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剑漪 张燕 张悦 王雨堃 郝梦真
5月8日上午,来自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5个省区的36位全国人大代表来到市高院,开启了为期6天的对上海法院的视察活动。活动期间,代表们视察了市高院、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市一中院)等6家法院,并就如何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视察活动开始前,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寅会见了视察组一行。陈寅说,此次最高人民法院组织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视察上海法院,为人大代表们了解上海、监督上海法院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希望各位代表在上海视察期间多提宝贵意见建议,推动上海法院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基本解决执行难题 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
视察活动第一天,代表们分别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第三巡回法庭庭长江必新对全国法院工作及“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的通报,市高院院长刘晓云对上海法院工作情况的介绍,以及市高院副院长盛勇强关于上海法院“破解执行难”工作情况的介绍。
自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两会”上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以来,上海法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着力解决“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 “被执行人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等问题。据统计,自2016年6月以来,上海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38.49万件,结案37.82万件,同期执结率98.26%,其中,受理首次执行案件29.88万件,执结28.7万件。两年来,上海法院执行到位金额1000余亿元,同比上升25%,实际执行率从57.4%上升至70.7%,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均在法定期限内执结完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2017年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情况通报》显示,上海法院首次执行案件实际执结率、执行完毕率、终本率等指标均位居全国法院前列。
为破解执行难题,上海法院目前依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已经形成破解执行难综合治理大格局。同时,上海法院通过推进执行制度的机制创新,大力促进执行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此外,上海法院还通过加强执行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融入执行工作各个环节,为破解执行难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这次的视察活动中,视察组在市一中院旁听了一起执行异议之诉的上诉案件庭审,并听取了市一中院关于执行体制改革及裁执分离情况的汇报。同时,视察组还观看了虹口法院的执行工作宣传片,以及闵行法院与长宁法院的案件执行现场连线,这些视频和连线案件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闵行法院受理的一起被执行人强占房屋的案件中,被执行人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由于房屋买卖合同的约定产生的问题,导致老人在卖出房屋后无法购置新房,因此老人长期占据所售房屋拒不搬出。闵行法院通过安排“周转房”妥善处理被执行老人的安置问题,并在执行过程中联合医疗、消防、治安等单位协力配合,顺利执结该起案件。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石化合成橡胶厂丁腈橡胶二车间副主任郑彩琴观看了这起案件的现场执行情况,深有感触。她表示,上海法院在执行工作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真正做到了将法律落实到位,同时,上海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也考虑到了被执行人的特殊情况,很有人情味,把执行案件的负面影响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可以说是全国各级法院攻克“执行难”的典型代表。
姜成英代表是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在观看了执行现场连线后也对上海法院执行前期的细致准备表示了肯定。她提出,每个案件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法院要把一纸判决真正执行到位,面临重重困难,不能仅靠法院一家,需要联合多方力量共同解决。
着力打造数据法院 破解群众诉讼难题
此次活动中,代表们还视察了市高院信息管理中心,听取了上海“数据法院、智慧法院”建设情况汇报,并在虹口法院体验了电子卷宗随案生成流程、多功能导览机的三维立体导览等功能,深入感受到上海法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效。
近年來,上海法院坚持科技强院方针,着力建设包括六大子系统、133个应用软件、57个标准化专业化中心数据库等在内的“上海法院大数据信息系统”,为法官办案、法院管理、司法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其中,法官办案辅助系统能够及时为法官审理案件推送同类案例、相关法律条文,为统一法律适用提供重要参考;法律文书智能辅助系统可以发现文书表述不连贯、诉讼请求有遗漏等问题;移动办公APP可以使法官利用移动终端办公办案,提高工作效率。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法院“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一期研发任务的完成,将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做到了辅助证据审查检验,有效防范冤假错案。
全国人大代表、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研究设计院主任、高级工程师杨艳对上海“智慧法院”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上海法院结合自身涉外、金融、知识产权等案件较多的特点,将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研判等功能运用到法院执行工作中,令人非常震撼。同时,她也认为这项创新举措可以在全国法院推广,并结合各地的受案类型、审判实际等特点进行创新利用。
同时,为深入推进司法为民、司法公开,上海法院通过完善司法便民利民举措,破解人民群众诉讼难题。例如,“12368诉讼服务平台”的建设针对当事人联系法官难、案件查询难、诉讼咨询难等问题,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的诉讼服务;“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使得律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网上立案、网上查询,据悉,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万律师在平台上注册,占全国律师总数的52%。
值得一提的是,虹口法院电子卷宗随案生成流程的演示让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民盟陕西省委会副主委昝林森耳目一新。他表示,上海法院在案件审理、卷宗处理和科技深度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有效节约了空间资源,便民利民的同时提高了法官的工作效率,最关键的是实现了网上办案的全程留痕。
环境资源司法卫兵 圆桌法庭制度创新
视察活动的最后,代表们来到了崇明法院,了解了“环境资源专门审判”工作机制以及全力破解执行难主要工作,并前往长宁法院参观了判后答疑室、心理咨询室、执行事务中心、少年圆桌法庭等。
2016年6月,崇明法院在上海成立了首个环境资源审判庭,对涉及环境资源的民事、行政以及执行案件进行集中管辖。该院选择具有环保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并开展审判人员跨条线业务培训等,不断加强审判队伍专业化建设。同时,该院还制定了《关于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供司法服务与保障的意见》,主动服务生态保护,并与环保执法部门建立日常性沟通联络平台,推动司法保障联动化。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马晖玲对崇明法院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制印象颇深。她表示,上海法院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密切关注环境问题,全方位、高质量、专业化地推进建设环境保护审判机制,不仅能够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审判经验,还能够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她也对进一步完善上海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法院不仅要重视法官的业务能力培养,吸纳有生态、环境、生物科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加入法官队伍,也要加强国内外环境保护机构的交流和探讨,提升环境资源审判的司法效果。”
在对长宁法院的视察中,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吹麻滩小学校长董彩云对长宁法院少年圆桌法庭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表示,少年及家事审判庭独具特色,能够有效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法律教育与温情关怀兼备,值得推广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