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研究

2018-07-05 09:24丁文剑王建新何淑贞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创新创业教育高职

丁文剑 王建新 何淑贞

[摘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复杂开放的系统性教育,涉及多元主体。协同理论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内在契合度,并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照。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自组织演化、正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现状,应依托协同理论,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作。具体而言,需加强宏观引导,建立健全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法规政策体系;注重多方合作,構筑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明晰权责分工,优化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权责配置;开展贯通培养,构建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体系;倡导包容共存,形成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文化。

[关键词]协同理论 高职 创新创业教育 多元协作

[作者简介]丁文剑(1987- ),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王建新(1970- ),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硕士;何淑贞(1978- ),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 义乌 3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高职创业型大学建设探究——基于创业学院视角”(课题编号:Y201738105)、2018年度金华社科联一般课题“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高校创业孵化基地运行机制研究——以金华地区院校为例”(课题编号:YB2018150)和2018年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青岩刘创业实验室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政校企协同视角”(课题编号:C2018005)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3-0064-05

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走进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通过研究分析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总体上具有复杂、开放的基本特征,可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来加以研究,指导教育实践。协同理论作为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德国的系统科学分支,对复杂开放系统的内部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动规律有着深刻精辟的见解,运用该理论来分析研究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不仅能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化对创新创业教育性质、规律的认识,也有助于构建起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提升整体教育成效。

一、协同理论概述

(一)协同理论的提出

协同理论基于协同学,协同学亦称为“协同论”或“协和学”,是关于系统形成、运动、演化基本规律的交叉学科,也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协同”是协同理论中的基本范畴,是指当一个系统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时,假设各子系统相互之间发生了某种协同作用,系统就会呈现出自组织状态,这种自组织状态会让整体系统表现出特定的结构或者功能。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虽然性质截然不同的系统在结构、层次、运动以及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往往都表现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共性规律,并且这些规律能够用数学模型来表达,这为协同理论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基础。

协同理论中,序参量是一个重要概念。在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动态系统中,子系统总是处于自发、独立、无规则的运动状态,同时与其他子系统之间又因为相互关联而发生着共同作用下的协同运动,在这两种运动状态的叠加下,有许多控制参量在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这些控制参量以影响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进行区分,可归为“快变量”和“慢变量”,“慢变量”中的序参量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控制参量。随着控制参量的运动变化,当系统逼近某一临界点时,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就会达到最大化。一旦控制参量达到或超过“阈值”,系统原本的稳定有序的平衡态就会被打破,从而进入一种新的平衡态,此时整个系统出现了新的结构或者功能,表现出新的特征,并重新进入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完成由“旧”到“新”的演化。

(二)协同理论运行的基本原理

1.协同效应。前文已述,在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开放系统中,子系统在内部的序参量影响下,或者在外部能量、物质输入的影响下而发生某种整体效应时,被称为协同效应。不论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不论是宏观系统还是微观系统,只要满足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两个条件,就都存在协同效应。

2.伺服原理。伺服原理即系统中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的规律。伺服原理本质上揭示了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自组织发生过程的基本规律。该原理亦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之中,任何协同作用都是由潜在的几个序参量主导,在系统处于稳定有序的平衡态时,序参量的作用不甚明显,一旦系统逼近临界点,发生剧烈变化时,这些序参量即发挥出决定性作用,最终主导系统的演变方向。伺服原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运动变化过程中各子系统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3.自组织原理。就系统而言,各要素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他组织,一种是自组织。前者是指系统完全由执行外部指令而形成的组织方式,后者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在与外部环境发生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过程中,内部各要素以及各子系统按照某种规则,自发协调作用而形成的有序结构。

二、协同理论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作提供了有效范式

(一)协同理论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契合分析

1.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系统。协同理论的研究重点是复杂开放系统,要应用协同理论,研究对象就必须具备复杂开放系统的基本特征,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恰恰满足复杂开放系统的主要条件。第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可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多个子系统,如以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宏观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系统、以高职为主体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系统、以企业和行业组织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系统、以其他各类机构组成的辅助系统等。其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承担着相应的职责,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同时相互之间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交叉联系,由此构成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系统。第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优化、整合。综上可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具有复杂开放系统的基本特征,应当运用协同理论进行研究及指导。

2.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正处于远离平衡态。对于一个复杂开放系统而言,内部参量的变化,外部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输入,都有可能引起子系统的运动变化,打破系统内部原有的稳定性、平衡性,进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发展演变。当前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正面临国际、国内社会大环境变革加剧、不确定性增加的局面,同时在系统内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外部环境和内部参量的变化效应叠加正在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远离平衡态。具体而言,在外部环境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正在成为各个国家赢得未来科技创新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而广受重视,各国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国内自从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在内部参量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高职教育的面貌,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或主动或被动地更新迭代,高职创业园、孵化器建设以及教学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正在将创新创业教育推向新的阶段。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序参量

在众多的参量中,总是有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参量对整个系统的运动演化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最终在系统运动达到临界值时,决定整个系统的演化方向,这类参量就是序参量。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内部同样具有主导整个教育系统发展方向的序参量,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识别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的序参量,有助于把握住影响整个教育系统演化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意义在于,通过把握序参量,一方面能够把更多教育资源投入到关键性的少数几个领域或者要素之中,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单点突破,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整个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朝着更优的方向演化;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各教育主体分清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子系统、各参量的功能和主次,便于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投入资源,提高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效率。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不论是子系统,如教育管理系统、高职教学系统、社会支持系统、辅助系统等的运动变化,还是内部各要素,如教育师资、创业资金、项目技术、创业平台等的发展变化,都会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子系统和要素的地位及作用不尽相同,序参量也会有所不同。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自组织演化

根据协同理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在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其内部的诸多子系统、要素会基于某种规则自发地进行自我调节,最终形成特定的自组织模式。就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运行的现状来看,一方面,在系统内部,随着国家层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重视,尤其是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的“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的基本原则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得到贯彻,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各子系统呈现出加速建立联动机制、强化协同配合的趋势,这使得整个教育系统的自组织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在系统外部,在国际趋势、社会导向、国家政策、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社会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规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系统外部注入的能量、资源以及信息流快速增加,迫使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进行变革。这样的形势下,第一,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积极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不仅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各方主体的管理者认识到了协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性、紧迫性,各教育主体也开始强化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自组织效应开始显现。第二,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过程中,影响整个系统发展走向的序参量作用此消彼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随着教育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能契合各教育主体和社会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序参量将主导整个教育系统发展演进的方向。

三、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路径设计

(一)加强宏观引导,建立健全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法规政策体系

近年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猛。然而,在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尤其是各子系统的协同配合还有很大不足。例如,各地区尚未建立起组织协调各类教育主体行为的领导机构,导致协同配合工作停留在自发层面,缺乏规范和指导。很多地方虽然初步建立起了政校企行四位一体的高职协同育人机制,但在各教育主体权责划分、利益分配等方面不够合理细致,导致部分教育主体协同积極性不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尚未建立起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法规政策体系。法律规章制度作为一种外部控制参量,不仅规范着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各子系统的运动方式,也引导着各子系统的协同运作。因此,要开展多元协作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把制定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政策法规摆在首位,避免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非良性利益博弈。同时,还要以基本政策法规为基准,不断建立健全地方性配套规章、制度、法规、条例,逐步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注重多方合作,构筑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运行规律,积极与外部要素资源交流合作,打造多方参与、多元协作、运作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第一,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行政机关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的职能,为自身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争取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实践与广大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不断挖掘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借助企业所拥有的技术资源、管理优势、市场经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第三,高职院校要注重与行业组织展开合作。当前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行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作用。实际上,行业组织往往具备很强的资源配置能力,还拥有深度了解行业动态的专业优势,高职院校要懂得通过合作发挥行业组织的优势,借助其中介平台作用开拓外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第四,高职院校要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不同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同,各自的教育优势也不尽相同,这就为院校之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各类高职院校要认识到打造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进行人才交流、经验交流、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共同开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三)明晰权责分工,优化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权责配置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涉及多方主体,还牵涉众多领域和多方资源,要促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各子系统的协同配合,首先要在深入调研分析各子系统功能、优势的基础上,科学界定各子系统的核心要素——教育主体的权责划分。第一,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管理职能,对形成多元协作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进行政策引导,制定本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第二,各教育主体应当在充分沟通、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按照不同教育主体的职能、贡献,科学分解并准确赋予与其地位和作用相匹配的权利、责任、利益,使之具备自我规范的能力和自主决策的空间。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各主体应在遵循权责对等、主体明确、权责规范、监督有效和能力保证等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权责分配制度,保障各主体利益,落实相关责任。权责分工的划分和贯彻同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政校企行共同配合的新格局。

(四)开展贯通培养,构建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体系

教育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亦是如此。当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虽然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更契合學生的自我发展需求,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空白的状态,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不论是从协同育人的角度,还是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的角度来看,都有必要实施贯通培养,打造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体系,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第一,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好奇心重、探索欲望旺盛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基础教育就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通过游戏、课外活动等形式激发少年儿童的创造性。第二,中学阶段,随着身心的成长以及生活经历、文化知识的增加,青少年的主体性逐渐增强,有着较强的自我表达欲望,这一教育阶段应当侧重培养青少年合作性、竞争性等创业品质,并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奋斗拼搏的创业精神。如果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塑造学生内在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又具备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那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倡导包容共存,形成多元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序参量,会对整个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应当引起所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例如前文提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缺失、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整个社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文化建设滞后造成的。因此,各教育主体应当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共同构建起全社会范围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文化。第一,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国家宣传机构应统筹规划,制定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如倡导创新创业实践、树立典型人物、弘扬企业家精神、宣传创新创业先进事迹等,不断激发年轻人的创新创业热情。第二,社会要宣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营造鼓励创业、鼓励致富、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氛围,为年轻人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第三,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摒弃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的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运用启发式、开放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突出日常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构建敢想敢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罗志敏.多元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6(11).

[2]徐玉成.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着力点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16).

[3]任泽中,陈文娟.引入协同创新理念 优化高校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创新创业教育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