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以我校为例

2018-07-08 09:39黄秀香陈剑锋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德育处暴力青少年

黄秀香 陈剑锋

摘 要:本文对我校德育处近5年有关校园暴力的处分决定数据进行分析,从家庭、学校、青少年自身和社会这四方面阐述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分析

在此,我们以我校德育处2012~2016学年来的涉及校园暴力的59份处分决定(后果较为严重,影响较为恶劣)为研究数据,结合各班主任(最有发言权)对涉及校园暴力的学生的了解情况和客观评价,以及德育处成员和各班主任对校园暴力的理解和讨论记录形成我校近5年的校园暴力事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结果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校德育处近5年有关校园暴力的处分决定共59份,涉及从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共87名学生。

2.校园暴力界定:指在校园里发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暴行以及对学校的破坏行为。暴力行为不仅止于肢體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也包括了其他如:语言伤害、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故意陷害致造成生理或心理的伤害等[1]。

二、家庭因素

1.父母的教育方式

报告显示:棍棒式教育占12.6%,积极良好的教育占23.1%,溺爱型教育占28.7%,不管不问教育方式占35.6%。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家长忙于物质追求(或家庭经济困难),对其子女的教育漠不关心,主要表现为对子女的学习成绩不清楚,对子女在学校的生活不了解,甚至是子女在校发生暴力事件依然不闻不问等。

2.家庭环境影响

报告显示:单亲或离异占24.1%,留守儿童占40.2%,独生子女占20.7%。在报告中,我们讨论认为:(1)留守儿童、家庭离异等原因容易致使学生思想的偏激或以自我为中心,从而造成校园暴力的产生。(2)初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高中阶段来讲存在心智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原因,因此影响更为深刻。

三、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模式

报告显示,调查对象中成绩优秀(平均分80以上)有5名,占5.74%,成绩中等(平均分60~79)有37名,占42.53%,成绩低下有45名,占51.72%。在“重智轻德”的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前提下,成绩较差且经常违纪的“差生”就容易受到老师的区别对待,加之同学们视之为“异类”从而进行孤立,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性格出现叛逆、孤僻、偏执等。

2.加强普法教育、生命教育

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对于防范校园暴力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讨论中,我们认为:(1)加强普法教育、生命教育有关的班会课、专题讲座和课题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2)学校应广泛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营造安全和谐校园。(3)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机构,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内心的矛盾、烦恼等[2]。

3.加强管理监督

学校作为普通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在面对暴力时缺乏足够的防卫能力,同时不少学校对校园暴力的防范存有侥幸心理而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讨论中,我们老师认为:(1)学校应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只是学生的成绩,还应包括学生的性格、心理状态、家庭近况等[3]。(2)学校应加大对校园暴力常发地点的监管、巡逻,例如厕所、宿舍、操场等脱离公众视野的盲点。(3)学校应针对可能发生的校园暴力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和“有备无患”。(4)学校应建立健全与家庭定期联系的渠道和沟通机制,例如家访、家长会制度。

四、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1.身体特点

在调查中,有11起(占12.64%)校园暴力属于明显的“以大欺小”型,即身材高大、身体强壮的学生在校园暴力中充当施暴者,对身材瘦小的学生实施以校园暴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各项机能逐渐成熟,一旦强壮者对另一方存在有偏见或双方本来就存在有摩擦,那么这种身体的优越感就会成为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2.心理特点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到蛊惑。在调查中,我们对87名学生的性格进行分析、归类为以下几种:(1)容易冲动。判断事物和处理问题带有强烈个人情绪,情绪波动大和自控能力差。(2)爱出风头,虚荣心强。通过种种手段和行为以得到周围人的“崇拜”并以此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3)拉帮结派。抽烟喝酒、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这些行为就成了展示帮派威风的通用手段。(4)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难以和别人沟通、交流,遇到问题不会寻求帮助只是埋在心里。

五、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

报告中,团伙性校园暴力有12起,占20.3%,涉及15个团伙共40名学生,其中13个团伙属于同班、同宿舍或平时比较要好的性质。青少年正处于缺乏判断是非能力的年龄段,媒体宣扬的暴力在其缺乏正确的引导情况下,容易使青少年盲目模仿(例如古惑仔系列电影),既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又对校园暴力的发生埋下隐患。

2.社会环境

一些宣传暴力、凶杀、淫秽等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电子游戏等伴随着互联网普及而广泛传播。在关于手机游戏(观看暴力、色情信息的情况调查存在难度)的调查中,沉迷手机游戏的有56人,占64.37%。我们讨论认为:不单只涉及校园暴力的学生,就是其他学生中都存在这样的普遍情况。某些热门游戏(例如王者荣耀等)已经成了学生课后娱乐、谈论的主要话题。沉迷手机游戏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危害,主要表现为游戏时间长(玩至深夜甚至通宵),举止疯狂(喊打喊杀),精神不振,近视加深等。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要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对青少年的危害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运用多种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张哲仁.中学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李元松.立德育才学有专长──福建师大附中的办学经验[J].中国教育学刊,1994,(5):48-52.

[3]张世杰.校园暴力现象及其防治[J].成功(教育),2010,(10):290-291.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杨侨中学)

猜你喜欢
德育处暴力青少年
反性别暴力
青少年发明家
“暴力”女
捡来的“麻烦”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