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羽 李霞 张焱
休闲教育目前并不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教育理论研究上,参与学者较少,相关文献不多。学校教育中更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提及休闲教育几乎无人知晓,哪怕是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也对此一无所知,更遑论一般教师。相应的,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休闲生活鲜有重视,休闲对于小学生自主成长、人格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等应有的教育价值也就无从实现。其实,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曾对休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过深刻全面的论述。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境界的“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
休闲对儿童所具有的教育意义与价值早在古代已经受到关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为了休闲而进行的教育才是崇高的、真正的教育。”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如“六经”(诗、书、礼、易、乐)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极具休闲教育意味。休闲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休闲理论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学者开始关注休闲教育,只是影响不大,知者寥寥。
其实,休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各种补习培训机构风起云涌、学生课余补习成风、学生不堪其累、家庭不堪其重的当下,提及休闲教育确有必要。
我们从调查城市小学生的休闲时间及休闲行为的状况入手来了解城市小学生的休闲生活,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于休闲的定义有很多,我们认为,休闲就是在自由时间内受内心快乐需求的驱动去从事某种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得到快乐心理体验的一种状态或在获得快乐中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休闲就是人生命的一种形式、一种生活方式,其本质就是追求快乐,所有的休闲活动都是为了得到快乐,都是以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
休闲时间和休闲行为是休闲生活两个重要维度。休闲时间是指用来休闲的时间,即自由时间、闲暇。自由时间是休闲的先决条件,没有闲暇或自由时间,休闲就无从谈起。小学生的休闲时间,即小学生的闲暇是指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本研究所指的城市小学生休闲时间不包括在校时间。
休闲行为指的是小学生在休闲时间里自主选择的行为。休闲必须是个人能够自主选择参加某种活动,没有主体的自主选择就不可能产生休闲。小学生自主选择的休闲活动常有以下几种:家庭内休闲。包括阅读、看电视、玩游戏、自己或与同伴玩玩具等;家庭外休闲。包括看电影、上饭馆、室外游戏、运动(参与或观看比赛)等。
我们调查对象为河南省J市2所小学,一所为市直小学,另一所为区属小学,调查涵盖所有年级。这2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处于全市中上游,生源既有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也有进城务工子女,样本具有多样性。运用问卷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共收到提交的有效问卷1460份。
城市小学生休闲时间及休闲行为存在的问题
城市小学生休闲时间不足
表1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日(即需要去上学的日子,一般指周一至周五)拥有半小时休闲时间的学生比例为27.04%,拥有1~2小时的学生占32.92%,拥有2~3小时的学生比例为20.12%。
经过“问卷星”交叉分析显示,拥有休闲时间的长短和年级关联度高。年级越低,拥有的休闲时间越多;随着年级升高,城市小学生的休闲时间在逐渐减少。一二年级拥有的休闲时间要比其他年级要高,每天拥有2小时及3小时以上的学生分别达到40.04%、33.45%,明显高于其他年级,随着年级升高,呈递减趋势,到六年级降至26.37%。
城市小学生的休闲时间拥有量与其性别、父母的最高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相关度不大。
这说明,除了城市小学生在校时间的硬性约束,加上学生上学放学的走路、吃饭、写作业、睡觉等必要时间外,作业量、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决定城市小学生休闲时间拥有量的主要因素,年级高低导致城市小学生休闲时间拥有量的变化,这也是由于学业压力所导致的。
城市小学生节假日的休闲时间显著增加,拥有3小时以上的学生占36.58%,拥有2小时以上的学生达到57.06%。但不容忽视的是,拥有2小时以下的学生仍有42.39%,在假期里,每天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学生仍有5.46%。
城市小学生被动性休闲较多,休闲技能缺乏
被动性休闲,指受条件的限制,只能无可奈何地进行某种休闲行为(如没有合适的地方去,只能在家待着)。
调查表明,城市小学生的被动性休闲行为较多。在学习日,休闲时间有限,再加上休闲场地及休闲设施的限制,家长出于安全考虑,学生能够选择的休闲活动多局限于室内,如读课外书、看电视、玩游戏、上文化补习班或特长班,多属被动性休闲。即使在节假日,室内活动也远大于室外活动的选择比例。
城市小学生的休闲技能普遍欠缺。城市小学生的休闲多是本能选择,需要一定休闲技能的休闲活动选择比例明显低于“找朋友玩”“看电视”等活动。如在学习日“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为36.71%,到节假日,休閑时间大幅度增加,但选择此项活动的学生只增加了4%(40.55%)。
城市小学生的消极休闲动机不容忽视
休闲学学者郭鲁芳根据纳什的休闲层次理论,将休闲动机分为两大类:积极的休闲动机和消极的休闲动机。积极的休闲动机包括:自我实现和挑战。如挑战极限、提高威望、满足好奇心等;发展个人兴趣。如增长个人见识、体验自然、人际关系、欣赏美景、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等;放松。如摆脱与放松、远离日常生活、恢复体力、缓解生活的压力等。消极的休闲动机包括:消磨时间,如一事不做等;放纵。如纵欲、自我沉溺等;失控,如犯罪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小学生的休闲动机大多是健康的、合理的,选择休闲活动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愉悦身心”“结交朋友”“学习提高”这三项。但不能忽视的是,选择“消磨时间”及“其他”这两项的共占31.23%。消极的休闲动机占比达到三分之一,不容忽视。
城市小学生的休闲教育亟待推进
据调查显示,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的休闲活动都很重视并能够予以指导。但在访谈中发现,小学生把家长、教师在其外出活动、游玩时的相关交代、叮嘱都理解为休闲指导。不仅是小学生不理解休闲及休闲教育,而且在和教师、家长的访谈中,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休闲教育,也难怪孩子们不理解,这恰恰说明了休闲教育在学校教育实践和家庭教育实践中的缺席。有86.51%高比例的学生希望教师、家长能对自己的休闲活动进行指导,这反映了实施休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 “闲” 对于儿童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就有重“忙”恶“闲”的传统思想观念。 “忙”是勤劳的象征,是被宣扬和歌颂的美德;“闲”象征着无所事事、懒惰懈怠。这让教师和家长往往自己遵循着“苦干”信条,对小学生也要求他们以“苦学”为准则,这是孩子们不得“闲”的一个主要原因。
“闲”意味着自由、独立、自主。科学、健康、合理地打发自己“闲”的时光,对小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休闲是完全自主支配的状态,中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休闲的自主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和特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从事许多上学时不能从事的有益的实践活动,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使个性、知识、人格、情操、体质诸多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与学校生活中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很多教育家都意识到“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消化学问,并且学一些他们自己渴望学习的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都证实了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游戏显然是儿童自由的表达,并占据了拥有自由的儿童的大量生活。”所以,有学者把休闲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概括为:休闲是发展小学生个性特长的“加油站”,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润滑剂”,是提高小学生交际能力的“交易所”。
大多成人没有意识到,“闲”其实是儿童一项重要的权利。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中第7条规定:“儿童应有充分的游憩机会,并配合教育目的施教,社会及公立机构尤应为儿童的游憩权利而努力。”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明确规定:“儿童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和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权利。”
给予孩子更多、更充足的休闲时间:让孩子能够“闲”下来
拥有休闲时间是能够休闲的前提,影响城市小学生休闲时间的主要变量是写作业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显然,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更多、更充足的休闲时间,最应该做的就是减轻课业负担。让城市小学生放学以后写作业的时间少一些,孩子们的休闲时间就会多一些,而减轻课业负担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和教师。
学校要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为指导,细化学校的发展目标,形成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改变以课业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进而推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管理方式,真正实现学生“减负”目标。
教师要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减少学生放学后作业量的关键因素。大量的家庭作业其实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靠学生做课外练习来弥补课堂教学效果的不足。有很多的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证明,只要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就完全可以在学校完成学业任务,少布置甚至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如: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当代教育名家、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的马芯兰校长就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高效轻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存在的、可行的。
家长也要转变教养方式,科学、合理地管控孩子,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时间,让孩子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
开展休闲教育:让孩子学会休闲
拥有了休闲时间,孩子就会休闲了?显然不是,这需要进行休闲教育。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开展休闲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的休闲教育关乎一个人正确的休闲观和有效的休闲能力的培养,它支配着成年后消遣方式的选择,影响到人们一生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由三个方面组成: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其中,自主发展就是休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可以看出,休闲教育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推进休闲教育,必须要明确目标、任务及课程形式。
第一,城市小学生休闲教育的目标:让小学生学会正确、合理、健康地休闲。有学者根据休闲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将休闲活动划分为“雅闲”“俗闲”“恶闲”三类。“雅闲”是指文化精神层面的休闲生活方式,是一种高雅、有品位的休闲;“俗闲”指一种大众化的休闲生活方式,能满足大众休闲心理的需要,是社会的主流休闲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娱乐性和闲适性;“恶闲”是指对社会、自然和自己产生不和谐的休闲生活方式,是一种不健康、不文明和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是反道德、反文明、反科学的,具有破坏性和自毁性等特点。所以,具体来讲,休闲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小学生戒除“恶闲”,能够“俗闲”,学会“雅闲”。
第二,城市小学生休闲教育的内容:形成正确健康的休闲价值观,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休闲时间,学会基本的休闲技能。
第三,以渗透式组织模式进行学校休闲教育。学校的休闲教育一般有两种课程教学模式:一是渗透式组织模式,即将适当的休闲教育内容(包括态度、技能)渗透到各门学科中,通过各学科的课程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休闲教育的目的與目标;二是独立式组织模式,即把休闲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设。
独立式组织模式对一般学校来讲实施难度较大,渗透式组织模式对各学校来讲更具有操作性。各学科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着眼于学生对休闲生活的真实需求,深入挖掘本学科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休闲教育因素,进行渗透式组织模式的休闲教育,这也必将使学科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