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军
在浦江边一个工业园区内,一幢极具现代感的厂房里,正展现着一个“忙碌”的场景:智能机器按照预设的程序执行生产动作,各生产单元间,小机器人正来回穿梭,传递物料,运送成品,厂房无人值守,甚至无需照明,整个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完全由后台监控。这个场景完美展现了一个“黑灯工厂”的运作。这种高端制造工厂是上海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是上海科研成果用于实际生产的成果。
上述井然有序的智能制造工厂,其背后有一套相当复杂的平台级支撑技术。在笔者看来,上海作为全国产业升级的排头兵,应把为智能制造提供平台级技术作为重要目标,加大力度在以下几个领域持续投入,从而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起到引领者的作用。
第一是建立大容量、低时延、高可靠性的下一代通信系统,这是建立起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时连接的基础技术,其作为智能制造支撑系统的重要性毋容置疑。这是一个庞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下一代的有线以及无线宽带网络系统、物联网基础系统,以及室内高速工业互联网系统技术。上海具有完备的数据通信产业链,如果引导得当,完全有可能在下一代通信系统的技术演进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第二是进行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研究。人工智能技术是整个控制系统的“大脑”,作用是保证整个智能制造平台的有序协调运作。其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能模拟人的大脑进行一系列精准判断,并建立起其所需的知识库系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优化,不断提升判断的准确度。人工智能算法不光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基础技术,其还能发展出极为广泛的智能应用,比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智能辅助学习系统等等。上海应该鼓励扶持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在人工智能算法层面持续创新,并鼓励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占据人工智能产业的制高点。
机器人不光包括普遍意义上理解的可模拟人行为动作的机器系统,也包括生产线上一条条受智能大脑控制的机器手臂,同时还包括不可见的交互系统,如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公司的语音交互系统。机器人技术是智能制造中典型的平台级技术,其控制系统是一切智能生产线的基础。上海以往在机械、电子、自动控制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发展机器人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应该在政策上扶持具备条件的老企业,在产业转型中发挥其优势,尽快在机器人这一新型产业中完成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是发展云平台技术。云平台技术通常指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技术。“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概念。如今,由单个公司生产和运营的私人计算机系统,正被中央数据处理工厂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所代替。这种云平台技术为智能制造提供了一个后台强大的计算平台,而且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掌控整个智能制造系统的运行状态。云平台技术可以帮助智能工厂快速建立复杂的后台计算平台,工厂无需自建复杂的计算系统,从而腾出精力专注自身主业。上海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软件系统方面有着不错的智力资源,相关院校和专业在全国处于科研界的领先地位,但很可惜在云计算领域还没发展出顶尖企业群体,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这个领域的政策引导,从而使其在相应的计算机结构产业竞争中占优势地位。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时代背景下,上海理当引领中国的产业升级,充分利用我们强大的“工程师红利”,加大对智能制造平台级技术的扶持,从政策上鼓励技术公司在上海落地,这是把上海打造成科创中心的好方法。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諾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家庭事业部全球研发负责人、亚太区业务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