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圣喵大师
……01
有一款女生热爱的手游叫《恋与制作人》,里面有一位26岁就博导加教授的许墨博士,让无数少女为之尖叫,疯狂氪金。
可我的好友石博士,快30岁了,还在读着博士后。
据说他有一天去相亲,对方问他有多少存款,石博士悄悄地结账离席了。要知道这个问题,对他的心灵是一种暴击。
为什么呢?由于石博士特别能出成果和吃苦耐劳,被他的博士生导师当作压榨剩余价值的机器,一再延迟他毕业。
他带领众多师弟师妹,在导师开的公司里从事“实习活动”,然而他们团队拿到的报酬,与外面市场上的团队相比,只有不到三十分之一。他的论文成果早就够毕业条件,可依旧被导师拖着不予毕业,后来实在拖不住,导师让他毕业了,却又被导师逼着在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卖苦力。
石博士出身寒门,家里十分困难,还有一个妹妹等着他供读书。他多次向导师提出自己想去高校教书的请求都被导师否决,导师甚至威胁他,他一个招呼就可以让石博士在学术界名声扫地。
他一度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笨,达不到学校的毕业标准。终于有一天,石博士发现自己被导师绑着,不是因为他“创新能力不足”,也不是因为他“深受导师赏识”,而是因为他比其他人更愿意付出一切换那一纸学位证书。
那段时间,石博士感觉自己抑郁了,多次去心理科求诊。但这期间他依旧从导师那儿揽活,并不断被导师羞辱。
在我看来,这叫“习得性无助”。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了一个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还会在电击开始之前就呻吟和颤抖。
本可以逃跑,卻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当石博士和我说了他的遭遇后,本来他以为我会像他其他朋友一样,安慰一下他,然后祝愿他明年导师放他走。我不愿意这样,我让他不要勉强自己继续为导师卖命,也不要隐瞒病情,就整个人垮掉吧!
石博士不解。
我解释道:“如果你以前拼命证明自己优秀,没法让你毕业的话,不妨试试证明自己是个废人!”这叫“反生产行为”,当权力者利用欺负行为作为控制手段,试图混淆利益分配和晋升政策时,“反生产行为”能有效威胁权力者的心理自信。
其实石博士逃跑的大门是开着的,因为他罢工就等于小组罢工了。过了几天,石博士就因为抑郁症住院了,理由是30岁去相亲的时候被人问到存款,结果精神崩溃了,我让他把这个故事戏剧化地讲给了几个八卦人士。
这件事被当成段子传遍了整个学院,学院领导开玩笑似的问他导师“你对学生是不是太严厉了”,一位同情他遭遇的导师甚至愿意把他调到自己的组里。石博士住院期间,导师的很多工作瘫痪了。这时,导师终于知道,自己是留不住这个人了。
第二年,石博士顺利拿到一所211大学的教职。
情绪不成熟的人,在被欺负时大脑中总是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这么对我?”
石博士是可以通过不断抗争摆脱导师,只是他困在了一个认知陷阱,即“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不应该这么对待我!”
实际上,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发出恶意攻击,纯粹是因为自私,甚至不需要理由。
在错误的认知下,人们在恶意面前会顾影自怜,内心不断声讨对方,仿佛对方有可能突然良心发现,从而撤回恶意攻击。这会产生强大的情绪负荷,浪费宝贵的时间,还会让一个人沉浸在痛苦的虚无哲学里,进而享受痛苦。甚至会让一个人把心思都用在“如何讨好伤害者”上,彻底忘记其实有人悄悄爱着他。
有时候,逃跑比留在原地受折磨更需要勇气。羚羊如果能跑得过狮子,就能生存;如果跑得慢,抱怨狮子残暴没有任何作用,只能沦为狮子的口中餐。
……02
欺负人不算一种本事,学会战术性的“被欺负”,绝对是一种天大的本事。
《棋经十三篇》: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善败者不亡,是一个人战术的最高境界。它的意思是,在强大力量前,不要拒绝失败,你学会失败时,不会被打得丢盔弃甲,被人欺负时,不会被打得遍体鳞伤。
诸葛亮为“善败者不亡”增加了新的解释,遇上失败,要抛弃自己的自尊心,利用现有条件反击或者向敌人的敌人求助。他举了楚昭王被吴国打败逃秦借兵的例子。
实际上,把这个战术用到极致的,是诸葛亮一生的敌人——司马懿。司马懿说过:“一心只想着赢的人,就真的能赢到最后吗? 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司马懿知道自己在战术上无法和诸葛亮抗衡,于是他选择消极避战,每次诸葛亮都能在局部地区小胜,但是诸葛亮七次北伐都没有办法赢得主导战局的军事成果,病死在五丈原,蜀国也耗尽国力。
诸葛亮打败曹真后,写信羞辱他,曹真被气死。当诸葛亮因为司马懿避战,派人送去女装羞辱司马懿时,司马懿却淡定地穿上,更在渭水边吟诵起了《出师表》。
这一神补刀反而伤到了诸葛亮,诸葛亮想起自己的雄心壮志,想起刘备的恩情。而这司马懿居然死猪不怕开水烫,硬是躲着不出来,自己根本伤不了他,诸葛亮顿时情绪崩溃。
这就是善败的力量。
……03
教育界有一个难题,即“孩子被欺负时,要不要教他打回去”。打回去吧,会让孩子变得暴力,说不定孩子还会受更多的伤害;去威胁对方吧,有点不那么体面,还会激化矛盾;不打回去吧,孩子内心非常委屈,还显得自己不站在孩子这边,胆小怕事。
我们不妨教育孩子“善败”,即我们有什么样的战术可以避免自己与力量强大的敌人正面对抗,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削弱对方的实力,减少自己的损伤。
心理学家李松蔚讲过他的一个育儿故事。
他不到五岁的女儿被朋友在手上画了涂鸦,起初他教育女儿要学会严厉地对朋友说“不行”。后来他发现严厉拒绝别人是成人的生活逻辑,而小孩子的世界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无序世界。
女儿想出了解决方法,那就是对朋友说:“你画吧,画在我手上洗不掉的,画了以后我们就再也不是朋友了!”
接着,女儿补充了一点,她告诉朋友:“我的家里有能洗掉的水彩笔,我们用那个好不好?”女儿不到五岁就明白了“善败”的道理。面对轻微欺负她的朋友,她打定了“绝交”的主意隔绝伤害,同时又提出了减轻对方伤害的办法“洗得掉的水彩笔”。
别说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也有着太多的无序,你说声“住手”,对方就会罢手的现象不一定有,至于“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这样的话,从来都是句废话。
这个世界上,会伤害你的一般不是文明人,多数是野蛮人。你得学会防,必要的时候还得学会藏,这没有什么可耻的,所谓让对方知道分寸的技巧,不一定管用。保存实力,相机而动,这是弱者战胜强者的不二法门。
比起“如何回怼讨厌的亲戚?”、“如何有修养地表达愤怒?”,也许这样的技巧让大家觉得软弱,让大家觉得不爽。你要知道,如果有人欺负我,我当场愤怒或者使用语言技巧回怼,那说明,这个问题在当时的情景下,我可以利用情绪或者现有条件就可以打败对方。如果我无法打败欺负者,特别是我的核心利益被侵犯时,我选择默不出声,甚至还满脸堆笑,那么这个欺负我的人,一定会在将来付出惨重代价。
我内心已经判定你不会放过我时,愤怒是没用的,愤怒情绪的作用是警告对方要有分寸感。如果对方并不打算收手,那它就是无用情绪,不想用它占据我的大腦。
我的大脑要留下足够的空间,寻找你的弱点,寻找我的盟友。我见到你我就绕道走,不是因为我害怕你,而是因为此时的我,尚不具有力量打击你,我惦记着你,但我不想你惦记着我。
我希望你忘了我,撕咬你的其他敌人,把你的后背露出来。
被欺负不是一件礼物,但韬光养晦后的反击,就是一件大大的礼物。胜败这件事,从来都没有光荣和耻辱,只有夺走与失去。
二战时,最英勇的指挥官在最艰难的任务前,会跟士兵们如此训话:
“这次任务只有两种结果:牺牲或者更多的牺牲!所以你们有三条命令:1.活下去; 2.坚持活下去; 3.活下去、藏起来,然后伺机消灭对方。”
我想,这就是最成熟的人,在面对欺负时,最该有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