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梁军
本文将结合笔者实践教学经验,首先分析数学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将哲学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探究中的必要性与方法,随后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探究中应用哲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数学主要是对世界中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等特征。哲学则是总结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规律,其具有思辨性、逻辑性以及抽象性等特征。在古代,哲学和数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是哲学的数量体现以及现实表现。在数学中含有诸多哲学常识,而该类哲学名词会通过数学实例而变得具体化。
将哲学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探究中的必要性与方法
在新课改发展背景下,其提出了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知识与技能的三维教学目标,前两者要求新课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思想认识以及学习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不但要满足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还要将哲学与数学这两个长达两千多年相互影响的学科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哲学思想启蒙。
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渗透发展变化的观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部分数与数的运算意义是根据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编排的,而这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如数字“1”,在进行数字认知阶段,其代表排列的顺序为“第一”,或物体个数“一个”,此后,在一个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其表示“10、100、1000”等,学习到小数与分数后,其可代表“一个整体”。
第二,渗透相互联系的观点。在小学数学知识中,其概念、法则、公式以及几何图形间均存在一定联系,但是其表现方式会存在一些差别。例如,平行线与垂线、积与因数、倍数与因数等概念是互相制约的关系,而一位数与两位数和多位数进行乘除的计算方法、应用题中未知与已知数量、计算平面形体面积公式等均存在互相依賴的关系。
第三,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少规律与概念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在编排该类内容过程中,部分在让学生对图画、实物进行观察时引入;部分在具体事例上引入;部分在实际计算或操作中引入。所以,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应当要坚持理论联系时间原则,让学生能够基于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抽象的概念、公式以及定律进行理解与掌握,并让其清楚认识到实践第一的观念。
第四,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因为在小学数学中,其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式都有着内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乘法和相应除法、除法与减法笔算与验算方法、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能够正确掌握集中编排教材的意图,采取统一的观点与方法来对教材进行分析与处理,使学生在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逐渐地接受对立关系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互相统一的思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探究中应用哲学
由理论联系实际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理论知识,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增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来解决生活问题的具体案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李老师看中了一双鞋子与一件衣服,如若想要将这两样东西都买下,那么李老师应当要带多少钱才够呢?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都充满了兴趣,不少学生将300元估算为250元,将50元估算为100元,从而得到结论应当要带350元。此时部分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这样估算钱会不够付的。此时其他学生也纷纷踊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实践教学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部分结论来源,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对立与统一的矛盾关系来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进行数学知识传授以及数学能力培养这一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中,矛盾主要在于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做到因材施教,并结合实际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讨论式、启发提问式等方法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还可以适时提出具有诱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与探索。在对习题进行解答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进行一题多解。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但可以有效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还有助于提高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善于捕捉数学文本中的哲学因素
教师运用哲学思维来思考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其中含有诸多“哲学”,如结构性素材、本质性素材、本源性素材以及发展性素材等都是可以萌发小学生哲思的数学素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捕捉数学文本中的哲学因素。第一,教师应当追本溯源,发掘“本源性素材”。哲学注重追本溯源,数学教学亦是如此。例如,“加减乘除”符号来源、“时间尺的诞生”“24时计时法”等。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相关知识的来源与流向,让其能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第二, 叩问本质,透析“本质性素材”。在哲学思维中有一个较为经典的思维就是“叩问本质”,而这正是小学数学教学应有的意义。例如,在对“旋转与平移”进行讲解时,要把握其“角度、距离以及方向”;在对“用字母表示数”时,需让小学生们认识到“字母不仅能够表示确定、已知的数,而且还能表示不确定、未知的数”。第三,承前启后,注重“发展性素材”。在哲学中,辩证思维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数学知识亦是如此。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概念都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进行编排的,其意义不断发展与扩充。所以教师在面对“发展性素材”时,要能做到承前启后,保持教学连续性。第四,掌握关联,洞悉“结构性素材”。在关系哲学中,知识并非是散点形态,而是将其镶嵌于关系当中。通常来说数学教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解“知识点”,二是掌握知识结构。其中知识结构包括内隐结构与外显结构,内隐结构包括计算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体积等,外显结构包括计算梯形、三角形、正方形面积以及公因数、公倍数、通分、约分等。其中对内隐结构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知识的结构点、联结点以及生长点进行有效掌握;在对外显结构进行教学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结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时,因为小学生会不断加深对知识的思考,所以教师应合理应用哲学思想来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在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