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腰骶神经根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8-07-07 11:13吉德磊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磁共振

吉德磊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腰骶神经根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腰骶神经根的平均FA以及ADC值的差异性。结果:病变侧神经根的FA值明显低于健侧,病变侧神经的ADC值明显高于健侧(P<0.05);病变侧神经根的FA值低于对照组,病变侧神经根的ADC值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腰骶神经根评价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椎间盘劳损、变形或者外伤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纤维环的破裂,有破裂处突出的髓核机械性压迫与其邻近的神经根或产生相应的炎性病变,造成腰部或腿部运动功能损害的一种疾病[1]。为了更好地判断出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利用影像的方法显示腰神经根走行得到了更多医护人员的认可。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能够形象、准确地显示腰神经的走向、受压部位的纤维束改变,并且能够定量分析相关参数。

资料与方法

2017年3-7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在此期间在我院体检合格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9例,女23例;年龄23~56岁,平均42.6岁。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1~52岁,平均39.8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TI成像: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仪,对患者进行轴位扫描,将扫描的中心放在肚脐上2~3cm处。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手放在身体的两侧,指导患者均匀呼吸。扫描参数:TR 9 900 ms,TE95 ms;fov 350 mm,矩阵128×128,层厚3.1 mm,层间距0,激励次数3次,扩散方向20个,b值900,扫描时间9分31秒。将扫描的DTI数据传输到Siemens处理站,利用Siemens公司提供的软件包将数据进行处理。在3D-MEDIC-DTI的融合图上对腰骶神经根进行观察[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分析时要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腰骶神经根的DTI图像质量评价以及数值的分析:①对照组图像质量评价:对照组腰骶神经根主要由走行纤维束构成,中间穿插了少量的前后和走行的纤维束。纤维术的排列比较密集。但是没有出现局部变细或者缺失的现象。②观察组图像质量评价:观察组患者神经受压者纤维示踪成像显示,神经根出现异常42例,其中病变侧神经根出现移位改变15例,病变侧神经纤维局部变细13例,无法追踪到腰骶神经根在椎管内穿行6例,纤维束局部缺失5例,出现压迹改变3例,并且本组患者的病变侧的神经根排列结构稀疏无规则。

观察组神经根受压侧与健康侧神经根之间的FA值和ADC值的差异性:观察组病变侧和健侧神经的FA值、ADC值的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在正态分布检验中,患者的病变侧和健侧的FA值0.264和0.450,在方差齐性检验中患者的病变侧和健侧的ADC值0.571和0.553,两组数据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条件(P>0.05)。将病变侧与健侧的神经根FA值的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病变侧神经根的FA值(0.250±0.032)明显低于健侧(0.301±0.026),病变侧神经的ADC值(1.773±0.501)明显高于健侧(1.468±0.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和表2。

观察组神经根病变侧与对照组神经根之间的FA值和ADC值的差异性:病变侧神经根的FA值(0.250±0.032)低于对照组(0.302±0.024),病变侧神经根的ADC值(1.773±0.501)高于对照组(1.535±0.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DTI成像,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病变侧神经根的移位、变细、缺失以及压迹样。病变侧的腰骶神经根结构排列稀疏,没有健侧和对照组那么密實,并且其走行比较复杂,中间的细小神经纤维也比较多。此研究结果与宋泽进等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因此,就可以认为,DTI的三维图像能更加直观地显示腰神经在各个解剖区域的走行和排列等特点,在此基础上还能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腰神经受压的部位以及发生移位的程度,更加直观地显示出受压部位形态的改变,从而确定出受压的位置。

在本次研究中,对42例患者用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后结果显示,有15例患者病变侧神经根出现了移位改变,有13例患者病变侧神经纤维局部变细,有6例患者无法追踪到腰骶神经根在椎管内穿行的走形,有5例患者出现了纤维束局部缺失,有3例患者出现了压迹改变。并且患者病变侧与健侧的神经根FA值的两个样本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病变侧神经根的FA值明显低于健侧,病变侧神经的ADC值明显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侧神经根的FA值低于对照组,病变侧神经根的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时寅等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4]。

综上所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够将患者的腰骶神经根的走行详细地显示出来,能够明确其细微的解剖变化。当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没有办法对患者的椎间盘突出神经相关的改变进行判断时,弥散张量成像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患者腰骶神经根受压的区域。

参考文献

[1]许铖龙,于静红.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腰骶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6,15(10):1096-1099.

[2] 肖胜,郭涛.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价以及神经根病变中的作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3):51-54.

[3]宋泽进,谭永明,何来昌,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中的临床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12):74-76.

[4]时寅,王德杭,宗敏,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定位及定量评价腰骶神经根压迫症[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8):1229-1232.

猜你喜欢
磁共振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磁共振六通道线圈阵列的数字化仿真与设计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高级胶质瘤、转移瘤及脑脓肿的鉴别诊断分析
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磁共振成像在喉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