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国英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这首《三月三》让我终生难忘,不仅因为其优美的旋律,更因为歌中的“风筝”二字。因为风筝,父母的严厉管教让我一直铭记于心。
1976年春天,我正在上小学二年级。春风乍起,万物复苏,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纷纷放起了风筝。看着大家尽情嬉戏,我心里痒痒极了。回到家,我缠着正在做晚饭的母亲给我做一只风筝。在我的百般撒娇下,母亲笑着答应了:“吃完饭就给你做。”
一顿饭工夫,母亲便把一只五彩大风筝糊好了。然而,一个关键问题难住了我——家里没有拴风筝的线。
我灵光一闪:邻居杜大爷家好像有一团墨绿色尼龙线。于是,我直奔杜大爷家,趁他家人不注意,偷偷将线团揣进裤兜。
回到家,母亲问我线团哪儿来的。我撒谎说,是管班里同学要的。我刚把线团拆开拴在风筝上,杜大爷家的新军哥就进了屋:“婶啊,我家丢了一个线团,刚才只有国英去过,我来问他看没看见。”
“线团到底哪儿来的?”母亲严厉地问我。
见事情败露,我只好承认是偷的。一旁的父亲听到后,赶紧把线团还给新军哥,并一再赔不是,然后蹬上自行车去商店买了一个新线团。
父亲回来后,一脚就把我从屋里踢到了屋外,厉声骂道:“今天偷线团,明天就敢去抢劫!”而母亲则掀开炉盖,把她刚做好的风筝填进了炉膛。瞬间,风筝化为灰烬。
母亲失望地看着我说:“风筝可以给你做,没线咱可以自己买。你今天要记住:做人就跟这风筝一样,要是没绳拴着,早晚得完蛋。”说完,父母拉着我去跟邻居家道歉,并将新买的线团还回去。
从那时起,我牢记父母对我的教育:做人要光明磊落,决不能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无法无天。
15年后,我成了家,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對孩子的教育,我一刻都不敢含糊。虽然我不会像父亲那样采取“棍棒教育”的方式,但对孩子始终严格约束。尤其在去邻居或亲友家做客时,常常嘱咐他“别人家的东西不能动”。当然,每到放风筝的季节,我也会跟他讲起自己儿时的那段羞愧往事。
如今,儿子已上班三年多,做人规规矩矩,在领导和同事眼里,公认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这是父母对我的教诲,如今,也是我对儿子寄予的期望。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区松岭林业局壮志林场环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