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豪
摘 要:現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内的绿色景观设计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慢行者”需求、自然环境特点、城市建设发展等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其后,围绕景观布局、植物配置、道路铺装三个角度,重点研究了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设计;植物类型
1 引言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的建设发展,对城市整体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城市人们放松压力、亲近自然的良好场所。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2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2.1 “慢行者”的需求因素
所谓“慢行者”,指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的服务对象,其在地位、年龄、经历、文化水平、行动能力、健康水平等客观状态方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慢行者在使用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的过程当中,也会呈现出差异化的行为表现和心理需求。此时,要想切实提升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的功能价值和公众满意度,就必须要尊重并满足这种差异性的需求。
例如,年龄较大者的行动能力较弱,心境通常较为平和随性,所以更加倾向于随意、缓慢地慢行活动,并需要在活动中进行频繁的歇息和自我调整;而青壮年者大多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如体验“农家乐”、购买某一特色商品等,因此在行走、骑行的过程中往往速度较快、且动线大多呈直线型。由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在景观设计上就应进一步注重安全性,并在区域中设置出大量的长椅、木凳等设施以供人们歇息;对于青壮年者,则应尽量提高其行为活动的效率和准确性,进而设置出标有明确方向和设施名称的路牌,并加置出专用的自行车道和车辆停放区[1]。
2.2 自然环境的客观特点因素
“因地制宜”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其在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顾名思义,所谓“滨水绿道”,即在城市水系周边构建出的绿色景观线路,所以其空间结构、景观设计必须要与区域内的水体特征相互契合,做到在保护水系环境、发展水系生态的同时,充分利用好水洗的资源价值和景观价值,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效果。同时,还需要将景观设计与城市区域的气候特点、天气变化结合起来,从而实施出科学、正确的植物选择、材料应用和设施配置策略,以此提升景观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3 城市的建设发展因素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还应与城市主题的景观设计相结合,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本身的地域特色、文化积淀和建设主题。例如,可以在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当中设置出有关城市历史、城市文明的博物馆、展览馆,或构建出带有明显地域特点的植物园区或雕塑广场,都可起到很好的城市内涵输出效果,进而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形象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的可行策略
3.1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的景观布局设计
从当前来看,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在功能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故而经常呈现出同一空间中保有观景台、休闲区、居民区、商业区、展示区、体验区等多种设施结构。此时,为了提升人们漫步、穿行于滨水绿道交通空间时的舒适感和便利度,实施出良好的布局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
首先,为了保证人们有计划、有方向地实现空间活动,可将整体的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设计为四个特点不同的大方向。例如,可将空间西部设置为“现代区”,将涉及到消费、餐饮、娱乐等方面的各类设施置于这一分区当中;将东部设置为“体验区”,以区域中原有的居民村落作为基础,构建出果蔬采摘基地、“农家乐”生态园、亲水平台等集人文性、原始性与自然性于一体的设施类型;将南部设置为“产业区”,将农业、科研、污染处理等设施置于这一分区当中,以此维持整体空间环境的绿色化运转,并与绿道外部的城市空间相联结;将北部设置为“文化区”,用于地域特色文化的展示、普及和传承[2]。
其次,为了贴合“滨水”二字,向人们提供出自然化、人性化、主题化的交通空间休闲服务,还应适当提高观水平台、水上凉亭等亲水设施的出现比率。但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到人们在赏水、观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问题。所以,还需对慢行交通空间所处区域内的水文水系特点进行综合考量,最终设置出进水深度合理、活动范围适宜的亲水设施结构。
3.2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的植物配置设计
一直以来,植物配置都是城市绿色景观设计的核心主题和必要环节,其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的美观程度、环境质量、自然氛围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对植物配置的美观性、功能性和适应性做出综合考量。具体来讲:
首先,要根据不同的观赏特点配置植物类型,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选择:第一,观叶类植物,如鹅掌楸、铁线蕨、鸭脚木、铁树、龙柏等;第二,观花类植物,如夹竹桃、迎春花、菊花、一品红等;第三,观果类植物,如南蛇藤、紫金牛、冬珊瑚、万年青等;第四,芳香类植物,如郁金香、薰衣草、茉莉、白兰花、秤锤树等。基于此,相关人员在进行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时,应将各具优势的多种植物类型结合起来,并结合各类植物的适应季节、生长规律、视觉效果做出科学规划,最终达成花、叶、果、香之间的协调,将植物景观的美学价值发挥至最大化。
基于景观设计的人文性特点,相关人员应致力于实现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环境的高质化,即应用好不同植物对于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的净化抵抗功能。例如,种植法国梧桐可降低空气内二氧化硫浓度、种植山毛榉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种植雪松、灌木可实现隔音效果等。
3.3 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的道路铺装设计
道路铺装设计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指地面材料铺装的色彩搭配、质感选择、材料配置和视觉效果呈现。
对于这一设计环节,相关人员首先要做好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处理,分别将步行区、自行车行驶区、亲水区的路面设置为木质材料、彩色防滑材料和颗粒防滑材料,以此满足不同空间分区对于路面铺装的防滑需求;
其后,应通过色块搭配或后期喷绘的方式,对铺装材料进行相应的拼装组合,以此提升其路面铺装的观赏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时相关人员还可融入相应的地域特色,将道路铺装表现出熊猫、太极等图案。
最后,还可结合当下流行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适量融入透水性铺装的材料配置,或在原有道路铺装的基础上加设透水草坪,以此实现自然雨水资源的采集和处理,为城市滨水绿道慢行交通空间整体环境的持续性、循环性发展做出支持。
4 总结
总而言之,城市在实现现代化、科技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出了居民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绿色生态空间日益收缩等“后遗症”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结合城市现有的水文资源,加快推进滨水绿道的设计和建设,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绿色化、和谐化、自然化发展做出保障。
参考文献:
[1] 汤蕾.“河城互动”:城市滨水绿道发展实践——以张家港市一干河绿道为例[J].中国名城,2016(4):61~66.
[2] 胡赛金,廖艳红.城市滨水绿道的地域性研究——以株洲湘江西岸绿道为例[J].中外建筑,2013(1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