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毛泽东国家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解放战争时期则是毛泽东国家理论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形势的急促激烈变化,毛泽东同志对于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与政体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化和阐释,大大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国家理论部分。由此呈现出连贯性、阶段性和科学性的相应特点,为人民政权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 国家理论
作者简介:付瑜,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7级中共党史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057
抗战的胜利是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全民族抗争所取得的胜利。强烈的民族危机使得国共两党暂时放下政治分歧,重新走向合作,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但是随着期盼已久的胜利的到来,两党的政治分歧又逐渐浮出水面,并最终愈演愈烈,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直至走向全面战争。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抗战胜利前夜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所作出的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所说的那样“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 以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中共為争取国内和平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与让步付之东流,中国共产党被迫实行正义的自卫还击,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由此开始。由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正确得当的战略战术,中国革命实现了先进革命力量超越了反动落后力量的情形。伴随着摧枯拉朽的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在这一时期关于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构想也就成为了中共领导人思索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直将国家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问题。国家学说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解放战争时期又是毛泽东国家学说的飞跃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权理论基础。
一、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联合政府思想
毛泽东的政治建国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的基础上,在抗战胜利前夜,中国人民革命即将掀开下一个篇章之时,并对国民党六大以及之前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发表所带来的思想舆论攻势进行回应,毛泽东在七大上提出了自己建立联合政府的构想。毛泽东同志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能很大程度上反应毛泽东在建国后对待各个阶级地位及相互关系的问题,即政治纲领问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将政治纲领划分为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就一般的政治纲领来说“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就是推翻外来的民族压迫,废止国内的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压迫,并且主张在推翻和废止这些之后不是建立一个旧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而是建立一个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 即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同时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就一般纲领来说,是随着现实情形的发展变化,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治纲领会随之发生变化。
就抗战胜利前夜并且有望实现国内和平,避免内战的形势而言,这时中共的政治纲领应该是实现抗战最终胜利,推动改组国民党,进而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以一定的政治让步来获取人民充分的自由权利。实现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联合第三方势力进行和平建国,建立热爱和平和同情工农的人民民主联合政府。这样的纲领划分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人民根本利益的革命初衷,也显露出尽自身最大努力谋求国内和平的良苦用心,实质上,联合政府是在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以及民主党派要求对国家权力进行重新分配的政治诉求,是符合现实的斗争姿态与斗争策略的有机统一。
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已经初步确立了中共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与其他政治力量在未来国家中的应有地位和相互关系。只是对于现实来说,在国民党反动力量占据优势的情形下,和平的政治谈判无法实现这一构想,中共只能率领中国人民以正义的战争形式将反动的国民党集团请到其应去的地方,在那里新中国早已为其将来的政治生活准备好了符合其所作所为的位置。
(二)争取民主党派思想
当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到1948年秋时,敌我力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革命力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一形势下,中共中央适时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来商讨最终如何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发表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进行了深刻地分析。
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首次用“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概念来代替过去所提的“工农民主专政”。他说: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但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之前的六大规定的是工农民主专政,没有估计到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在帝国主义压迫下还可以跟无产阶级合作。合作是后来发生的,因为有了日本的侵略,现在又有美国的侵略。我们又回到大革命中的正确时期。现在不是国共合作,但原则上还是国共合作。现在不是同蒋介石合作,而是同冯玉祥、李济深合作,同民主同盟、平津学生合作,同蒋介石那里分裂出来的资产阶级分子合作。“中间路线”、“第三方面”的主张行不通,但是我们要同有这种主张的分子合作。 要打倒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以人民代表会议的政府来代表它的。
将“工农民主专政”变更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这一时期人民革命力量开始上升,国民党反动力量开始下降,军事上的优势加速无产阶级最终实现了政治上的优势。中共无需再用议会斗争的形式限制国民党一党专政,直接用军事行动终结了这一阻碍。但是面对着抗战以来国内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国民党政权对民主党派的残酷镇压的新社会形势,又给中共提出了新的问题。国民党挑起内战后,又对国统区的民主党派进行了压制,主要是由于国民党政权的反人民政策,但实质上是国民党官僚垄断资本和买办资本将民族资产阶级逼的走投无路。使得以往立场动摇甚至敌视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间分子开始同情工农和支持革命。民主党派最初通过国统区合法的形式展开民权斗争,逐渐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第一条战线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持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这些举动遭到了国民党的加倍报复,在接连暗杀民主进步人士后,于1947年10月更是将民盟宣布为非法团体,民主党派被迫转入地下活动,第三条道路作为单独的政治力量完全破灭,民主党派由此加紧了同中共的联合,选择了站在人民革命立场的一边。
(三)阶级分析思想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全国胜利的前夜召开的,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國奠基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毛泽东同志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和他在同年六月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构成了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所通过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的政策基础。全会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全面胜利的形势下,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如何从“农村时代”走向“城市时代”,为进京赶考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处理好工农阶级同城市各阶级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即所依靠力量与所团结力量的关系问题。这一关系的正确处理直接关系到新中国的国体问题。在新形势下具体如何应对,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在城市斗争中,我们依靠谁呢?有些糊涂的同志认为不是依靠工人阶级,而是依靠贫民群众。有些更糊涂的同志认为是依靠资产阶级。在发展工业的方向上,有些糊涂的同志认为主要地不是帮助国营企业的发展,而是帮助私营企业的发展;或者反过来,认为只要注意国营企业就够了,私营企业是无足轻重的了。我们必须批判这些糊涂思想。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以便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作坚决的斗争,一步一步地去战胜这些敌人。”
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实际上重申了之前的关于未来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与之前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重点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新政权的领导作用,即突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权中的社会主义因素。
(四)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1949年1月30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随后,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由西柏坡迁往北平。这时召开全新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条件业已成熟,中共开始为新政协积极进行组织和筹备会议。正当新人民政协筹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之时,为了阐明即将成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新中国中各个阶级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等问题,6月30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对之前的国体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升华。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篇不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的光辉典范。《专政》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概念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毛泽东同志首先回顾并总结了中国近百年以来的革命史与反抗史,阐明了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解释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必然性。并进而对中国人民实现这一必然性的途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概念进行了科学概括。
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不同的国家、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毛泽东同志在文中指出:“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这里,毛泽东同志表明了“人民”这一概念是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存在的。
在民主与专政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法实现了民主与专政的有机统一。即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对于人民,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建国思想的具体特点
从《论联合政府》开始,毛泽东同志等主要领导人的建国构想经历了从最初的限制国民党一党专政,但是在国民党暂时优势下的各党派联合共同执政的民主联合政府,再到中共革命力量优势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政府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时期中,一方面是人民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之中,战局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中,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飞速发展的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制定军事战略,指导全军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同时,也描绘好了有关于未来人民共和国的蓝图,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总结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建国方案,可以概括出如下特点:
(一)连贯性
连贯性具体是指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学说的连贯性。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标志,所解决的问题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身。抗战胜利后,对外,日本侵略者虽然被赶走,但是蒋介石集团又将美帝国主义引入家门,将中国变成了美国的势力范围。对内,蒋介石集团反动政策虽然有一些松动,但是其自身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法西斯独裁实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人民还是被封建地主和官僚垄断资本所压迫。因此当前中国社会依然维持着的双半性质。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而社会的性质以及革命的对象又决定了这一时期建国构想中政权的性质既不是落后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也不是超前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民主专政,而是中共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即人民的新民主主义政权,这是我们理解这一时期建国思想的基本前提。
毛泽东的建国思想从大概到具体都是围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基本前提展开的。毛泽东同志做出的所有判断都是依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性质展开的。在这一前提下,毛泽东以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稳健务实的创作态度极大地丰富了自《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政治方面,“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提出生动解释了新中国人民政权和一切反动政权的根本区别,将马列主义国家学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例如土地改革和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问题。这些方面都深刻地体现出了毛泽东建国方案是作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而存在的理论连贯性。
(二)阶段性
虽然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建国思想是新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理论的连贯性和话语的一致性。但是这并不是在说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建国思想就和之前阶段的国家构想没有任何区别。相反的,在这一时期,根据现实政治力量对比的不同情形,毛泽东的建国思想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新民主主义国家学说是一个全面的系统性理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政策等多个方面。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建国方案就是根据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来逐步阐释自己建国思想的。例如,由于1947年为了动员广大的农民群众支持解放战争,以及这一时期土地改革政策的飞速发展,在十二月会议上就对土地改革的思想有了深刻地总结和阐释。还有1948年九月会议将“工农民主专政”转变为“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为了团结在社会上有相当影响力的民主党派。而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夜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的重要决定,并围绕这一决定制定了相应的政治、经济策略。通过解决解放战争时期各个阶段的侧重任务,毛泽东同志实现了建国思想的又一次飞跃。
(三)科学性
自从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以来,阶级分析法就是各国革命者反抗压迫的一件有力的理论武器。毛泽东建国方案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政治力量和经济成分进行深刻地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在毛泽东建国方案中最能体现其阶级分析思想的集中在政治上。在政治方面,实质是明确各个阶级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协调各个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近代中国社会阶级成分复杂,但是抗战胜利后各个阶级的阶级意识都逐渐觉醒,都出现了其自身阶级利益的政治代表,主要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民族资产阶级的中间路线和国民党反动势力三股政治力量进行博弈。抗战胜利后的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再到人民解放战争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就是国共两党为核心,三股政治力量参与的斗争。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后,先进力量以及其争取到的中间力量成功赶走了反动分子,中国人民以正义战争的手段将后进分子及其支持者變为专政对象,在这一基础上与中间力量,也就是各民主党派,商议民主建国问题。这时的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政治建国思想实质便是如何处理同各个民主党派的关系,即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结语
总之,毛泽东的建国思想都是围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基本前提展开的。毛泽东同志做出的所有判断都是依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性质展开的。一旦抛弃这一判断,思想就会偏离既定的航道,政策就会变得过“左”或过右。但是另一方面,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不是消极被动、静止不变的,这一时期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飞跃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内各阶级的相互关系问题,依照这一问题,对未来新中国内部的各阶级政治、经济、社会地位都进行了前瞻性的规划。这些规划使得新中国不仅是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且还是带有社会主义积极因素的新中国。使得我们得以明晰,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中国革命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既包含着过去,也孕育着未来。
注释: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5,1056.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46.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0-161.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