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点、线、面形态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18-07-06 07:21韩镇
商情 2018年23期
关键词:营造景观设计景观

韩镇

【摘要】本文从点、线、面的设计形态出发,通过对点、线、面的形态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探究点、线、面形态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点 线 面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以环境空间为造型依据从而达到与环境整体和谐的目标,体现的是场所的精神和文化,人在设计景观空间、营造景观环境的同时也赋予其一定的外观形态。

1.点、线、面的形态

在景观设计中,点、线、面形态是其重要的形式载体,通过不同设计元素的点、线、面等巧妙的组构表现出形态美的特征,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

景观设计中的形式表现在点、线、面等形式自身的特征,点、线、面不同的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如水平线给人以平稳感,垂直线给人以刚直感,点、线、面组合则给人以整体、统一感等。艺术设计形式美的运用构成了形式法则,在景观设计中主要有: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比例和尺度等。

2.景观设计与点、线、面构成关系

景观设计中的空间是由一些形态内容构成,这些形态由点、线、面、形等构成,共同组成了空间形式的主要元素。从形态构成的角度看,景观设计就是将地形、建筑、植物、水体、地面铺装等众多要素抽象为纯粹的点、线、面和体,依据形态构成的原理进行布局和构图,再按照景观设计的设计手法进行处理,形成一定的空间环境。设计者景观设计中通过将点、线、面等元素转化为景观构成要素,从而营造出形态多样的景观空间,形成了景观空间形态的主要视觉因素。

3.点、线、面在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的形态要素是多元的,它是由点、线、面等各要素组合起来形成的空间,而点、线、面就好比景观空间中的景点、路线、区域。

3.1 点在景观空间营造中的应用

点具有聚焦性,易形成景观的视觉焦点,在景观设计中有着重要作用。景观设计中的很多形态都是通过立体点的来表现,如马德里的太阳门广场,被设计成整个区域景观的视觉中心,吸引游人的视觉;在轴对称的景观设计中,通常把景点设置在关键或者中心的位置,如烈士陵园的轴线上的雕塑小品,既体现了主题又让整个景观瞬间有了肃静的感觉。点在景观设计中并不是单独出现的,常以多点组合的形式排列组合,产生丰富的视觉形态。点在景观中的构成方法有:A.组合法。点的线化、面化、点线组合共同营造景观效果。B.虚实法:利用点的视错觉产生虚实关系;C.空间法:利用点的形状、大小、疏密排列产生的立体空间感。如果点在形体大小或色彩上有变化,还会延伸出空间感和方向感。

3.2 线在景观空间营造中的应用

线是景观设计中点和面的框架与脉络。景观设计中,我们常常讲设计中要注重天际线、边界线、路边线、物的轮廓线等形态的构建。线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交通线,这种线大多数情况为直线,便于人们以最短的距离到达目的地,但是广场或公园景观中多采用曲线来组织交通,利用曲线的营造一种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

第二,边界线,景观中像绿化隔离带、草地边界,常常是通过疏密相间的树木作为绿篱,营造相对封闭围合的空间,从而创造优雅、静谧的氛围。这种线在景观中出现的形式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在规则式的景观中以直线多见,在自然式的景观中以曲线居多。

第三,轴线在景观设计中常以对称形式出现。它会给人整齐、庄重的感觉。如:伊斯蘭穆斯林建筑中的清真寺。总之在景观设计中线的应用应该顺应自然、尊重场地形态,让景观设计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3.3 面在景观空间营造中的应用

面作为景观中重要的设计语言,在景观构成的画面中具有丰富空间层次、烘托及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景观设计中,面的形态有很多,例如水面、地面铺装形成的面、行道树形成的垂直面等。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营造多以地面和垂直平面来构建。地面景观设计的不同铺装材质、肌理、效果、色彩及草地等组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态,它的构成形式将直接影响到其他的设计形态[3]。面在景观设计中应用,要避免产生主次不分的缺点,同时遵循统一性原则。在景观空间格局架构上各个面要科学合理布局,做到相互协调统一,满足空间的合理性和有序性。

4.结语

点、线、面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与主要表现形式,不但可以表现自身丰富的视觉形态,而且相互组合产生良好的景观效果,从而营造美的景观视角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郑宏.环境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左铁峰,舒伟.设计形态及其构建剖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05-107.

猜你喜欢
营造景观设计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美丽可持续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洗水soft fabric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