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强
摘要:对二胡演奏声腔化理论的研究,也必须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时空中,并从这一时空视野中去探寻源泉所在。因此对二胡演奏声腔化理论的历史渊源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理论产生的条件和生长元素。
关键词:二胡;演奏;声腔化;历史渊源
一、二胡简介
任何一个演奏理论的形成,都有其孕育的土壤和存在空间,好比是溪流之水,并有其源泉,进而在实践中能够更好遵循根本和传统。同时,从对渊源的探索中,才能够确定对这一理论进行界定,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为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二胡演奏声腔化,实际上就是通过二胡作为呈现方式,把不同的声腔特色表现出来。
二胡是胡琴家族中的一员,胡琴的前身称为“嵇琴”、“奚琴”,这在唐代笔记、诗歌中已经有着明确的记载。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宴荣山人池亭诗》中曾记录到“竹引嵇琴入,花邀待客过”,说明了唐代嵇琴就已经在文人墨客的宴请中作为娱宾的功能而存在。发展至宋代,嵇琴演奏艺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就曾经记载了“一弦嵇琴格”的故事,说明了当时嵇琴演奏技艺之高。同时也说明了嵇琴曾一度在宫廷的宴请中所使用,当然唐宋时期的嵇琴在形制上还比较单一,还没有进一步的分化,而且在演奏上与当今也有着很重要的差别。但是不难看出,嵇琴在唐宋时期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演奏水平了。胡琴的第一次分化应当在元明时期,随着各种地方戏曲以及各种民间音乐形式的发展,胡琴作为伴奏乐器而在民间受到重用,通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和改进,胡琴逐渐分化为各种不同形制的乐器,从此也就有了当今二胡、板胡等不同的称谓,这种分化特征虽然这是在形制、发音等方面,但是它们的共性特点并没有发声根本的变化,仍然在民间音乐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二、二胡演奏声腔化的产生渊源
(一)民间乐种和曲种的兴起
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变革,民间音乐异峰突起,尤其是民间乐种和曲种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各種以鼓吹乐、吹打乐、弦索乐、锣鼓乐为主要形式的器乐合奏,而且也形成了昆腔、高腔、梆子腔等戏曲曲种,也有宋元时期流传并发展而来的各种说唱艺术。同时在各地也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品种,无论是器乐合奏还是戏曲伴奏、曲艺伴奏,都离不开乐器,由此作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拉弦乐器,胡琴必然成为这些乐种和曲种中的一员。就戏曲伴奏而言,众所周知,伴奏音乐部分起着“托腔保调”的作用,即其中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随腔而行,与唱腔部分高度粘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起到伴唱功能。这说明胡琴在这样一个与声乐艺术高度结合的环境中,必然受到声乐成分的影响,为以后声腔化的艺术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胡琴的音色特点
尤其是对于二胡而言,其音色非常接近人声,具有与人声相近的谐音,而二胡的音高有着很大的变化空间,完全能够包括人声的音高的范畴,这就说明,二胡可以借助音高上的变化,依托于自己的音色特征,能够较为容易的去模拟人声的特点。从声腔的表面意义上看,声指的是声音,可以是自然界客观的音响,也可以指代人为的主观音响,而“腔”则具有调、旋律等音高、音色的意义,具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因此,二胡演奏声腔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模拟人声为主,也即所谓的人声器乐化,即用二胡的演奏特点去表现人为的声音,这些都与二胡的音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二胡能够成为民间乐种和曲种的主要伴奏乐器的原因。
(三)从地域音乐风格的角度看
从地域音乐风格的角度看各地的戏曲、曲艺、乐种都明显的具有相互之间的联系性和独立的风格性特点。如产生于陕西境内的秦腔艺术,随着对外的传播,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都深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以各地风格戏曲为组成部分的梆子腔系统。作为胡琴艺术而言,在各地也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而二胡作为伴奏乐器也广泛的存在于戏曲的伴奏音乐中。在很多的器乐合奏形式中,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等丝竹乐和弦索乐中,二胡的运用也十分的普遍。这就说明了二胡由于存在音乐形式和地域的不同,其风格也体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这就丰富了二胡声腔化的演奏,为二胡演奏声腔化从简单模仿到多元化的模仿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就二胡声腔化产生的历史渊源来看,既有着历史发展的纵向性因素,即随着历史上各种音乐体裁的发展,而产生了声腔化艺术表现的种子,尤其是受到戏曲音乐的影响较为深刻。其次就是由于二胡本身的音色特点,也相应的促进了这些体裁的发展,说明二胡演奏声腔化的渊源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就是由于地域多元化,不同地域音乐中所体现出的各种风格元素,应是二胡演奏声腔化多元性的原因,这些风格不仅突出了二胡作为其中一员的重要性,而且也深深的影响了二胡音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