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学萍
摘要: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排演的话剧《国际饭庄》共有18个角色,19名演员,在时空安排上,既有前史,又有现在,在剧情安排上,既有官商利益纠葛,又有脸被踩了一脚后个人尊严的觉醒,可谓人物众多,时空交错,意义丛生。将如此庞杂的内容和复杂的人物展现在舞台上,如何做到乱中有序,《国际饭庄》高明地引入了“摄影机”和纪录片导演小周,通过纪录片采访的形式将剧情串联在—起,从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笔者将从对结构、人物塑造、观演效果等方面的影响来具体分析该剧中纪录片采访形式的运用。
關键词:摄影机;导演
一、结构:时空交错、乱中有序
从剧本来看,《国际饭庄》共11场和一个尾声,围绕910事件,主要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国际施工方和当地公路局因修公路而起的利益纷争,最终酿成了910事件,事件发生后,官商由明争暗斗到利益苟合,可以说因利起因利终,充满了中国式的荒诞;一条线是打工女人生命尊严的觉醒,一个只知挣钱的打工女人冯仙儿受事件波及,被公路局局长踩了脸,在《国际歌》的唤醒下,她知道踩得不只是脸更是她的尊严,她不要钱,誓要在局长脸上踩一脚。这两条线相互交织,人的尊严与金钱、权力碰撞,各色人物轮番登场,像这样大的体量,剧作者主要采用了群像展览式的结构,但并未按照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顺序依次呈现,而是从事件发生后开场,将910事件发生前的官商矛盾、红歌大赛等关键情节穿插进来,为让结构清晰,不至杂乱,创作者采用了纪录片采访的形式,相当于引入了电影中时空交叉叙述的蒙太奇手法,使人物能够在各个时空灵活跳跃,剧作结构才得以乱而有序。
从总体上看,第一场、第三场、第四场、第七场、第八场、第十场、第十一场都穿插了纪录片采访片断,最后的尾声更是通过纪录片放映交代了冯仙儿的最终结局,采访占据了大半内容,涉及到910事件发生前(第三场冯仙儿采访)、910事件发生后冯仙儿觉醒(七场)、发生后官商对立(第四场)、事件解决(八、十场)、冯仙儿踩脸事件最终结局(十一、尾声)等关键内容,公路局局长,国企施工方中上层领导杨五四、龙经理,打工者冯仙儿、刘根、胡艳芳、冯国庆等人物之间盘根错杂的关系也一一展现。可以说,纪录片采访的形式对整体剧作结构架构和情节编织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剧作中引入了纪录片采访的形式,其实也含着纪录片拍摄这条线,同时也建构了一个类似于戏中戏的结构,但是创作者的笔墨和意图显然不在于此,采用采访更多是为了方便安排情节结构,因此并不是像《暗恋桃花源》那样具有明确的戏中戏结构。
二、人物:更具有行动性
全局共有18个人物,主要人物冯仙儿、杨五四、刘根、田局长形象复杂立体,有所变化,次要人物胡艳芳、冯国庆、龙经理等各有特色,极具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上是比较成功的,而纪录片采访形式的运用使得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的铺展更自然、更有深度、更具有行动性。
在该剧中,采访的形式取代了人物的自报家门和独白,自报家门和独白往往是叙述性的,缺乏行动性,而采访本身就是一个动作,虽然表达的内容和深度基本一致,但因为有了行动的加入,使得更具有戏剧性。
三、观演效果:视角转换带来的互动性
采访之时,摄影机和小周导演是隐身的,不在场的,人物直接面对观众说话,自然而然,观众也就转换到摄影机和小周导演的视角,此时的观众实际上就是摄影师和小周,也就是说,观众也成为了剧场中的一个角色,这其实暗含着一种互动性的观演关系。也就是说,当观众观看时,既要有观众的视角,也要有摄影机或者说是小周导演的视角。更为有趣的是,当人在面对摄影机时会有下意识的表演行为,纪录片并不是纯然真实的,摄影机是客观性的存在,但是它所记录的并不完全是客观真实的,会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也就是说《国际饭庄》的演员在饰演人物时,应该具有双重表演属性,他既是在扮演剧中的人物,而他所扮演的角色在面对“摄影机镜头时,也会不自觉地带有一定的表演,角色在扮演想在摄影机镜头下记录下来的想象中的形象,这就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当观众用摄影机或者导演的视角观看的时候,他其实应该对展现在眼前的采访片断进行反思,哪是真实的流露?哪又是角色的扮演?这就会形成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观演关系,但是创作者无意探讨这种形式上的有趣互动,也未能深思引入的摄影机的“看”的功能,因此也没有激发出观众这种反思意识也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互动。创作者主要描绘一出时时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官商利益纠缠的黑色喜剧,以及在金钱和权力夹击下人的尊严的践踏与觉醒,或许还有更多的意义,就像一部纪录片一样,多义的,不确定的。
在情节结构安排、人物塑造以及观众的观演效果上来看,纪录片采访形式的运用是十分恰当的,而且使剧作形式更完善,虽有遗憾但也是为主题服务的,不能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