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嵩
时下正引领着社会审美潮流的“文艺青年”们,大概不会去主动阅读张平的小说。那些沉重的主题、冰冷的现实、办公桌上摆着党旗和国旗的主人公,以及常常因激情表达的需要而略显直白、不够委婉的呐喊,都不是这群被当代“纯文学”、西方现代小说和网络文学喂养大的年轻读者的“菜”。对此,张平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代表作《抉择》的“代后记”里写道:“如果别人卖的是人参,那我就心甘情愿地卖我的胡萝卜。只要能对我们现实社会的民主、自由,对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对全体人民生活的幸福、提高,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积极有意义的影响,即便是在三年五年十年以后我的作品就没人再读了,那我也一样心甘情愿,心满意足了。一句话,我认了……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张平:《永生永世为老百姓而写作——代后记》,《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张平这个“胡萝卜”的比喻,不由得让人回想起他的乡党、也是他的文学前辈与启蒙者——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山药蛋派”作家们。胡萝卜、山药蛋,都是北方老百姓饭桌上最普通、最接地气的吃食,用它们来概括自己的创作,体现出的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最朴素的美学追求和最具“人民性”的文学理想。
张平身上的“人民性”由来已久:“我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历尽坎坷。所以我更关心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他们关心的问题。我的创作道路应了那句话,物质决定意识,是生活教会我去解读平常人的心和决定自己的好恶取向。”(林红:《关注现实,关注百姓——作家张平访谈录》,《中国文化报》,2000年7月20日)那么,当下的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2018年“两会”期间,“人民网”推出了“两会调查”,试图寻找最受网民关注的“热词”,在多达4212368人次的参与下,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反腐败斗争、社会保障、教育改革、医疗改革、脱贫攻坚。(《人民网2018年两会调查结果出炉》,人民网,2018年2月28日)在长篇新作《重新生活》中,张平不但延续了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贯注于《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等代表作中的“反腐”主题,还放宽关注的视阈,通过高三学生绵绵(武瑞绵)一家在高考前夕的遭遇,将反腐和教育这两大看似毫不相关的热门话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兼及医疗乱象、社会公正与世态炎凉,细致入微地描画出一幅当下中国社会的浮世绘。
“反腐”是张平最得心应手的创作主题,也是时下的创作热点。但由于题材上的种种限制以及对大众阅读口味的迁就,近年来数量众多的“反腐小说”艺术创新不足,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重新生活》则独辟蹊径,并没有设置正面人物獨战群邪这一常见的情节模式,而是从一开始便安排腐败分子、“省里最年轻的市委书记”魏宏刚被宣布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审查,“双规”已成定论。这个小说中最大的反派自始自终都没有真正现身,他的形象就如一幅拼图,是通过亲属、朋友、同事、司机乃至纪委对其出身、仕途、劣迹的回忆、描述和控诉来逐渐完成的。作者几乎将全部笔墨都用来反映魏宏刚坠落政坛一事给家人亲属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借宁校长之口道出了“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不是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做事,那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会伤害到他自己,很可能还会伤害到他的亲人和子女”这一主题。但作者还着重点出了一个全社会已经习焉不察的现象,或曰“思维定式”:魏宏刚、马艾华夫妇对金钱、名誉、权力不知餍足的贪婪索取固然可恶,盗用亲人名义转移不义之财的伎俩也着实可恨,可是作为他们的亲属,是否也要罹受全社会对腐败分子的訾议、愤怒甚至谩骂,承担起原本不应属于自己的心灵枷锁?“从被抓那一刻起,伴随而来的骂名和罪恶,就将成为魏家整个家门永远也抹不掉的奇耻大辱,将会让魏家几代人都翻不过身来”。尽管“株连九族”的时代早已远去,但作为贪污犯的直系亲属,武祥夫妇随时都有可能遭受旁人难以形容的目光的直视,即使是正当合理的诉求也会遭到“你以为你是什么人哪,腐败分子的亲属,你好猖狂”的喝斥。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是,作为贪污犯的外甥女,涉世未深的女高中生绵绵也被逼着深刻反省、揭发检举、同自己的舅舅“划清界限”,还要在所谓的“辞职书”里说明“核心问题”,充当学校撇清与魏宏刚关系的工具。几十年前政治运动的恐怖回音、百余年前封建残余的腐朽气息,在这些跳梁小丑的拙劣演出中呼之欲出。
在《重新生活》中,我们还看到了令人瞠目、极具“创意”的腐败行径。为了能让市委书记替学校办事情、批资金,为了学校一流的教学设施和豪华宽敞的办公楼、教学楼、职工住宅楼,延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可以破格录取分数远远不够的武瑞绵进入重点班,还为她安排学生干部的职务和三好学生的荣誉,只因为她是“市委书记的宝贝外甥女”,招收她入学“就等于拥有了可以轻松对话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本”。而魏宏刚也选中了教育事业作为展示自己“政绩”的突破口,“决不能让一个初中生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的豪言壮语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还亲自操刀炮制《延门教育五年绿色发展心路历程》,争取以此得到教育厅、分管教育的副省长、省长乃至教育部、国务院、党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与垂青,但延门市真实的教育状况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所乡镇中学的教室里居然可以挤进一百多个学生!比起其他领域来,教育与腐败的同流合污尤为令人痛心疾首,因为它关涉到民族、国家的未来;为满足私欲而拿教育、拿学校、拿无辜的学生开刀,定然会遭到千秋万代的唾骂。与此相比,介绍一个学生转学便可拿到两三万块钱回扣的交易,以及武家寨中学里触目皆是的“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的血色标语,几乎只是教育领域里司空见惯、不值一提的乱象而已。
应届考生的身份,以及高考前几个月的重大家庭变故,将武瑞绵和她的父母逼到了张平小说中常见的“极端情境”,一个当下教育制度的悖论也随之被凸显出来:高校年年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年提高,高考的残酷性却不降反升。曾经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争的是大学生的身份,如今已经发展到拼重点大学入学资格的程度。“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过去一百个里面就有三个五个能上重点大学,如今一千个里面能有三个五个进重点就算很不错了。若是全国重点大学,一万个考生里面能有三个五个都绝无可能。”被称为“高考工厂”的六安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以及《重新生活》中的“武家寨中学”等教育怪胎也应运而生。陪读家长可以支撑起一个山区小镇的经济、以复读生为主的学校公然向学生提供安眠药、头发半白的老大妈在寒风中替儿子罚站、学生跳楼自杀学校百般推诿责任……这些天方夜谭般的情节,却在中国的大地上真实地搬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魏宏刚的儿子丁丁被学校开除后在社会上的游荡,甚至险些变成不良地产商的打手和走狗,沦为社会的渣滓。凡此种种,都让人对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忧心忡忡,一种不言自明的危机感贯穿小说的始终。小说的结尾令人涕泪滂沱:因为心理压力过重而长期失眠的武瑞绵,却在模拟考试的考场上昏睡不醒,此前全家人所做出的努力因此化为泡影。女儿这场迟来的酣睡究竟是喜是忧?作者只是安排父亲武祥的挥泪一跪,其中的甘苦与是非,留待读者自己去评判。
比起《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这些动辄五六百页的巨制,《重新生活》十八万字的篇幅显得并不长。但正是在这有限的文字里,容纳进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和发人深省的时代忧思,多条线索齐头并进;大段的内心独白和掷地有声的短句共存,延续着作者独特的语言与叙事风格;尽管没有严峻政治环境里邪正双方的短兵相接,但仍然致力于刻画主人公与社会环境、内心世界的激烈搏斗。最重要的是,作者真正将普通人的命运与时代紧紧结合在一起,贴紧现实、贴紧生活去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记录下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别林斯基曾说过,“我们时代精神是如此:无论怎样蓬勃的创作力,如果把它自己局限于‘小鸟的歌唱,只创造自己的、与当代历史的及思想界的现实毫无共同之处的世界,如果它认为地面上不值得它去施展本领,它的领域是在云端,而人世的痛苦和希望不应该搅扰它的神秘的预见和诗的冥想的话——这样的创作力也只能炫耀一时而已。它无论怎样巨大,由它产生的作品绝不能伸入到生活里,也不可能在现代或后世人的心中引起热烈的激动和共鸣。”由是观之,《重新生活》是一部突破了自我、突破了“反腐小说”创作惯性的作品,也是一部真正体现了“时代精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