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希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文化传播系 山西 太原 0300031)
首先在传媒行业发展当中,目前中国的各级媒体都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媒体的融合性需求越来越迫切,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媒介的融合带来的是媒体内部资源的整合,小众化与窄众化传播是现在及未来的媒体行业发展趋势。由此,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已开始向社会信息服务这一复合功能转变,新闻媒体单位也在强调社会公共性之外愈发强调其经济效益与商业变现能力。鉴于行业产生的此种情况,对新闻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基础上,愈发倾向于对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整体行业的变化中,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扎实的人文功底与基础传播理论功底,更需要掌握现代传播技能,在融合时代背景下打造自身的融合性,集采编制作传播于一身的复合人才才是现代新闻传播行业需要的目标对象。
其次,在整个新闻传播行业当中,新闻专业毕业学生可以选择的就业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媒体行业,一方面可以选择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进行就业,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环境下,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以独立运营自媒体号作为职业起点,择机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各种新诞生的或者跨行业的职业都可以作为选择目标,比如在拉勾网当中搜索“传播”,可供选择的职位分别有媒体传播、品牌传播、活动策划、传播经理、游戏市场策划、运营助理、文案、媒体与传播研究员。可从事的工作内容包含用户运营、产品运营、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内容编辑、市场顾问、媒介经理、品牌公关等,更高层级可涉及到产品经理层面。这些职位或工作内容都包含着整个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新闻传播学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根据市场职业工作内容的需求出发构建学生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无疑会起到引领作用。
再次,截至2017年6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新闻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共计256名学生中,就读研究生学生共计40人,在报社广播电台文化公司等相关媒体单位就业或实习人数为59人,其余157人则选择了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就业,充分说明在独立本科院校中,去企事业单位工作是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的选择,其中还有部分在该类单位中从事宣传类工作,与本专业衔接紧密。所以在独立院校当中开设新闻传播专业,除了新闻基础课程的设置,其他课程的设置应该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就业市场的发展变迁,在教学活动中穿插对当前行业与可选择职业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侧重。其次,要依据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本专业学生做出评估,据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不单单将就业方向指向媒体类单位,而应该拓展思路,以为更多行业提供新闻传播人才作为专业设计的目的。
如今的新闻传播专业可以运用的领域范围呈现多元趋势,媒体招聘倾向于跨专业跨学科毕业生,企事业单位在单位宣传组织的构建中,也需要储备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新闻传播学科的实用性已不仅限于传统媒体当中,所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也不应该局限于向省市各级传统媒体输送作为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市场多元化的前提下,各类企事业单位在快速转型中都表现出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比如,单位文化的建设输出以及内宣外宣的布局;单位网站报纸杂志的开办;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企事业单位也纷纷建立起自身的微博账号或者微信公众平台,用来宣传自己或者搭建与受众之间的桥梁,比如山西省的大型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资源类企业等,例如某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的宣传工作除了将总公司的宣传在分公司落地,负责企业内部的新闻稿件、公众号的运营、企业文化的打造之外,还包含承担着对外的产品宣传、公益活动对接与品牌扩散等宣发类工作,碰到与行业有关的新闻事件,也要及时出稿做关联以达到扩散自己的企业品牌,例如在八月八号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山西分公司负责宣传的员工在八月九日一早就及时转发了集团统发稿与连夜制作的各种应对方案,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宣传部门的快速反应对企业的内部文化与外部品牌形象都有所增效,山西分公司负责宣传的员工即是具有传播学学科背景,在对企业各项宣传工作当中体现出了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学人的专业素养。
同样,在各类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如医疗、市政机关、文博物馆等,在传播型社会中,除了专业工作之外还需要做好的便是与社会的沟通、与受众的沟通,以做好公共事业服务,医疗与市政工作因普通民众对该类工作内容的生疏极易导致在沟通中产生误会与矛盾,这就需要宣传普及该类工种的工作内容,而文博物馆是文化事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重任,但常常因为研究内容曲高和寡而无人问津,这就需要具有媒介素养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去具体实施相关的宣传工作,接洽好专业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比如山西博物馆、大同博物馆等都开设了公众号与受众进行沟通互动,其背后的运营与维护都需要新闻传播相关专业毕业生去推进;传统的第三产业,比如餐饮行业、购物商场等;小型新型的双创型企业,比如基于各类服务的工作室都需要进行宣传与自我品牌构建,比如在课题研究时曾对太原市内三个主要商业综合体的询问,北美新天地、百盛与茂业天地公众号皆为自我运营,在招聘时相关人员时会选择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如图1所示)。专注于影视行业的博纳影业集团在太原开设的博纳国际影城太原店也是以自主运营公众号为主,基于职业市场中这一现状,在招聘时提出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新要求为既要立足于传播的同时又要精于对市场环境的了解。还能够在国务院创业创新政策指引下,完善健全我省在传播内容市场的空白点与职业的创新点。
图1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与第一和第二批次的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教学中除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之外,也注重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一般传统高校以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为人才目标,高职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独立学院则介于二者之间,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同时也要具有人才市场意识,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要避免“同质化”的人才培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所以,基于上述多重媒介体系格局下,尤其是非媒体类单位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中,独立学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不应该只聚焦于传统媒体,要扩大专业培养格局,把市场新需求做为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本部分根据各类市场就业环境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对独立学院新闻专业培养出的新闻传播人才进行职业定位,结合市场缺口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与教学特点,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新闻专业为基础,搭建经济市场管理类课程,形成多媒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调查,山西省内第一第二批次共24所高校,其中设置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为9所,另外山西师范大学设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新闻通识课程,运城学院设置播音与主持专业,开设新闻通识课程。在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校中,该专业培养目标多围绕培养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实务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思维方法、厚实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新闻传播技能的人才,以山西省大同大学为例,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与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选修教育、实践课这四部分。其中通识类课程中主要有思政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心理与安全类;学科与专业基础教育主要围绕新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类课程共6个模块,分别为基本素养模块、采写业务模块、广播电视模块、播音主持模块、新媒体实践模块、高级文秘模块;实践课为军训与公益活动。从课程体系上看,课程边界较为明显,新闻传播人才现在越来越体现全能型与跨专业发展,这种边界的设置让学生在能力培养上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课程内容上看,都是传统的新闻学理论性课程,就专业而专业的培养,就业指向依然是面对各种传媒类单位,缺少特色课程支撑。行业需要的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培养不出来,而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不适应行业的新的需求,导致就业与教育出现了矛盾。那么在相对灵活的独立高校,应该打开这种课程边界设计,以扩大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视野。高职类院校课程设计更偏向于技术实践类。在山西省八所独立高校当中,设置有新闻传播专业的只有两所,相对于一二类本科高校培养的传统型新闻传播人才间的竞争与高职类院校纯技术性人才之间的竞争,独立院校应该重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打破课程疆界,依托学校的其他专业优势与社会资源,使学生获得跨学科专业性知识,从而提高就业岗位竞争能力,拓展就业方向。比如在财经类学校开设新闻传播专业中,虽然已有山西财经大学在做这方面的人才布局,但是在课程设计中还是围绕传统新闻专业的理论性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关于财经新闻方面的内容,与媒介企业管理方面的内容(如图2所示)。但是关于新闻传播内容的对非媒体单位的补充类课程短缺,关于市场化运用的课程较少,实践类课程较为稀缺。那么作为独立高校的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新闻专业即可依托该学院的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背景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交叉与融合,从而丰富新闻学专业的应用外延,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面向广大企事业单位,中小型公司。在新闻基础的采写编播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掌握社会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在培养中体现出自己的差异化办学特点。
图2
在互联网+时代,传播与数据会贯穿整个新闻传播行业当中,根据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现有招生偏文科的情况下,开展数据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相对较难,那么根据学院本身的办学特色,在专业化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学院特色专业的优势,开办与企事业单位相接轨的相关选修课程,在多专业背景下展开理论与实践教学,打造自己的差异化教学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形成独立学院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1]李娟.专业课程改革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理念与路径——以新闻实务类课程为例.新闻世界,2014,08:324-325.
[2]褚廷有.创新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43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