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鑫
摘要:日本雅乐融合了古代中国,朝鲜,印度等国的传统音乐,并且现今许多雅乐曲目均可以在唐代文献有所得见。乐器,音乐的调式,音阶,曲体结构术语等音乐理论也一并吸纳并加以改造,无论是演奏形式,还是舞蹈特点,都呈现了日本独有的风格。《太平乐》又称《狮子舞》,属于唐代宴乐《立部伎》之一,传入日本作为中曲舞乐传承至今。通过对此曲式的分析,不仅可以探明日本雅乐与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关系,而且可以从中了解两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各自特色。
关键词:日本雅乐;太平乐;曲式分析
一、《太平乐》的“音取”调式探源
《太平乐》属于《立部伎》中的曲目之一,《立部伎》的研习人员艺术水平高于雅乐而低于矬部伎》,由此可见唐朝统治者对于此乐的重视程度。史料有对《太平乐》的记载:“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舞,出於西南天竺,师子等国。”文中提到狮子源于印度和斯里兰卡一带,由此可以推测出此首乐曲的文化背景与印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龟兹舞等西域乐舞直入中原,狮子舞于公元384年传入中原并盛行,那么日本吸收唐乐的同时自然能够接触得到天竺音乐,奈良时期日本就已经开始输入印度音乐,因此对雅乐的影响也不得而知。
据《舞乐图说》中记载分析,6人舞为大曲,4人舞为中曲,2人舞和1人舞为小曲,《太平乐》是4人舞乐,因此属于中曲。此外,《乐乐家录》记载中曲最初的乐章有序吹,后面有序和破两个乐章,或破和急两个乐章,或是延拍子和早拍子的8拍子或4拍子……乐曲的构成还根据拍子来加以区分。《太平乐》的结构形式是由调子(音取),破(延八拍子),急(延八拍子),重吹(退场乐)组成。相比于中国唐燕乐结构——散序,中序,破(舞遍)而言,其结构有一定的出入。但是现今日本雅乐中完整保留序破急结构的曲子只有《五常乐》,加之雅乐规模与细部结构早已与燕乐大相径庭,因此不足为奇。值得一提的是雅乐中的“音取”,这个术语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是没有的,却又和唐代大曲序奏的部分相似,但实际上又不然。音取与调子在乐曲开始部分出现,主要是为了向观众提示所要表演乐曲的调式和调性,这种乐曲结构并不是中国式的如古琴的“开指”之类的序奏,而是属于南印度的序拍(alapana)或北印度的(alap)体系的作法。音取自身有为全场营造气氛的功能,节奏自由,而南印度的序拍阿拉帕那与北印度的阿拉普也同樣是没有拍节的散板,二者的旋律说起来都是即兴发挥的自由因素,都较细腻。此外,印度的序拍正确读法是raga(拉格,近似于音阶与调式)。
由此可见,音取这个术语与印度的拉格序拍是完全吻合的。
以上分析得知,一般唐代大曲具有序破急三大结构调式,若将音取的功用视为序,可以说《太平乐》大致上只是具备这种结构,况且如前所述音取与印度的拍节有着渊源,似乎又与中国不同,因此不能说是唐乐三大结构的完备之曲。
二、《太平乐》的整体曲式结构分析
《太平乐》由《道行——朝小子》,《破——武昌乐》,《急——合欢盐》三部分组成,一气呵成,属于组曲形式。目前日本存留的《太平乐》实际上是《秦王破阵乐》,歌颂秦王李世民的功勋战绩。舞者四人各持长矛出场,接着一边挥舞长矛一边跳舞,腰间佩戴金银制的太刀,左腋之下佩有鱼符,右侧腰间佩戴胡氯,之后围绕舞台拔剑而舞,声势浩大,音乐雄伟。曲子最开始由筚篥吹奏一句,笙吹奏三句,进而横笛吹奏音取,接着进入正曲。道行——朝小子,《乐家录》记载:唐帝之王子,诞生时,奏此曲,以名朝小子。此曲为延四拍子,拍子十二,由筚篥,笙,横笛合奏,节奏徐缓。延四拍子即一小节内有8拍(8/4),四小节为一单位,可有加拍子@。日本音乐中的“拍子”,除了含有节奏的意思之外,还有“大三件俱全”。“拍”与“百”二字日语发音相同,都是hiyaku,所以雅乐在敲击大鼓的地方会写一个“百”字,拍子十二,即在“百”的地方有十二处,所以要敲击大鼓十二次,这也是根据曲子的结构长短来进行判定的,因此“拍子,在日本雅乐中表示乐曲的结构。该曲破的部分为斌昌乐》,延八拍子,拍子二十,即一小节内有8拍(8/8),八小节为一单位,可有加拍子。唐乐的“破“则节奏不规则,速度逐渐加快,日本雅乐的”破“,则有固定节拍,各种乐器的节奏是一致的,延(慢)拍子(强弱关系复杂,有4/8,8/2等),由此可见,拍子在日本雅乐当中未必只限于节拍,更是打击乐器次数的一种文字说明,证明了雅乐具有纯音乐的性质,是一种更偏向于欣赏富有形式上的旋律与节奏变化之美的音乐艺术。但是,古曲保存会只复原了《朝小子》和《合欢盐》两部分的音响,并未见《武昌乐》。
日本雅乐序,破,急结构已经大为减缩,而且中间插有其他音乐段落,整体速度呈现逐渐加快态势。《合欢盐》,《汉书》曰:合欢之乐,五音能调,双喜之声备,故名合欢盐。此曲为早四拍子,拍子十六。早拍子,也称早乐,乐曲轻快,早四拍子即一小节内有4拍(4/4),四小节为一单位,可有加拍子。参照《合欢盐》筚篥谱(图),可以看出其记谱格式为明治撰定谱——竖三行,左侧标记谱字,右侧写节拍记号,中间标记假名谱(为唱谱而用的专用谱字,也称之为“唱歌”,类同于中国艺人的“韵谱”“阿口”之类的记录)乐谱右侧出现了两种节拍记号,分别是大圆黑点和小圆黑点,小圆黑点称为“小拍子”,其作用是用来表示小节线,大圆黑点是“击大鼓”之意,又表示“拍子”。“早四拍子,拍子十六”即奏四小节击一次大鼓,全曲共奏十六次,所以称为“拍子十六”。末四拍子加,此为典型的外来音乐日本化的术语,即从末四拍子的地方起,就名为加拍子,是一种复杂化奏法的体现,所谓的拍子就是打击乐器所要敲击的次数,或者是敲击的密度。乐谱中间部分的谱行中标有“重颈”二字,表示奏完了标有“重颈”谱行之后,再从乐曲的开头反复,奏到“重颈”前一个谱字结束。此外,图4谱中有三处标有“二返”的文字标记,古谱中记为“二反”,二者意思相同,都是表示反复的一种标记。
需要重点强调的一处便是《太平乐急》筚篥谱中的古体谱字。细细观察这些谱字,不难发现日本雅乐谱字与中国的工尺谱,西安鼓乐谱之间有着相似之处。例如“T”记号,在日本雅乐古谱中比较常见,《三五要录》中记载:“丁,弹停”,表示休止之意,而西安鼓乐谱中的“丁”和“丁住”,同样用来表示停止,休止之意。由此可见两国古乐谱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关于与工尺谱的比较,则有三个共同点,两种乐谱谱字数目相同;古乐谱都有十个谱字,但是现在仍使用的谱字都是九个;十个谱字当中有五个谱字一摸一样(五,工,六,四,一)。可见日本雅乐对中国音乐的吸收程度是何等之广。
三、结语
日本雅乐无论在音乐理论层面,还是在乐器演奏,舞蹈表演方式上,或多或少都借鉴了唐乐风格,但其中更是融合了林邑乐,印度乐,高丽乐等众多国家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异文化特色。在雅乐发展过程中,日本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系列的雅乐曲目,如《长庆子》,《千秋乐》,《青海波》,《胡饮酒》等具有浓厚日本风格的雅乐,这些雅乐几乎与唐乐如出一辙,可见日本研习唐乐的精深境界。吸收外国音乐的同时,更是对本国传统乐器以及神乐,久米歌,东游等古代歌谣进行了改造,使之更趋于完美。从《太平乐》的曲式结构来看,虽不似《五常乐》那般完整具备序破急的程式,并且有些理论也和唐乐大相径庭,但从其调式,谱字,节拍等方面不难发现日本雅乐极具混生性特点,即音乐,舞蹈,文学,语言,地域文化等的巧妙融合。研究日本雅乐理论体系,或许对于还原唐乐的某些特征会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