宗旨。1926年金城早逝,为了继承金城遗志,1927年1月15日,以金开藩、胡佩衡等为首的弟子组织成立了画会,因金城旧号藕湖,金城生前为其入室弟子大都取“湖”字为号,画会故以“湖社画会”称之。

二、湖社画会的历史地位

湖社画会成立的理念是“提倡风雅、保存国粹”2,它秉承中国画学研究会“精研古法、博采(择)新知”的艺术宗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应时事之要求,谋美术之提倡”3,“保存固有之国粹,发扬艺术之特长”4,“沟通世界美术之进行也”5的主张,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社画会在创办初期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教育家,如陈缘督、胡佩衡、秦仲文、吴镜汀等。从人数上来说,湖社画会是当时北平最大的画会组织6,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画画家社团之一。它活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动范围遍及东亚、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区,影响遍及北京、天津、山东、东北等北方各省以及上海等南方主要城市。

对于湖社画会的艺术主张与行动评判,在东西方文化艺术思想观念激列碰撞的过程中,一直沉浮不定,褒贬不一。尤其是在1957年以后直到20世纪末,大部分会员的艺术理念和作品曾一度被当成保守的残余势力受到批判或否定。而事实上,湖社画会并非拟古、守旧的美术社团,它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本体中寻找中国画改良和发展的方法,在中国绘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的过程当中,“扮演了一个温和的角色。并且,这种对中国传统绘画变革采取缓慢的、渐进的、局部改良的方式”7,“后来被历史证明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一个重要部分”8,并“具有鲜明的时代转型特质和地域特色”9。

三、湖社画会与天津

湖社画会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天津籍或主要活动于天津地区的会员很多,如陈少梅、刘子久、惠孝同、方药雨、孙润宇、张湛湖、李鹤筹、张其翼、杨清我、黄士俊、刘维良、魏梅君、任清吉、赵佩瑶、王良生10、此外还有李景岚(兰)、梁琦、王学庸、蔡可南、郭士隽、左月丹、李耀斗等。湖社画会著名的“十大湖”11仅天津就占据了半数;湖社画会的许多展览会选择在天津或在北平展览之后移至天津续展,如颇具纪念意义的“第一届毕业成绩纪念展”就是在天津举办的。湖社画会的展览在天津反响很强烈,会员的作品深受天津书画爱好者的欢迎,作品销售状况很好。例如:1930年6月,湖社画会在天津举行的第四次成绩展,所售书画以两成手续费计算就近三千元;1938年9月7日至9日在天津市立美术馆举办“湖社绘画展览”,仅三天参观人数就达2438人。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学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藏有众多湖社画会会员的画作。截止目前为止,仅天津博物馆就藏有湖社画会会员作品近四百余件套。1931年湖社画会于天津成立分会,这是湖社画会筹备最早、师资力量最为强大、学员最多、运行模式最为正规、影响力最大的分会,开始叫“天津国画传习社”,总会众多骨干分子如惠孝同、陈少梅、刘子久等纷纷来天津传授画艺,进一步确立了天津中国画画坛重传统的特色,其影响波及深远。

(右)金章《蓼花游鱼图》 1929年作 现藏天津博物馆

(一)与天津关系密切的部分湖社画会会员

陈少梅(1909—1954),名云彰,号升湖,字少梅,以字行。1909年出生于福建漳州,1923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他是金城的亲传弟子、得意弟子之一,更是位关门弟子,金城亲自为其取号“升湖”。陈少梅是湖社画会第一批会员、毕业生,入会不久即成为名噪一时的湖社画会骨干分子,曾任画会评议。22岁(1931年)与惠孝同等共同主持湖社天津分会(天津国画传习社)工作,逐渐成为津门画坛领袖。1937年以后,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湖社画会及各地分社逐渐停止了活动,陈少梅依然在天津继续授徒,延续画会的薪火。陈少梅是20世纪继承宋代山水画笔墨意蕴方面取得成就最大的画家之一。在绘画创作上,他自“北宗”中钻研出新意,自“南宗”中撷取其精髓,承继宋元笔墨,兼融明代“浙派”与“吴门”山水画之长,是位传统功力深厚又富于变革精神的画家。他不仅是天津画坛的翘楚,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有“唐寅以后第一人”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画家孙其峰曾说:“少梅杰出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既是画家,又是艺术教育家,天津现在的画家,主要从师于陈少梅、刘子久两大家。”

盖有原天津市立美术馆印章的湖社画会会员作品(此作为王雪涛的花卉作品),现藏天津博物馆

刘子久 (1891—1975),名光城,号饮湖、天津人。1891年出生于天津,1920年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从师于金城,“工花卉山水”12。1927年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助教,同年参加湖社画会,湖社画会第一批毕业生,任湖社画会干事。作品曾参加1928年、1930年、1931年的“中日联合画展”,受到观众、行家和买家的热切关注。20世纪30年代与惠孝同、陈少梅、刘文机等人先后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的工作。1934年以来任天津市立美术馆13秘书兼国画导师,创办国画研究班。除教学之外还主管鉴定、征集、调研等事项。他主动将本人的一些藏品和作品无偿捐赠给美术馆,又通过自己的威望和友朋关系,征集到了不少湖社画会同仁的作品。至1940年,刘子久在美术馆任职六年,馆内藏品总数达到了三千六百余件。1942年任天津市立美术馆馆长。1949年后,天津市立美术馆改名为天津市市立艺术馆,刘子久继续任馆长。1952年年底,天津市市立艺术馆并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14,刘子久任艺术部主任。1954年任天津国画研究会主任委员、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他积极组织天津国画研究会活动,为培养天津国画创作队伍奔走。退休后还经常为当时的天津市艺术博物馆15文物征集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16。“文革”结束后,家人将其两百余件套遗作捐献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现藏天津博物馆)。刘子久为天津的美术和博物馆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子久曾在金城指导下系统研究、临摹过清宫收藏的经典绘画,为其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技法基础。他曾在湖社画会例会上“即席写王叔明方册一幅,老笔纷披,精神浓郁,非深造化者不能辨也”。他花卉师法赵之谦,山水学明清及“四王”画风而上追北宋画境,也擅长工笔人物。刘子久很注重写生,他毕业于北京陆军测量学校高等班,他能将所学的地质科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绘画,用笔墨肌理表现山石的不同地貌特征,极富新意。

刘子久从事中国画创作和教学二十余年,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湖社画会会员石谷风口述:“刘饮湖老师比我年长27岁,长期任天津市立美术馆主任、馆长兼教师,从他学画的人很多,北平艺术院校中天津来的考生,多数都是刘老师的学生。他培养了许多成才的名画家,如刘继卣、孙克纲、杨敏湖等。”17

惠孝同 (1902—1979),原名惠均,字柘湖,别号松溪、晴庐。北京人。1920年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拜金城为师,主要学习山水画。1927年与金荫湖、胡佩衡等在北京共同组建湖社画会,是湖社画会第一批毕业生。参与编辑《湖社半月刊》,参加了湖社历次对日交流展。惠孝同是天津分会的创办者之一。1931年,他和金潜庵赴天津择选湖社天津分会的会址,同年与陈少梅等人创办湖社画会天津国画传习社(天津分会),任社长。

惠孝同“工书善画山水”18,功力深厚,构图匠心独具,所作树石古朴苍劲,意境深幽。又擅书法,富收藏,精鉴赏。著有《山水画设色法》等文。亦课徒授学,曾积极参与天津湖社分会组建的王良生就师从惠孝同。

陈少梅 《狮子岩图》 1934 现藏天津博物馆1934年陈少梅遵父母之命,回湖南老家与本乡女子王文贞结婚。游衡山写生,款:“狮子岩 。甲戌岁游衡山得此画稿。云彰。”

李鹤筹(1891—1974)19,名瑞龄,字鹤筹,号枕湖。1920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师承金城学习花鸟画。1926年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助教、评议(画会的导师)。1927年担任燕京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系主任。1930年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兼北京湖社画会评议。1955年春在荣宝斋研制国画石色。1956年正式到荣宝斋编辑室工作。1958年调入河北艺术师范学院(今天津美术学院)任绘画系中国画教研组主任,1966年退休回京。他以花鸟画名世,“花卉初模张和庵,颇可乱真,嗣经北楼指示,一格时人习向,笔墨老道,殆在新罗白阳之间”20。传统功力深厚,从临习宋元古画走向创作,长于小写意,尤擅没骨,生纸熟绢,全以笔墨点染而成,风格工秀文雅。在花鸟画创作与教学中颇有建树,曾将大量作品留存天津美术学院。著有《石青石绿漂制法》等文。

张其翼(1915—1968),字君振,号鸿飞楼主,满族人,祖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后居天津。师承金城,早年曾将金城请入家中授课。15岁(1930年)便加入了湖社画会,成为名家云集的湖社画会中最年轻的会员,20岁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21岁被聘为湖社画会的花鸟评议。曾在北京古物陈列研究所对故宫博物院藏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临摹。他在深入研究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其技精法严、精于审物的画风曾对京津画坛产生很大影响。1956年调入设在天津的河北师范学院(今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系,在天津生活的12年,是他艺术创作的盛期,在花鸟画创作与教学中建树良多,著有《我怎样画翎毛》一书。

刘子久 《深山楼阁图》现藏天津博物馆

李鹤筹 《青鸟》现藏天津博物馆

张其翼 《芭蕉仙鹤》现藏天津博物馆

秦仲文(1896—1974),名裕,字仲文,号柳湖,河北省遵化县人。1915年秦仲文就读于北京大学法政系,参加北大画法研究会。1920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颇得金城赏识,观赏、临摹了金城收藏的大量绘画作品。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期间曾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后入湖社画会,并任评议。1930年开始,先后任教于北平各美术院校,并讲授美术史。1934年出版《中国绘画学史》,曾著有《近代中国画家与画派》。20世纪50年代任职于北京画院,并于设在天津的河北美术学院兼课21。

四、小结

湖社画会活动的时期正处于东西方文化艺术理念相互碰撞,所谓的“新”“旧”思想相互争锋的活跃时期。湖社画会的画家们在当时一片质疑和批判中国画的浪潮中,选择了一种从中国传统文化本体中寻找中国画改良和发展的方法,这无疑具有很强的建设性。中国文化生命力的延续需要一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中国许多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在百转千回之后,又回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本身来寻求灵感和给养就是一个无以争辩的实证,所以说传统的文脉不可断。湖社画会是在“维持古文化,交换新知识”的意愿下,以“保存固有之国粹”的态度“精研古法”“努力提倡中国画”。

湖社画会所秉持的艺术思想对天津美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津门的许多有影响力的画家都是在湖社画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如陈少梅、刘子久等。陈少梅、刘子久的艺术建树无需赘言,二人妙笔绘丹青,嘉德育新人,桃李遍布津门,艺术生命常青。陈少梅是湖社画会天津分社的创办者、主持者、主要授课者之一,属于分会的灵魂级人物,也是当时津门画坛的领袖。刘子久也曾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的工作。湖社画会从整体而言是以“临摹和维护传统而著称”,陈少梅、刘子久都曾在金城指导下,系统临摹、研究过清宫收藏的传统经典绘画,为其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技法基础。陈少梅、刘子久同是湖社画会的骨干,天津分会停办以后亦筚路蓝缕,继续课徒授学,并将通过临习传统经典达到提高自我的方法教授给了他们的学生,如陈少梅的学生冯忠莲、孙天牧都是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扬者。刘子久曾任天津市立美术馆秘书兼任国画导师,创办国画研究班,在他的努力下美术馆藏品数量大增。20世纪50年代他积极组织天津国画研究会活动,为培养天津国画创作队伍奔走,还曾在天津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前身)长期兼课。60年代曾为河北美术学校(天津美术学院前身)培养助教22,还经常为当时的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去世后家人将其遗作捐献给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他为天津的美术和博物馆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惠孝同作为湖社“天津国画传习社”创办者之一,曾任社长,天津分会会长等,其贡献不容小觑。他传统功力深厚,擅书法,富收藏,精鉴赏,亦课徒授学。李鹤筹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以精湛的花鸟画名世。1959年调入天津河北美术学校(今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在天津河北美术学校花鸟画创作与教学中颇有建树。会员梁崎书画兼擅,大写意花鸟、山水、蔬果、人物、走兽均有涉猎,对诗文、画史、画论亦有精湛的研究,是位根植于传统文化而又能自出新意的画家。会员张其翼通过在湖社画会期间的学习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艺术基础,不仅成为中国画坛北方地区较有影响的画家,而且后来在天津美术学院培养了大批美术专业人才。会员秦仲文、刘凌沧都曾在天津美术学院兼课,会员黄均也曾在天津美术学院短期讲学。他们都为天津地区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会员及会员的学生中走传统之路的艺术家们都可称得上是湖社画会艺术理念的实践者和延续者。他们的艺术实践和努力对民国时期天津地区重传统、遵古意的绘画审美取向的形成不无影响。1947年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三教授”罢教23,而天津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前身)却能友好地接纳备受排斥的三教授之一的李智超24来校任教,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技法的尊重,也与湖社画会及会员影响下的天津重传统的文化生态和艺术环境的形成不无关系。总之,作为一个注重挖掘传统、研究“国粹”的艺术组织,湖社画会所秉持的宗旨让天津中国画坛重视传统的种子进一步生根发芽。天津地区后来的传统派画家多少都与湖社画会有着血缘上的关系,他们将尊重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津沽大地,在天津开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之花,也为北京、天津及东北地区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北方画派打下了良好基础。

注释

1.1917 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感慨中国画“衰弊极矣”,提出了以界画、院体画为正,“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的新设想,并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倡导引进西方绘画或回归唐宋传统;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时发表了著名的《美育代宗教说》,主张“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将美育列入教育范畴,向中国画提出了新的课题;1918年,吕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首次提出美术革命的概念。陈独秀将其引伸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徐悲鸿认为中国画是“退步的”,要复兴中国美术,首先要在复兴写实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引进西画的写实观,“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务求“惟妙惟肖”。

2.孙润宇《湖社月刊百期感言》,《湖社月刊》第100期。

3.金潜庵《元旦祝词》,《湖社月刊》(合刊本)第1期。

4.惠孝同《卷头小语》,《湖社月刊》第50期。

5.金潜庵、金开华《回顾》,《湖社月刊》第34期。

6.林木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82页将湖社画会称为“当时北平最大的画会组织”。据吕鹏在《湖社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考证“从《湖社月刊》中可收集到130人左右”。以《湖社月刊》为主结合王扆昌在其所编《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国美术年鉴》中开列的湖社人名273人,剔除部分有误或重复人员,显示可认定为湖社画会成员的人数约200余人。又据湖社会员晏少翔介绍“人数最多时达 400余人”(晏少翔、初国卿《“湖社”与 20世纪京津画派的崛起》,《美术之友》2003年06期)李福顺主编的《北京美术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版)第五编走向现代—民国时期的北京美术,第1118页记载:湖社“人数最多时达400余人”因为湖社在天津、江苏镇江、山东泰安、上海等地均建有分会,其会员名单不详,所以“人数最多时达 400余人”不无可能。也有说与湖社画会并存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人员也曾达到四百余人,但考证不详。

7.孔新苗《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美学》,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161页。

8.同上。

9.吕鹏《湖社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10.何延喆《20世纪前半期的天津绘画》,《京津画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11.陈升湖、惠柘湖、刘饮湖、李枕湖、陈梅湖、张湛湖、赵明湖、李五湖、李晴湖、陈东湖,号称“十大湖”。其中惠柘湖、陈升湖是天津分会的主持者,刘饮湖、张湛湖是天津人,刘饮湖也是天津分会主持者之一,李枕湖曾多年在天津河北美术学校(今天津美术学院)任教。

12.王扆昌等编《中国美术年鉴·194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13.从原始档案文献中可知,美术馆成立之初全称应为“天津市市立美术馆”。

14.1952 年,原天津美术馆与原河北省博物馆、天津广智馆合并为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15.1930 年10月1日,天津市市立美术馆建立。1945年更名为天津市市立艺术馆。1952年底,天津市市立艺术馆并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1957年12月10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建立,它是天津市文化局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抽调出其艺术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的。2004年12月20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合并成天津博物馆。

16.参考崔锦《刘子久——中国近代画坛上一颗璀璨的星》,《京津画派大家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出版社,2005年版。

17.湖社画会会员石谷风口述,鲍义来、王恽忠整理《亲历画坛八十年》,太原日报网,2014年5月6日。

18.王扆昌等编《中国美术年鉴·194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19.有关李鹤筹的籍贯和生卒年说法很多,如李松、乔小军称李鹤筹是天津人,李智刚则称其是山东德县人(今德州)。刘曦林、李松称李鹤筹生卒是1894-1972,徐改称李鹤筹生卒是1891-1972,李智刚则称李鹤筹生卒是1891-1974,而且说李鹤筹的实际年龄要比档案年龄多几岁,“1974年,当他默默离开人世时,没有讣告,没有追悼会,没有亲朋好友的告别,更没有报刊杂志的一条消息”。李智刚是李鹤筹在天津河北美术学校(今天津美术学院)任教时的学生,李智刚提供的信息应更为可信。

20.王扆昌等编《中国美术年鉴·194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1.徐改《孙其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早在1956年他(孙其峰)就请来了北京著名花鸟画家张其翼落户天津,后来又陆续请来了秦仲文、李智超、溥佐、王颂余等。”第134-139页写到:“从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前期,孙其峰任主管教学的系主任……由他出面从京、津两地联络或聘请了一批深谙传统画学、传统基本功、训练有素的老画家到校任教……除以上正式调入的教师以外,长期兼课或兼任导师的京、津画家还有刘子久、秦仲文、刘凌沧、吴光宇,短时间来校讲学的有李苦禅、宁斧成、蒋兆和、叶浅予、黄均、蔡鹤洲、白寿章、李昆璞、赵松涛等。”

22. 20世纪50年代,孙其峰多次请刘子久到天津师范学院(今天津美术学院)上课。60年代,孙其峰介绍焦俊华、辛晋英两位青年教师,每周日上午到刘子久家学习山水画,前后共两年多时间。(参考何延喆、刘家晶《刘子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3. 1946年8月,徐悲鸿为国立北平艺专校长。在学校推行中国画用西画的教学方式,即把西洋画的素描课程和绘画工具、绘画技法等等,用来改革中国画,并过分强调“素描”在招生和中国画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这种教学方式一出台,立即遭到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组秦仲文、李智超、陈缘督(一说寿石工,李智超在《河北艺师李智超谈秦仲文问题》中说:当时寿石工明里也不参加,暗中是我们一边的)等资深老教授们的强烈反对。在北平艺专以秦仲文,李智超、陈缘督三位资深老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国画家,一致认为徐悲鸿生吞活剥把西画程式强制照搬到传统中国画艺术中的做法,不是什么艺术和教学上的革新与进步,而是违背了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盲目追求西化,不利于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1947年10月1日,中国画组教授秦仲文、李智超、陈缘督,不满学校对中国画组之种种措施,特致函校长徐悲鸿,在艺专国画组教学、招生、教师聘任等问题上提出质询,并要求改善。信函以公开的方式发表于1947年10月2日的《北平时报》。徐悲鸿回复:合则留,不合则去,各人有各人之自由也(《世界日报》1947年10月3日第3版)。在对徐悲鸿校长做法提出异议无果,且又无法开展正常的中国画教学研究工作的情况下,秦仲文,李智超、陈缘督三位教授被迫提出公开罢教,并且得到了当时北平美术协会等一大批优秀中国画画家的赞同和支持。这就是国立北平艺专“三教授”的罢教事件。

24.1960 年李智超调入天津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前身)。从1960至1966年以及1977至1979年间,他一直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李智超先生是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论课程的开拓者、奠基者,对提高天津画家的学术水平和鉴藏能力贡献颇多。

猜你喜欢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市中国画
天津美术学院作品
中国画
天津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有趣的云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作品选
如果画笔会说话?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