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业余大学1号楼(胶州路601号)历史保护建筑修缮工程

2018-07-09 08:23纪实朱沪强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16期

纪实 朱沪强

摘 要: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研究和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历史保护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的方案、技术都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时间的侵蚀,需要对建筑进行修缮。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不是简单的保持建筑的功能,而是更大程度的贴合原有的质感,不能损坏历史保护建筑原有的风格和外貌,这是一项挑战。所以本文以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1号楼为例,记录历史保护建筑修缮工程纪实。

关键词:历史保护建筑;修缮;工程纪实

1 静安区业余大学1号楼历史保护建筑简介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1号楼位于胶州路601号,校园内现有多幢校舍房屋,其中1号楼为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图1),建筑为三层,面积约3250㎡,房屋外立面主体为清水红砖墙面;以三层钢窗和浅色涂料框架及窗下墙的组合为构图单元;墙面装饰壁柱、北立面烟囱造型、入口拱券门洞及屋顶三角形老虎窗等的处理都带有明显的哥特复兴风格;内部主要呈现单侧过道式典型学校教室布局(图2)。结构为砖、木、钢、钢筋混凝土结构,砖墙承重,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楼面主梁采用型钢梁,室内为木地板,主要为天然地基条形基础,局部桩基,屋盖采用木屋架等。根据历史建筑管理部门颁发的告知单,静安业余大学1号楼保护要求为三类,即建筑的立面和结构体系不得改变,建筑内部允许改变。学校使用方修缮的要求是使用功能不变,按照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对建筑进行全面修缮。

2 建筑历史调查以及历史人文价值分析

2.1 建筑历史调查

对历史建筑的修缮是需要建立在对该历史建筑的深入理解之上的。首先对建筑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查找和研究:原来1号楼建筑始建于1926年,起初是日本居留民团经营的为侨民服务的西部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又称西部小学),由日本设计师冈野重九设计。由于功能需要,于1934年在西侧进行了扩建,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国民政府上海市教育局接收,并打造成上海水平较高的社会教育场所——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由当时的教育界名人俞庆棠兼任校长。当时学校不仅进行了社会教育的积极尝试,成为上海成人教育的核心阵营,还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团结、教育发动广大工人群众、社会民众的红色堡垒。建国后,先改为上海市实验工人学校,其后也经过几次更名,但是基本都是作为业余大学和职业学校使用。1983年,定名为现在的“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

2.2 建筑历史人文价值分析

1号楼首先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它的建成和前段历史,是上海日侨研究、抗战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和见证;也是揭露日本侵华野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场所;民国时期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阶段,在教育史、工人运动史和革命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解放后,则见证了业余教育的发展并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第二,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建筑本身外形舒展,比例协调,窗明几亮,给学生创造了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建筑作品。第三,它还具有一定的技术价值。它本身是砖、木、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在上海近代建筑中是比较少见的,说明当时建筑结构对各种材料的使用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这一结构体系如何运作值得研究;同时建筑虽然总的风格比较朴素大方,没有繁冗的装饰,但是各个节点细部都平整顺滑,体现出较高的施工工艺水平。

3 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方案

3.1 建筑修缮原则

根据以上价值评估,并根据现有的历史照片和历史图纸等历史资料为依据,对建筑整体格局,外立面,装饰细部,结构和构造都按照原式样、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修缮。同时还要把握住合理利用原则、最小干预和可逆性原则、可识别原则、真实性原则以及完整性原则。

3.2 建筑修缮详细方案

通过对于历史资料与现状的进一步研究中,综合采用了对历史文献和房屋质量检测报告进行分析、对历史图片(图3-图6)与现状进行对比、对学校的资深员工进行采访、对现场部分在不显眼部位敲开历年加建层至原始结构层取样等方法,初步确定了修缮方案和重点关注部分——立面保护修缮,主要体现在外墙面清水砖墙修复、门窗修复、以及混凝土框架部位修复三个方面。

3.3 外墙面清水砖墙修复

外墙面原为红色清水砖墙面,在上一次的修缮中采用在外墙涂刷砖红色涂料的方法,时至今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墙面风化、粉刷剥落,灰缝酥松情况。修缮方案采取了以下步骤:

(1)外墙面清洗:清除清水红砖面的外层涂料,剥除后期增加的涂料面层,至原始清水砖墙面层。采用涂料乳化剂结合压力水枪进行清洗。有难以清除的苔藓、霉斑、污渍等,结合敷贴法进行清洗。

(2)对于墙面的钉眼、缺损等采用聚合物砂浆修补,表面留3mm,用砖粉修补。

(3)检视墙面的风化程度,风化层深度低于30mm(中度)的砖面,采用贴片工艺,将风化层凿除,再在原建筑拆除的旧砌砖或是收购的同样规格和质地的老砖上切割成15mm~20mm(磨光外立面)用低碱砂浆进行粘贴,表面风化低于5mm(轻度),采用砖粉进行平色修补。

(4)剔除清理现在的清水墙灰缝,发现原有的灰缝为凹入的平缝,浇水湿润,按原灰缝的形式,用石灰勾补密实、规整,使其呈现历史真实的质感、颜色。

(5)修缮后的墙面施以保护界面剂。在已处理干净墙面上采用浸润耐酸、耐碱渗透型纳米有机硅、氟增水剂,用低压喷涂两遍(增水剂渗透深度要[<]30mm),表面无变色、无反光、具耐水性和防油性污染,使墙面有较高自洁性。窗的混凝土框架部位为混凝土上涂刷浅色涂料。主要的破损情况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涂料层污损、起皮、剝落,另一类为结构性裂缝和赘加物造成的孔洞破坏。

修复时:

(1)剥除后期增加的涂料面层,至原始涂料面层,详细分析色泽、配比、工艺,按原样复原外立面。

(2)清除临时构物件和修复孔洞,埋件采用冲击钻,在贴紧埋件四周打孔后拔除,用修补砂浆补后做嵌补修复,在施工时不能采用铁锤、钢凿清理埋件,以免损坏关联墙砖。

(3)墙面基层修复完成后,重新粉刷。采用与原始涂料面层相同颜色,相同质感的浅米色自洁性环保涂料外立面,粉刷二度。粉刷面平整密实,颜色接近和协调。完成后表面满批防水界面剂。

3.4 门窗修复

现有的窗除了北立面一层最东侧的一扇钢窗为原物,其他钢窗已经调换样式不同的钢窗。此次根据历史图纸和遗留的原物窗的式样进行恢复,同时由为了满足功能和节能要求。除了一扇原物窗保留外,将钢窗全部统一,调换 5Low-E+6A+5(中透光,在线)的双层中空玻璃钢窗。由此钢窗框厚度也由原来的30mm增加到了32mm。现存的一扇原有钢窗保存较好,有轻度的变形,在原位矫正调整。原有油漆老化脱落,将原有油漆拆白,刷环氧富锌底漆一度,调和漆二度。玻璃损坏的按原有样式重新配齐重做油灰。

3.5 混凝土框架部位修复

此次修缮的另一个重点是混凝土框架部位修复,主要有墙体裂缝修缮、房屋沉降引起的功能问题,以及屋架部分木构件的修补和加固。

本房屋的建筑结构在完损检查中发现部分墙体有裂缝,1934年加建部位墙体由于更是由不均匀沉降引发的明显的贯通墙体上下和内外的裂缝。此次采用压注水泥浆(内掺108胶)的方式(图13)对裂缝进行加固处理,对裂缝比较明显的部位(如1934年加建处位置)采用压注水泥浆,和单面钢丝网水泥砂浆(图14)结合的方法进行加固,水泥砂浆强度等级M15。

4 历史保护建筑修缮过程控制要点

根据本次沉降、倾斜观测结果:目前房屋的沉降为西端较大,东端较小,但是趋于稳定,和2013年的房测报告相比没有明显增长。(1)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和竣工验收后对本房屋的沉降和倾斜进行跟踪监测。(2)施工过程中对地基进行开挖并检视,在地基比较稳定和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了,只进行了少量必要的加固。(3)由于建筑本身横长较长(东西走道长74m),造成走道也是东高西低,由此和教室的地面产生了高低差,最大的达到80mm,同时还造成窗下墙也是东低西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此次走道地板全部按原样恢复成木地板的时候,以中间楼梯间为起始点向两边微微找坡,同时每间教室木地板全部按原样重新铺设时,以教室门口走道木地板为基准找平。这种做法消除了过道与教室之间的高低差,也让过道处的窗下墙高度差较小,同时走在过道上也没有明显的倾斜感。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州路601号上海靜安区业余大学1号楼修缮工程未案例展开分析,以此案例为背景展开了建筑历史调查以及历史人文价值分析、以原有建筑物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出发点,确定修缮的原则和修缮方案,并对施工过程控制要点进行建议,确保方案能够顺利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邱锡宏,张铭.上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历史建筑修缮技术[J].建筑施工,2005(9):43~46.

[2] 王姗姗,傅永军.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生成与当代价值构建——济南历史建筑的哲学诠释学解读[J].民俗研究,2017(1):131~137.

[3] 徐宗武,杨昌鸣,王锦辉.“有机更新”与“动态保护”——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理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