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春燕
摘要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方法:收治小儿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引导式教育。结果:经过引导式教育,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社会适应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引导式教育;脑瘫;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是在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由于非进行性损伤而导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病症,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与压力。引导式教育是由匈牙利学者Andr á s Peto不断探索后所创建,通过他人的引导、诱发和教育,以综合的康复手段作为康复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为探讨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收集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治疗的50例小儿脑瘫患儿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4月- 2017年9月收治小儿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7岁,平均(3.7±1.0)岁;临床分型为张力低下型3例,足徐动型6例,痉挛型14例,混合型2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7岁,平均(3.9±0.8)岁;临床分型为张力低下型3例,足徐动型5例,痉挛型15例,混合型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取药物疗法、物理疗法、运动等常规疗法进行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引导式教育。①加强心理干预:当患儿人院后,进行全面评估,充分了解患儿的心理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如心理疏导、音乐、动画片、抚触等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干预和引导。②运动功能训练:对患者运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全面运动计划,并丰富训练内容。内容主要有小儿身体发育、躯体功能,主要包括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步行能力、心理、智力及行为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功能独立能力的评定。开始运动训练以抬头、左立、下蹲、保持平衡等训练为主,逐步加强患儿手部功能锻炼、下肢锻炼,以节律性意向、活动分析、活动序列等方法进行有目标导向的活动,也可以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注意穿脱衣服顺序的训练,鼓励患儿与正常儿童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于单调。运动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粗大到精细,逐步增加难度。③加强语言训练和智力训练:脑损伤儿从出生后即应进行语言发育训练,遵循示范一等待一鼓励的原则,可以引导孩子说话,也可以播放录音、音乐等,刺激患儿语言中枢的发育,鼓励患儿自主说话。④饮食护理和皮肤护理:良好的营养是患儿康复训练的基础,护理人员要制定相应食谱,指导患儿家属给患儿增强营养,锻炼患儿自主吃饭,这样能够锻炼患儿的手,促进大脑的锻炼。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社会适应行为(BSA)评分。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过引导式教育,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86.7±2.1)分,社会适应行为评分(79.3±1.2)分;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6.4±2.5)分,社会适应行为评分(62.9±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小儿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重要因素,除了给儿童运动功能造成严重障碍,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语言、听力、认知、自理等能力,给儿童身心健康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同时也加重了整个家庭的生活负担。近年来,临床不断深入研究脑瘫患儿发病因素,探讨多种康复治疗与护理手段以改善预后。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改善脑瘫患儿预后的关键在于提高患儿运动功能。传统康复护理方法往往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枯燥无味,导致患儿依从性较差,配合度低,从而不利于充分发挥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脑瘫患儿预后等方面的作用。而引导式教育下的康复护理干预是囊括了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现代化康复护理模式,其康复理念科学合理,内容丰富有趣,有效弥补了传统康复护理模式枯燥的缺点,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便于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我院为进一步改善脑瘫患儿预后、减轻患儿家庭负担,深入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的应用价值。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经过引导式教育,观察组ADL评分(86.7±2.1)分,BSA評分(79.3±1.2)分;对照组ADL评分(66.4±2.5)分,BSA评分(62.9±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引导式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小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