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丰 白晓杰 李国锋 于迎新 张世刚 王艳
摘要 目的:探讨个性化综合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患者100例,根据术后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个性化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ODI指数显著降低(P<0.01),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康复干预后试验组GMP-140、PLT、PDW、PCT、MPV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GMP-140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个性化综合康复训练对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康复效果显著,能降低或抑制血小板黏附、集聚及活化,明显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关键词 个性化综合康复训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腰椎功能;血小板活化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患者100例。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所有入组患者根据术后康复训练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7~63岁,平均(45.37±6.04)岁;ASA分级,I级30例,Ⅱ级20例;疾病类型为L4-5突出23例,L4~S1突出27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5~ 65岁,平均(45.04±5.97)岁;ASA分级,I级29例,Ⅱ级21例;疾病类型为L4-5,突出25例,L5~S1突出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疾病类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方法:试验组行个性化综合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情绪状态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阶梯式干预。术后2h即佩戴腰围离床活动;术后当天即开展双下肢肌肉、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双下肢屈伸练习及主被动直腿抬高训练,10次/组,3组/d;术后第1天行足踝泵锻炼及股四头肌等长练习;术后第2~7天强化训练。术后2~12周进行腰背肌静力收缩,10次/组,2~5组/d。腹肌锻炼为术后l周,维持10 s肷,10次/组,3~5纽/d。出院后交由医疗康复组的社区医师或乡镇医师及村医进行社区或家庭康复训练指导,3个月内正确进行日常活动,并继续腰背肌静力收缩和腰背肌锻炼,3个月后重回腰腿痛超市,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评价,个体化制定相应健身操。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连续6个月的康复训练。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①采用Osw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价两组康复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分值越高,提示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②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干预前后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等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血小板参数水平。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康复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干预前后3个月ODI指数比较:康复干预后3个月两组ODI指数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予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小板参数指标水平比较:康复干预后试验组GMP-140、PLT、PDW、PCT、MPV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 0.05或P< 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对照组GMP-140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其余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椎间盘突出常因神经根周围无菌性炎症及神经根局部水腫,而致机体出现局部微循环障碍,同时术后疼痛与交感神经兴奋度增强会反射性引发机体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变。正常状态下,椎间盘是与机体内循环隔绝的一种无血管组织,其营养供给有赖于软骨终板与纤维环周围血管的渗透作用,所以椎间盘功能情况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密切相关。有学者指出,椎间盘突出后机体存在局部缺血一再灌注,同时神经根受到刺激使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壁受损,血流剪切应力异常变化,进而致凝血功能增强并激活血小板。而CMP-140作为监测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在生理静息状态下,在血小板的表面分布很少,而当机体受刺激时,会致CMP-140水平异常升高。本研究结果说明试验组经个性化综合康复训练后,机体血液流变学得到有效改善,进而有效调节血小板活化功能。同时说明术后采用个性化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对椎间盘进行减压、松解,同时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较多NO,缓解血小板凝聚状态,降低血小板活性,进一步降低PLT、PDW、PCT、MPV等血小板参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