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红枫 孙连坤
当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渠道,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科教兴国”政策的良性推进。所以,相应的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及教学科研人员要明确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科学分析这些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无论对国家还是研究生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培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师生缺乏良好沟通,培养质量不高
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但是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却很难同研究生招生的数量相平衡,所以一些高校就出现了研究生导师过少、研究生数量过多这种结构矛盾。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导师从以往的每人带1~2名研究生到现在带4~5名研究生,个别学校或专业甚至存在一名导师带8~10名研究生的情况。身为高校教师,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还要承担一些其他工作,例如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学等,分散了其很多精力,这就造成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少。还有一些高校设计的研究生课程缺乏科学性,大大缩减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所以在短短2~3年的培养中很难取得较高的学术能力。
缺乏良好的软件和硬件条件
所谓的软件、硬件条件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条件:教学条件、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人文环境等。一些高校的经费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很低,教学研究仪器设备台套数量与学生数量比例失当,图书情报数据、文献数据库的更新也都满足不了培养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及学术水平的研究生的需要,硬性实践教学条件和软性资料书籍都需进一步加强。
缺少科学的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越來越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针对这一情况,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做好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树立理智的创业观和就业观。对于自身的高学历,研究生在就业的时候通常都会有很高的心理预期,但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一些岗位不仅待遇低,而且薪资也不高,从而很容易使研究生产生失落感。对于研究生的就业问题,部分高校及导师常常忽视,并且缺少专门的经费支持。专业管理人员短缺,对学生的就业不能加以科学引导。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设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时候要重视其实用性、基础性、宽广性,深度和广度逐级加强。必须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课程设计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具有研讨性质的形式,关注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增强其对知识渴求的兴趣,尤其应关注学生对隐性知识及科研知识的吸收效果。在课程考核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在考试的时候,应科学地选择笔试和其他考核方式。首先,根据研究生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利用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对学生具体掌握知识的水平加以考察,督促学生充分学会相应的专业知识及基础理论;其次,利用实践教学、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自行查阅各类文献和资料,锻炼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提升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及道德水准
要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准。研究生导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必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具备较高的人品。提升研究生师资队伍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选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及良好道德的教师。在选择研究生导师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按需设岗、坚持原则”的理念,选择那些能够严于律己、德才兼备的教师;第二,对于那些新进的研究生导师必须进行相应的培训。对导师的具体要求及责任加以明确,通过定期的工作研讨和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提升其自身的道德情操;第三,通过导师负责团队培养的模式,提高师生沟通质量。通过导师负责制对研究生的指导小组结构加以优化,强化导师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从而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积极提升研究生的专业通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针对研究生的专业通用能力而言,学校应根据各院系及专业特点实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导及培养,按照该专业工作岗位的通用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加大软件及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方便学生就业前的实习和实践训练,开展更加贴近实际岗位需求的能力训练。
结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走上各个不同的岗位,为我国社会的物质及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虽然在当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但只要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