堑壕里的味道

2018-07-04 07:35邹涛周辉
轻兵器 2018年6期
关键词:口粮替代品

邹涛 周辉

相比于一战时的英军、法军而言,美军口粮简直可以用“铺张浪费”来形容,让英军与法军满脸的羡慕嫉恨。美军口粮奢侈到何种程度呢?本文将分上、中、下3篇来为您“解馋”——

西线僵局

1917年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两年多,对于交战的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来说,刚刚过去的1916年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在这一年里都竭尽全力企图掌握西线战场上的主动权,然而谁也无法得到战争女神的眷顾,无论是德军发起的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在巴黎东部门户凡尔登进行的战斗,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编者注),还是英法联军展开的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与德国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进行的战斗,双方伤亡共130万人。该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编者注)均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争似乎难以在短期内结束,而双方却已经力不从心,同盟国面临的局面尤其糟糕:德军在战争中失血过多精疲力竭,官兵士气低落,奥匈帝国作为德国人最重要的盟友也已经濒临崩溃,至于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这两个盟国的状况更是不堪一击。

戰争的天平虽然整体上已经开始向协约国倾斜,然而同样在苦苦支撑的协约国形势也不容乐观。德国在1917年2月1日起恢复了无限制潜艇战,这对于主要依赖海外物资和粮食维持国内经济的英国更是雪上加霜;而法国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血战之后损失惨重,更加凸显出法国多年以来低生育率造成的人口资源短板,军队与社会的厌战情绪在不断弥漫。要打破欧洲战场上的僵局需要一个重量级的砝码,于是人们热切的眼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参战

1917年2月底,德国阴谋与墨西哥组建反美联盟的齐默尔曼电报(德意志帝国外相阿图尔·齐默尔曼于1917年1月16日向德国驻墨西哥大使海因里希·冯·埃卡特发出的加密电报——编者注)被公之于众,这封引发全美反德浪潮的电报成为促使美国参战的绝佳导火索,一直保持“中立”地位左右逢源的美国终于在4月6日对德国宣战。协约国军事集团自然是欢欣鼓舞,要知道美国当时已经拥有超过1亿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超越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这样的国家一旦参战无疑就预示着战争的最终结果。

然而美国参战的好消息还没维持多久,英法联军在西线就遭到了重大挫折。在美国参众两院刚刚通过对德宣战的议案几天以后,急于求成的法国人就在西线策动了尼维尔攻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法军于1917年4月中旬至5月初在西线对德军发动的攻势行动,法军认为这次的攻击将在48小时内结束战斗,伤亡人数也应会在1万人左右,但最终这两项估计都是错误的——编者注)。早有准备的德军已经严阵以待,英法联军的进攻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中进展缓慢,付出了近35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原本就已经在法国军队中弥漫已久的厌战情绪终于点燃,超过半数的法军出现了兵变,西线战场上的压力几乎全部落在英国远征军的头上。法军总参谋部低声下气地恳求美国立刻出兵,哪怕是先派一个师来稳定人心也行,法国约瑟夫·霞飞元帅也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动身前往美国四处活动,促请美国政府紧急派兵支援。

然而美国雄厚的战争潜力释放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由于美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大西洋作为天然屏障,远离纷争不断的欧洲大陆,加上周边的近邻也实力不济,缺乏像样的陆上威胁,因此美国陆军的规模一直不大。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国政府已意识到日后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但是在长期以来奉行的中立政策和国内反战情绪的影响下,陆军的发展还是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直到1917年4月,美国陆军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只有13万正规军,相对于陆军规模动辄数百万的老牌欧洲列强实在是少得可怜。西线战场上的形势不容乐观,美国人想要慢条斯理地征召部队完成培训是不可能了,叫苦连天的法国人也实在是等不起,于是美国陆军部临时从墨西哥边境召回来4个步兵团,凑成美国远征军第一师匆匆忙忙就运到了法国。

临时拼凑起来的这个师有三分之二都是毫无经验的新兵,对于欧洲战场疯狂的堑壕战毫无经验,能够担负起指挥责任的合格军官数量不足,并且严重缺乏适应欧洲战场环境的武器装备,甚至连他们的服装看起来也有些不合时宜。因为美国大兵们的脑袋上还顶着富有浓郁美国西部风格的宽边帽,好客的巴黎人民热烈欢迎这些“戴着牛仔帽的年轻人”,对远道而来的美国远征军寄予厚望。而英法联军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们可不那么乐观,他们的确有资格鄙视一下这些略显稚嫩的“面团小子”(Doughboy,从19世纪中期就成为美国人对于步兵的一种戏谑称呼,一战又使这个词儿更广为人知)。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新人什么都缺,缺乏装备,缺乏训练,除了步枪勉强够用,机枪和火炮基本上要靠法国人来供应,来到法国之后不仅无法直接投入战斗,还需要从头开始进行相应的基本操练。仓促上阵的美国人在老牌的欧洲列强眼里的确显得有点儿手忙脚乱,质疑美国远征军战斗力的传言不绝于耳,担任美国远征军总司令的约翰·约瑟夫·潘兴将军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注重饮食的传统

尽管初来乍到的美国远征军有许许多多的缺点可以让久经战火考验的欧洲同行指指点点,然而这些战斗技能有待提高的“面团小子”有一样东西却能让见惯了大场面的欧洲同行们觉得自愧不如,那就是他们品种多样、数量充足的口粮。美国远征军在军需给养方面铺张浪费的做派太过张扬,日子过得颇有些紧巴的英法联军看在眼里,当然少不了满脸的羡慕嫉妒恨。

其实美国陆军重视口粮配给的传统也是有自己的苦衷。自1775年建军开始,大陆军就借鉴英国军队制订了自己的口粮标准。不过在独立战争(1775~1785年)期间,羽翼未丰的大陆军还是因为粮饷不继经常面临饥寒交迫的处境。1777年的隆冬时节,驻扎在福吉谷(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切斯特郡菲尼克斯维尔东南7km处。1777年冬,费城陷落,华盛顿率领败兵残将在这里修整,冻死、开小差的士兵不计其数,是整个独立战争中最艰难的时光——编者注)的大陆军缺乏粮饷的情况尤为严重,华盛顿总司令手下的大头兵们缺衣少食,整团哗变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工农业发达的北美13州发生这种事情简直是不可想象。也许是因为福吉谷苦难的历程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所以后来历届美国政府在保障军队的吃喝方面一向是竭尽所能——为国奉献的大头兵们被弄得没吃没喝,哗变、逃亡都成了家常便饭,这实在是太有失一个国家的体面了,任何有点儿责任心的政府都不会允许这种人间惨剧再度上演。

注重士兵们的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汲取以往慘痛的历史教训,美国民众多年以来已经习惯于享受富足安逸的生活才是更重要的原因。由于北美洲地广人稀,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极为旺盛,即便是经过长达数百年的移民大量涌入,美国的劳动力价格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再加上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这片移民们眼中的“上帝应许之地”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开发之后,日常生活尤其是饮食方面的富足程度早就把老欧洲甩在了后面。普通的美国民众根本不愁吃喝,每天餐桌上都是有酒有肉,甚至连种植园里的奴隶都有足够的玉米饼、腌鳕鱼和成猪肉填饱肚子。在这么一个社会稳定、只要肯卖把子力气就有吃有喝的国家,招募一支军队仅仅依靠荣誉和爱国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士兵们的武器装备可以不必像连年征战的欧洲那样讲究,但是吃喝这种最基本的需求万万不能敷衍了事,餐桌上如果落差太大的话根本就招不来人扛枪卖命,毕竟西部大片的土地和工作机会对于人们有着更大的诱惑力。其实早在1818年,当时的美国陆军部长约翰·卡尔霍恩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忍受困苦的能力方面,我们远不及大多数民族。同样条件下一个鞑靼人能过得很安逸,一个美国人可能会饿死。”总之,长期安逸享受惯了的美国人已经完全适应不了忍饥挨饿的生活。

随着美国国内工农业生产的不断蓬勃发展,民众的饮食水平以及军队的口粮供应标准自然也水涨船高。到了南北战争时期(1861~1865年),美国军队的口粮标准就已经高得令人瞠目结舌了,比当时世界上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军队供应标准还多出五分之一,几乎是法国军队的两倍,是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的两倍还多!联邦军队的给养局局长约瑟夫·潘尼尔·泰勒上校在1861年甚至得意洋洋地向陆军部长西蒙·卡梅伦夸口说,历史上还从没有一支军队吃得像这样好过。局长大人说这些话当然非常有底气——美国北部的大湖平原地区土地广袤肥沃,降水均匀,单是这片有着“小麦王国”美誉的地方就能够让整个美国吃喝不愁。表面上看来,南北战争是工业化的北方击败了奴隶制的南方,实际上兴旺发达的农牧业才是北方发展工业化乃至打赢战争的坚实基础,北方的小麦打倒南方的棉花就是对这场战争最简单的概括。

奢侈的口粮标准

美国人被卷入欧洲战场时距离南北战争结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不过南方叛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战败投降时屈辱的一幕始终会被人铭记——已经断粮的失败者被迫向胜利者乞求口粮的情景已经被写入历史,美国陆军当然不会忘记以往的经验教训。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闹出的“臭牛肉”事件(当时军队口粮中大量罐装肉制品都是变质食品,造成了数千美国士兵生病,成百人死亡——编者注)也让大家对于口粮问题更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英法联军在战场上失血越多,对于美国的期望就越大。美国人也确实不负众望,动员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时,美国陆军现役兵力已经将近370万人,其中有大约200万美国远征军在欧洲战场上效力。

战争时期当然不能亏待了为国流血流汗的军人,1917年和1918年这两年,美国军队的餐桌非常丰盛。每个军人每年平均要吃掉大约750kg的食品,基本上相当于体重的10倍。如果不考虑食品运输成本和加工处理费用的话,每人每年的食品供应费用超过165美元。尽管美国进入战时状态以后各行各业的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然而美国为了急速膨胀的军队还是毫不吝啬地大把花钱,为了让士兵们吃饱喝足,每天的花费都要超过2500000美元。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美国每年收获的各种谷物中玉米、燕麦、大麦、黑麦等饲料作物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小麦的年产量主要用于满足本国的消费需求,真正能用来出口的数量并不多。为了能省下更多的的小麦来支援欧洲的盟友,美国食品管理局要求人们在制作面包的时候用玉米粉、黑麦面粉或者其他谷物面粉来代替20%的小麦面粉。美国军队也响应号召,战争期间节约了至少88905600kg面粉。不过在法国前线制作面包的时候倒是很难参照食品管理局的要求,毕竟在前线开设面包房本来就要克服许多困难,再为了勤俭节约的缘故刻意增加一些面粉替代品的种类纯属给面包师添乱,军需部门更不乐意自找麻烦。每位士兵一年平均下来需要186kg面粉,通常是以面包的形式发放给大家,基本上每天都能吃到0.45kg面包。按照军队里的口粮供应标准,平均每个士兵每年要消耗掉207kg牛肉,每年还有25kg豆类、12kg李子干、12kg咖啡、33kg糖、5.2kg炼乳、1.6kg醋、6.1kg盐。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用符合标准的其他食品来代替其中的某些种类。

为了能让远征军的士兵们按照标准吃好喝好,军需部门的确费了一番周折。按照当月实际上派往欧洲的远征军人数,每个月要向海外运送可供3个月消耗的粮食储备,这被称为初始供应,除此之外,每个月还根据上个月实际消耗的粮食数量自动供应一次。这样基本上能够保证海外的部队始终都有90天左右的食品储备。军需部门先行采购规定的各种食物,然后再供应给各个连队。一位富有经验的专业军士来完成剩下的工作,专门的给养军士必须每天检查自己的库存,根据库存情况列出第二天需要的食品清单,及时上交给营地里负责给养供应的军官,接下来就可以等着野战厨房大显身手了。所有这一切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口粮配给标准来展开的。

按照美国陆军的定义,口粮就是用以保障一个人每日生存的定量配额。当时的美国陆军根据军队承担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有6种口粮之分,分别是驻防口粮(garrison ration)、行军口粮(travel ration)、储备口粮(reserveration)、野战口粮(field ration)、菲律宾口粮(Pilipino ration)和应急口粮(emergency ration)。

其中,驻防口粮是为那些有稳定驻扎地点的部队准备的,和平时期需要在外面的营地进行演练的部队同样采用的是驻防口粮,非战争时期的指挥官们向行军路上的部队发放口粮时也必须考虑不能超过驻防口粮的标准。依据美国陆军1917年的标准,驻防口粮包含以下种类:

新鲜牛肉567g没有新鲜牛肉的话,可以换成新鲜羊肉567g或者培根340g,无法供应新鲜肉类的情况下可以用454g的碎成牛肉或者是同等重量的其他罐头肉类来代替;肉类供应难以保障的话可以试着换换口味改吃水产品,鱼干397g、腌鱼510g或者鱼罐头454g三种任选其一;重要的节日也不能没有肉,这个时候后勤部门会竭尽所能尽量弄来火鸡,这可是美国人节日里最喜闻乐见的一道大餐;阿拉斯加地区人迹罕至,生活环境异常艰苦,这里的驻军如果缺乏新鲜牛肉供应的话,其他肉类替代品的供应标准就理所当然地比别的地区高出一筹,通常是培根454g,士兵们若是提出要求的话也可以改成成猪肉454g或者是624g成牛肉。

面粉510g正常情况下的替代品是510g软面包、454g硬饼干或者567g的玉米面。由于硬饼干是一种非常适合长期储存的食品,所以管理和发放标准相对严格一些,必须在符合联邦政府的利益并且有明确命令的情况下才允许供应。

发酵粉2.3g用面粉和玉米面制作各种面食的过程中加入发酵粉可以有效地改善口感,按照军营里厨子的用法,发酵粉与面粉或玉米面的比例通常是1:20。

豆类68g替代品是45g的大米或者是玉米片,作为美国人早餐必不可少的豆子,替代品的用途基本上也是作为早餐。

土豆567g没有新鲜土豆的话就用z125g的罐头土豆代替,为了丰富蔬菜的品种,避免大头兵们天天都和土豆打交道,可以用方便长期储存运输的洋葱按1:1的重量标准来替换一部分土豆,但是不得超过土豆供应标准的20%;比土豆和洋葱更受欢迎的罐装西红柿也是如此,同样不能超过20%;其他可以就近弄到的新鲜蔬菜或者经过长途运输仍然符合要求的非罐装蔬菜也可以代替一部分土豆,数量上略有提高,不过也不得超过30%。

李子干36g替代品是相同重量的苹果干或者桃子干,这两种在美国民间部是很寻常的小零食;果酱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代替一部分李子干,但是数量上不能超过供应标准的50%。

经过烘烤研磨的咖啡32g同樣重量的咖啡豆只要是已经烘烤过的就可以作为替代品,这样的咖啡豆虽然喝的时候还得想办法碾碎,不过保存时间还能更长一些。

醋4.5g替代品是德意志移民比较喜欢的泡菜或者酸黄瓜,不过数量被要求不得超过供应标准的50%。

肉桂0.4g替代品是同等重量的丁香、生姜或者是肉豆蔻。

猪油18g其他同等重量的油脂也可以作为替代品,不过作为美国民众餐桌上一种历史悠久的调味品,许多传统特色的饮食如果少了猪油的味道那就大为逊色了。

黄油14g价格更加便宜的人造黄油也可以作为替代品。

从柠檬里提取的香料0.4g

替代品是相同重量的香荚兰,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香草,在蛋糕、冰淇淋以及其他人们熟悉的甜品中经常能够用到。

此外,还有糖91g、盐18g、黑胡椒31g、糖浆45ml以及不加糖的浓缩牛奶(也就是淡炼乳)14g。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运动中的部队必要的时候可以从驻防口粮所包含的替代品当中选择合适的食品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当然,必须在得到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允许这么干,并且替代品的成本不得超过驻防口粮的20%,价格因素也必须考虑在内。只有感恩节和圣诞节可以例外,只要经过上级的批准,这两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口粮成本可以比正常的驻防口粮提高60%,士兵们可以趁这个机会好好乐呵乐呵。

因为有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无论是物资筹措还是运输补给都可以按部就班,所以驻防口粮包含的食品种类比较丰富,质量通常情况下也有保障,可以说驻防口粮是所有6种口粮的基础。在各种食品当中,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牛肉,每人每天567g的供应标准从数量上来看也算得上是相当慷慨。

当部队脱离营房执行任务时,通常的炊事设备在机动的路上无法展开工作,既然不能按部就班地埋锅造饭,行军口粮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与驻防口粮相比,行军口粮包含的食品种类要少了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组成:

软面包510g可以用454g硬饼干作为替代品。

咸牛肉340g替代品是相同重量的碎成牛肉。

此外,还有烤豆子113g、罐装的西红柿227g、果酱40g、烘烤研磨过的咖啡32g、糖68g以及无糖浓缩牛奶(淡炼乳)14g。

需要由士兵们随身携带的是储备口粮,除此之外,辎重队也必须储存一定数量的储备口粮以备不时之需。储备口粮的品种更加简单:培根340g或者肉罐头454g,硬饼干454g,烘烤研磨过的咖啡32g,糖68g、盐4.5g。为了让士兵们熟悉储备口粮的品种和使用,所有的部队每年都必须在训练计划内安排3天的培训时间,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烹饪储备口粮。

野战口粮是指挥官根据条令的规定在作战时为部队准备的口粮,包括全部或者部分储备口粮,另外还可以通过就地征用或者商业采购的方式直接利用当地的食品来作为必要的补充。除了利用当地的资源作为补充,从后方部队那里发送合适的食物则是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通常最简单快捷的做法就是从驻防口粮规定的替代品当中直接选取合适的品种。

考虑到菲律宾气候炎热,在这种环境下驻扎的美军士兵不需要太多的热量,口粮供应标准和包含的食品种类与常规的驻防口粮相比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菲律宾口粮被单独列为一类,其包括:

新鲜牛肉340g

替代品一般是培根或者罐装肉制品227g,如果提供新鲜鱼肉或者鱼类罐头的话就是340g。

面粉227g替代品可以是同样重量的硬饼干或者软面包。

发酵粉9g一般情况下用不了这么多的发酵粉,只有在野战条件下没有专用的面包烤箱的时候才用得上这么多的发酵粉。

大米567g水稻是东南亚地区种植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能够就近获得的大米可以让后勤部门节省许多力气。给士兵们供应的还是仅仅脱去稻壳的糙米,这倒不是为了故意刁难大头兵们,也并不单纯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而是为了防治曾经在亚洲广泛流行的脚气病。早在19世纪末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比较常见的脚气病与人们常吃精白大米有关,为了避免这种严重影响战斗力的疾病在军队里肆虐,口感欠佳但是营养丰富的糙米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土豆227g替代品是同样重量的洋葱头。

此外,还有经过烘烤和研磨的咖啡28g、糖57g、醋2.3g、盐18g、黑胡椒0.6g。

在菲律宾地区执行侦察任务的部队必要的时候可以吃得更简单一些,不过每天的肉类口粮补给标准一点儿都不能少,这对于维持士兵们的体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方便补给,还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能够就近获取的土产农作物,例如东南亚地区常见的番薯、芒果、南瓜等等。(待續)

编辑/魏开功

猜你喜欢
口粮替代品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杨凌农科 让普通口粮变“地下黄金”
改革开放推进口粮消费模式融入美好生活
同步荧光法监控人乳脂质替代品氧化过程
集环保、长效、多效、无害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的化肥替代品——微生物肥料
燕麦糊精脂肪替代品在低脂奶油中的应用
美国开发医用PVC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