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娟
【摘 要】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得到空前的发展,各地市纷纷以各种“缘由”来增强自己城市的文化品位,于是就出现了盲目建设博物馆的情形,面对此种境况,有必要对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做一系统、冷静的分析,找出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建设
我国的博物馆历经百年的兴衰变迁,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随着博物馆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随着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启动,一批大型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研究展示、管理运行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快度提升,已经赶上或接近国际博物馆建设的先进水平。然而博物馆建成后,其功能需求如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管理运行机制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发挥最佳的投资效果却无人问津。
当前的博物馆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政府方面的问题
(一)广大中小博物馆建设资金的缺口。作为博物馆建设主要投资方的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缺少博物馆的建设资金,而且缺少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和管理经费,资金问题不仅困扰着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二)新馆建设难以准确定位。文物资源不是每个地区和城市都有的,即使有文物,也很难形成与地方历史文化相应的体系和特色。缺少这些资源和特色,博物馆就很难准确定位,将会给建成的博物馆带来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三)长期维持和管理的难度大。从长远看,除了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外,博物馆自身的人才状况和管理水平也决定了博物馆的发展前景。
二、博物馆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一)博物馆的建设与使用需求脱节。博物馆的建设采用的是委托代建,代建方缺乏对博物馆建设特殊性的认识,对博物馆建筑所需功能不了解,最终完成交付的博物馆建筑场馆与博物馆方面的专业需求发生了偏离。而建筑一旦完成就很难再改变,博物馆方面只能被动地接受、使用,不仅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今后业务活动的展开,而且造成了陈列展示的空间布局、结构安排、参观流线、采光照明等功能的运用受到很大的牵制,严重影响了陈列展示艺术效果的实现与发挥。
(二)博物馆自身属性和定位不明确。不少地方博物馆自身定位不明确,难以认清发展方向,难以形成专业性的展示主题内容,或展示主题内容缺少专业研究成果的支撑,导致博物馆的陈列展示缺乏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给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
(三)一些博物馆在市场化的环境中生存艰难。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仅靠政府经费拨款,常常收支失衡。而作为公益性的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在面对市场经济催生财富效应,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增加了博物馆日常运营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三、解决策略
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改变的,通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建设,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文化水平和市民品位。因此,探询新时期博物馆问题的解决策略一定要与社会紧密相联。
(一)设计博物馆前,一定要明确其主题
我国博物馆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 因此,在设计博物馆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是盲目设定或“跟风”而定,而应根据自己地域应有的资源所定。根据此来确定博物馆的规模,这样,就防止了一些盲目建设情况的出现。
(二)建设博物馆时,必须要对项目功能技术合理设计
1、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确定博物馆建设规模;着重研究博物馆功能的面积分配,特别要体现现代化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内容的扩展,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后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博物馆各个组成部分的规模比例关系,使之更有效地为公众服务。
2、加强工艺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大型博物馆建筑设计应以工艺技术为龙头,与展陈设计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博物馆的功能,加强博物馆的工艺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加强博物馆专业工作与建筑师的沟通与合作,是成功建设博物馆的基本原则与科学方法。
3、展陈设计
在新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和展览陈列设计中,应有展览陈列设计人员和博物馆使用单位的全程参与,使展览陈列设计更加符合实际使用情况及需求。设计单位、项目单位及施工单位应充分沟通,保障展陈项目的实施达到设计效果和项目单位的要求。
4、项目节能
对于大型博物馆类的建筑,因其大层高、大空间的特点,其能耗会比普通公建要高,同时文物的保管及展览对空调和采光照明均提出高难度、高标准要求。将节能作为设计的重点,编制详细的节能专篇并对其进行评估,节能同时可以减少博物馆今后运营的成本,增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与学校等教育机构联系——体现其教育功能
在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收藏、研究和教育中,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联系是未来博物馆更普及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让学生在博物馆里面学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知识,使他们对中国古老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让他们感到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和自信,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向心力。
(四)加強各省市博物馆间互相交流、合作
毕竟每个地方的博物馆藏品数量有限,为了经常更新博物馆的内容,为博物馆输入新鲜的“血液”,需要不定期更换临时展览的内容,加强与兄弟省份的博物馆的联系,不定期交换展品,不仅吸引了人气,还为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古老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
在很多人认识里,博物馆都是一些高层次文化人的场所,与普通市民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原始的观念是在以前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今天,博物馆早已不再仅仅为上层文化人士的所专有,而是与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先进与发达,并不仅仅在于能造多少博物馆,而是在于能否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好,使其发扬光大,博物馆只是珍藏文化的“容器”。建设好博物馆,在场馆建设上加大投入外,在国家的层面上改革文博体制,丰富国家馆和省区市馆的藏品,提升陈展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吕济民.博物馆的热潮与忧患[M].中国博物馆史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张文彬.中国博物馆国际化的进程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3期
[3]马自树.面对博物馆发展热潮,需要一点冷静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