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涵 陈清芬
摘要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CT和磁共振(MRI)诊断的效果。方法:收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57例。均采用CT与MRI检查,将检查结果作为试验组;所有患儿均接受血病原菌培养及脑脊液涂片检查,将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结果:CT检测合格率56.14%,MRI检测合格率8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测细菌阳性率64.91%,病毒阳性率21.05%,其余病因阳性率10.53%。MRI检测细菌阳性率38.59%,病毒阳性率35.09%,其余病因阳性率26.32%。CT与MRI图像由细菌、病毒及其余病因引起的感染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T;磁共振;诊断价值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由于入侵了生物病原菌而造成神经受损的一种临床症状。现代医学飞速发展,CT和MRI应用于脑部病变的诊断能够比较清楚地显示患者病变的位置以及详细的病情和病因[1]。本院将CT与MRI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进行具体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4月收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57例,男24例,女33例;年龄2~ 11岁,平均(8.12±2.41)岁。全部试验对象都行CT与MRI检测,均按说明书进行操作。诊断指标:患病儿童的精神举止比较异常,出现意识障碍以及全身抽搐等症状。病情发展较快,而且较为严重,具有感染病史。血象检查表明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血病原菌培养以及脑脊液涂片都是阳性,CT与MRI检测结果显示患儿为中枢神经感染。这些试验对象中,病毒感染23例,细菌感染21例,其余感染13例。详细记录本试验中研究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研究方法:患兒57例,在同一时间内(<5 h),给予每例患儿CT与MRI检查规定为试验组;与试验组对象在入院期间进行的血病原菌培养以及脑脊液涂片的结果规定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试验组的CT与MRI的结果同对照组的测定结果的差异性。 评价指标:结合我国卫生部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将其划分为异常和正常。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行CT检测的合格率56.14%,行MRI检测的合格率85.96%。两组CT与MRI图像合格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CT检测细菌阳性率64.91% (37),病毒阳性率21.05% (12),其余病因阳性率10.53%(6)。MRI检测细菌阳性率38.59%(22),病毒阳性率35.09%(20),其余病因阳性率26.32% (15);CT与MRI图像由细菌、病毒以及其余病因引起的感染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CT、MRI异常表现:CT异常变现主要体现在弥漫性脑水肿、散在或斑块低密度灶;少数部分是结节状、多发性、散在低密度灶或呈结节状强化等密度灶。MRI异常多为多发性、不规则长Tl、T2异常信号;多发性圆球状或囊状长Tl、T2异常信号;合并梗阻性脑积水;逗点状短Tl、T2异常信号;增强后病灶及其周围高信号强化等。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由于侵入了生物病原菌而造成入侵神经受损的一种炎性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多由细菌和病毒侵入引起,多发于小儿。患病儿童的精神举止比较异常,出现意识障碍以及全身抽搐等症状。病情发展较快,而且较为严重,所以,严重威胁了患儿的生命健康。本研究将CT与MRI联合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分析其临床诊断效果,发现CT对解剖分辨率较高,可及时诊断出出血位置,但不能很好地分辨软组织病变[2]。而MRI却能够很好地分辨软组织,无骨伪影,而且能够多方位成像。两者相辅相成,联合起来共同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将有利于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效果,对于病情的评价、预后的判断都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陈莎,黄永国,李长振,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免疫学检测、脑电图及影像学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1):1677-1678. [2]施晓莉.数字视频脑电图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5(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