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军,许洺山,郑丽婷,胡军飞,苏 田,妥 彬,Umar Aftab Abbasi
(1.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普陀山公用事业管理中心,浙江 舟山 316100;
2.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3.浙江普陀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浙江 舟山 316100;
4.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浙江 宁波 315114)
2.Schoolof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3.PutuoForestEcosystemResearchandObservationStation,Zhoushan316100,Zhejiang,China;
4.TiantongNationalForestEcosystem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Ningbo315114,Zhejiang,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Putuo Island vegetation,we combing and excavating the landscap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vegetation completely.These including structure and physiognomy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utuo Island vegetation,landscape aesthetic value of distinctive plants in Putuo Island,special ornamental forests of old trees in temple,beaches,coastal,zonal,and vertical in Putuo Island.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of vegetation protection,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Putuo Island.
Keywords:Putuo Island vegetation;structure;physiognomy;aesthetic value
植被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尤其以景观林或风景林最为典型。风景林是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视觉美感、美化环境为目的,以植被景观营造为主要措施,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为基本原则的自然林或近自然林[1],其重视植物造景和植物多样性,致力于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和审美层次。同时,风景林在四季因颜色变幻而外貌迥异,形成不同的景观。此外,风景林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的旅游效益,为景区旅游提供渲染力和生命力[2]。
植被是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动态美与静态美。自然界中的植物,蕴藏着丰富的色彩美、形态美、季节美和意境美,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智慧上的启迪、道德上的熏染和情感上的陶冶[3]。植被的景观美学功能与价值主要体现在植物的形、色、香、韵等方面,并与地形、地貌等自然景观相协调,与历史文化相融洽,与蓝天、碧海、金沙、奇石等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一个独特、丰富多彩,以自然景观和自然景物为基础的综合体[4-6]。
普陀山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的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IVAiia-2)中天台、括苍山山地丘陵、岛屿植被片(IVAiia-2U),以佛顶山为中心,向外成环状分布:山顶是以台湾蚊母树(Distyliumgracile)古树群落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山坡为灌木草本植物,局部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沙滩、沙丘分布为兼盐性、砂性的植物群落;滨海岩壁有滨柃(Euryaemarginata)、海桐(Symplocossumuntia)、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柘木(Cudraniatricuspidata)等。
2014年11月—2017年9月,采用典型样地法和统计样方法(主观固定面积法)对普陀山岛植被进行详细调查。首先,用典型样地法调查了92个样地,只记录样地的群落名称、物种组成、多优度-聚集度、盖度、平均高度等;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森林和灌丛群落采用固定样地法调查,森林样地面积20 m×20 m,灌丛样地面积10 m×10 m,对样方内所有胸径>1 cm的植株,挂牌并记录物种名称、胸径、基径、冠幅、枝下高、叶下高等,共计调查31个样地。调查样地包括整个普陀山的植被类型、不同季节植被的景观特色、不同植物的景观特色以及特色景观风景林。
普陀山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岛型的典型代表,拥有地带性顶极植物群落,如台湾蚊母树、红山茶(Camellialongicaudata)、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红楠(Machilusthunbergii)群落等。主要的植被类型是以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石栎(Lithocarpusglaber)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其分布最广,集中在佛顶山四周区域。此外,有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普陀山主要植被类型的优势种及其重要值见表1。
表1 普陀山主要植被类型的优势种及其重要值
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组成物种有青冈、石栎、柃木(Euryajaponica)、檵木、红山茶等;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麻栎(Quercusacutissim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四川山矾(Symplocossetchuensis)、山合欢(Albiziakalkora)、胡颓子(Elaeagnuspungens)、化香(Platycaryastrobilacea)等是落叶阔叶林的优势物种。阔叶混交林中,香樟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柃木、女贞(Ligustrumlucidum)、山合欢、化香、白栎(Quercusfabri)等。檵木和柃木是针阔混交林的优势物种,共占65%,其次是黑松(Pinusthunbergii)、白栎、四川山矾、山合欢、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朴树(Celtissinensis)。总体上,普陀山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景观效果较好。
植被的结构美学特征指植物群落的层次美,不同层次所展现的外貌特征。普陀山除顶极植被外,目前主要植被类型是以青冈、石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其它类型的植被分布面积较小,但同样具有迥异的结构和外貌,各具观赏价值。
植被的高度和郁闭度是决定植物景观美学价值的主要因素。乔木层平均高度体现了景观整体的层次性和美感性。由图1可知,普陀山植被类型中,落叶阔叶林的乔木层平均高度最大,针阔混交林最小;针阔混交林的灌木层平均高度最大,针叶林最小。综合表明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的层次更清晰,结构更合理,景观层次感更强。
群落郁闭度体现了群落整体景观的完整性和美感度。由图2可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郁闭度最大和最小的植被型。因此,常绿阔叶林具有完整的景观外貌,而针阔混交林由于乔木层阔叶物种较少,郁闭度较小,景观稍显单调。灌木层的郁闭度主要体现了植物景观的空间美学价值。灌木层平均郁闭度最高的是针阔混交林,其物种多样,结构紧密,景观效果较好。针叶林灌木层植物稀少,郁闭度较低。整体上,普陀山植被结构较好、外貌完整、景观效果较好。
图1 不同植被类型的平均高度图2 不同植被类型的平均郁闭度
植被的外貌美学特征指植被整体所表现出的色彩、性状等美学特征[8]。普陀山植被景观由不同的植被类型组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具有迥异的景观美学特征。由表2可知,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为四季常绿的针叶树种,外貌整齐。亚乔木层或灌木层以常绿植物为主,夹杂部分落叶植物,四季均能观花、观叶、观果、观形。阔叶混交林中,春季大部分新叶萌发,伴随部分植物的花香,有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夏季一片绿意;秋季部分植物叶片变黄、变红,结有不同颜色的果实,景观效果较好;冬季常绿和落叶植物相衬,落叶植物的萧瑟加上常绿植物的暖意,别是一番景象。常绿阔叶林四季常绿,春季有小片红、黄、白花点缀,秋季红色叶片镶嵌、果实串串,酷似一幅秀丽的山水画。落叶阔叶林在初春新叶萌发,点点泛黄,或春花怒放,一派生机;夏天绿树成荫,秋季黄叶、红叶、硕果镶嵌,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冬季时分,叶片褪去,尽显枝干优美,有一种萧瑟、古朴之美。针叶林四季常绿,景观差异不大,以其枝干挺拔、形态优美而极具观赏价值。
表2 普陀山不同类型植被的四季景观特色
普陀山植物种类丰富、类别齐全、特色明显,美学价值体现在观叶、观花、观果、观形等。由表3可知,观叶植物指叶形奇特或叶色美丽,以赏叶为主的植物,主要有红楠(Machilusthunbergii)、香樟、石栎、台湾蚊母树、天仙果(Ficuserecta)、化香、四川山矾等。观果植物指观果形、赏果色为主的植物,尤以奇、特、巨、丰取胜,有的色彩斑斓,有的形态优美。普陀山观果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季,夏冬季次之,颜色以红色占优,其次为黄、黑、褐等。如春季的胡颓子(Elaeagnuspungens),夏季的红楠、杨梅(Myricarubra)、胡颓子等,秋季的全缘冬青(Ilexintegra)、算盘子(Glochidionpuberum)、野鸦椿(Euscaphisjaponica)、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sericea)等,冬季的铁冬青(Ilexrotundathunb)等都是优良观果植物。观花植物指观花色、赏花形为主的植物,此类植物花色鲜艳,多姿多彩,有的花朵或花序硕大,有的芳香怡人。普陀山四季有花,有山茶(Camelliajaponica)、白栎(Quercusfabri)、瑞香(Daphneodora)等,大部分集中在夏季,春夏之交为开花集中期,而冬季可供观花的种类则较少。此外,花色丰富,以白色、紫色、黄色和红色为主。观形植物主要指观赏植物株形姿态为主的植物,如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刺柏(Juniperusformosana)、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石栎、朴树、香樟、紫楠(Phoebesheareri)、黄檀(Dalbergiahupeana)等。普陀山的观叶、观花、观果、观形及佛教四季布景植物极具美学价值。
表3 普陀山植物景观美学价值
表3(续)
普陀山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历史文化悠久,蕴育了独具特色的寺庙古树风景林、沙滩风景林、海滨风景林、地带性风景林、垂直性风景林、近自然风景林。这些风景林各具特色,分布于景点、景区,共同发挥着普陀山植被的美学功能,服务于普陀山旅游。
古树名木是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是旅游景点的生态宝藏和长期人工和自然选择的风韵独特的观赏客体,具有独立表现的自然与人文美学特征。普陀山古树名木资源在舟山市位居第一,而寺庙是古树名木的主要庇佑地,优质的寺庙古树风景林对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游客在烧香拜佛的同时欣赏普陀山奇特的古树景观。
据统计,普陀山的古树主要分布在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善财洞一带,古树的存在为寺庙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前有普济寺的香樟古树林,法雨寺的香樟、罗汉松、枫香古树林,慧济寺的台湾蚊母树、全缘冬青古树林。古树名木具有硕大的冠幅、茂密的枝叶、优美的枝干、缤纷的色叶、奇特的果实等,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此外,古树的沧桑,烘托出寺庙的古老,佛教文化的悠远。
3.1.1 普济寺香樟古树林 普济寺一带,上百年的香樟古树有几十株,树姿优美,冠幅硕大,古树参天,郁郁葱葱,蔚为壮观,为寺庙增添了古朴优雅的氛围。香樟古树春季换叶时嫩叶鲜红,夏季枝叶繁茂,古树空间伴有鸡爪槭(Acerpalmatum)、枫香、舟山新木姜子等。秋季红叶尽染,层次优质,别具景观特色。冬季常绿落叶搭配有致,萧瑟之中纵现一派生机。
3.1.2 法雨寺枫香古树林 枫香古树林分布于法雨寺、杨枝庵一带,树木高大,长势良好,与寺庙相得益彰,衬托出古远宁静的氛围。伴生有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朴树等,林分上层有香樟,下层有天仙果、野桐(Mallotusjaponicus)、栀子、胡颓子等。春季白花繁盛,夏季绿色浓淡有别,每逢秋季,红叶片片,为佛国平添不少秋色。冬季常绿与落叶的强烈反差,形成四季景观。
3.1.3 法雨寺罗汉松古树林 法雨寺后山有百年以上罗汉松古树15株,麻栎2株,香樟4株,枫香1株。有3株罗汉松古树树龄超过500 a。古树胸径均在50 cm以上。罗汉松古树参天,冠径如盖,昂首苍穹,犹如盘龙,常年翠绿,极具观赏价值。与麻栎、枫香、香樟古树搭配,常绿、落叶相衬,突出季相和视觉观赏特征。林下伴有香樟、珊瑚树(Viburnumodoratissinum)、青冈、天仙果等。整体上,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和色彩感。
3.1.4 慧济寺台湾蚊母树古树林 佛顶山慧济寺周围保留着一片林相整齐而古老的台湾蚊母树林。面积约2.67 hm2,海拔约260 m,百年以上古树有232株。台湾蚊母树是常绿顶级植物,树冠硕大,叶片坚硬厚实,树干优美,树皮暗红色,观赏性较好;林相整齐,结构完整,林内空间较为充足,林下有天仙果、青冈、红楠等,富有层次感和观赏性。
3.1.5 慧济寺铁冬青古树林 铁冬青古树主要分布于佛顶山慧济寺周围,其中百年以上古树27株。最大1株位于慧济寺南侧,树龄约200 a,树高12 m,胸径56 cm。铁冬青树干粗大笔直,树冠优美,树皮光滑、青绿色。远观构型非常优美,姿态雄伟。并且铁冬青抗风力强,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广。铁冬青古树在慧济寺明黄色琉璃瓦的烘托下生机勃勃,珠光溢彩,其周围枫香、青冈等相衬,形成色彩缤纷、层次有致的景观。
普陀山旅游业发展迅速,沙滩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沙滩周边的绿化美化不仅是旅游景点建设的需要,也是防风固沙的需要,更能折射出海岛独特的海滨风光。沙滩由于其特殊的生境,常年受海水、海风侵蚀,只能局限于海岛沙质海岸线内侧的潮上带和风成沙地有植物分布,潮间带极少有分布,土壤以涂砂土和滨海风砂土为主。因此多由耐旱、耐盐、耐贫瘠、耐沙蚀的沙生或耐盐植物组成。常见植物有海桐、滨柃、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soldanella)、狗牙根(Cynodondactylon)等,由于常年受海风影响,此类木本植物通常较低矮,叶色浓绿有光泽,树姿优美,常见树冠偏斜、层片清晰的外貌。
3.2.1 千步沙风景林 千步沙景区是普陀山主要的海滨浴场和观海圣地,其地域宽广,岸滩约1000 m。沙滩边缘成排种植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整齐排列,犹如一列绿色军队。木麻黄枝条轻柔,随风飘荡,具有美感。沙滩上主要分布有单叶蔓荆、狗牙根、砂钻苔草(Cyperaceae)、肾叶打碗花等,枝条纵横有致,犹如网格之内的零星点缀黄绿色。常绿沙生植物,远看一片绿洲,搭配金色沙滩、蓝色海洋,甚是美若画卷。
3.2.2 百步沙风景林 百步沙位于核心景区普济寺区域,沙滩边缘有木麻黄、海桐、滨柃等,分布整齐,错落有致,既衬托沙滩美景,又不遮挡远处山景。沙滩处主要分布单叶蔓荆、肾叶打碗花等沙生植物,单叶蔓荆枝条匍匐状分布,长达几十米,具有固沙防风、涵养水分的功能。其花大叶亮而美观。肾叶打碗花茎细长而平卧,花冠淡红色,钟状。从海边延伸到岸滩,依次从低矮的茎干植物过渡到灌木,富有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3.2.3 金沙风景林 金沙风景林乔木层主要以木麻黄为主,成排分布在沙滩的最外侧。枝干优美,一片翠绿,外貌紧密,树姿优美树干高大,枝若垂柳,躯干笔直,抗风性能强,景观价值较高。靠近内测是滨柃、海桐、夹竹桃(Neriumindicum)等耐盐、抗风沙生物种。海的蓝色与植物的绿色搭配,别有一番景致。
普陀山常年受海风、海水侵袭,很多海边山体岩石裸露,土层稀薄,植物稀少,景观效果较差。但很多耐岩植物经过长期适应恶劣的环境,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景观效果。如:梵音洞上方岩壁上的仙人掌(Opuntiastricta)群落,为光秃秃的岩壁上添了一份春意;火叉坑滨海岩石上的檵木林等;龙头山濒海山体上的滨柃、海桐等;具有独特的景观效果。此外,还有很多耐岩植物,如红楠、柘木、天仙果、四川山矾等,共同构成了别致的海滨景观林。
3.3.1 滨海山坡风景林 滨海山坡常年受大风影响,土层稀薄,岩石裸露,游人不易到达,但能远观景色。滨柃、檵木、海桐、柘木、四川山矾、天仙果等耐岩、耐旱、抗风植物构成一个多层次、多种类的滨海风景林。该林分抗风性能强,且四季均有绿意,既保证了景观的连续性,又保证了景观的优美性。
3.3.2 滨海岩壁仙人掌群落 梵音洞上方岩壁上有一小片仙人掌群落,其生长旺盛,形状奇特,伴有大叶黄杨(Buxusmegistophylla)、芙蓉菊(Crossostephiumchinense)、海桐、沿阶草(Ophiopogonbodinieri)等,为灰白岩石增添一抹嫩绿,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3.3.3 滨海滩涂景观林 滨海滩涂土层较厚,受海水涨潮和落潮影响,时而水下,时而水上。如龙头山、小雪浪等不经常被海水湮没的地方,分布有檵木、海桐、滨柃等常绿灌木,这些矮灌构成了一道网状的景观风景林。在海水经常湮没的区域,分布有单叶蔓荆、狗牙根、砂钻苔草、肾叶打碗花和茅草等,海水、沙滩、匍匐植物构成一道由海到陆地的自然景观,为游客在看海戏水的同时,平铺了一片绿色背景。
地带性风景林是指由地带性优势植物构成的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风景林。青冈、石栎、红楠、普陀樟、红山茶、台湾蚊母树、舟山新木姜子、赤皮青冈等是普陀山的地带性植物。各地带性植物构成的群落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如佛顶山的台湾蚊母树林林相完整,郁郁葱葱;佛顶山东南坡的青冈-石栎林,是普陀山分布最广的地带性植物。远观全山覆盖,犹如披上绿被,四季景观分异明显,春季有白花点缀,夏季一片葱绿,秋季红叶衬托,冬季一片墨绿;善财洞的红山茶林极具观赏价值。因此,普陀山具有优质、天然的地带性风景林,其具有完整的群落外貌和结构,为普陀山旅游业发挥重要作用。
3.4.1 青冈-石栎景观林 青冈是普陀山分布最广的地带性植物,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其枝叶茂密,树姿优美,果实壳斗碗形,观赏价值较高。青冈-石栎主要分布在佛顶山的两侧,乔木层有青冈、石栎、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gilva)等常绿植物。灌木层有赤楠(Syzygiumbuxifolium)、红山茶、檵木、柃木、赛山梅(Styraxconfusus)等物种。林分高度一致,枝叶茂密,四季常绿。青冈-石栎景观林的大面积分布对普陀山景观起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管护和保护地带性景观林,使其发挥更大的景观价值。
3.4.2 青冈-马尾松风景林 青冈-马尾松风景林主要分布在西天景区的东南坡以及法雨寺后山坡面上,处于演替的中期阶段。马尾松占据整个林分的第一层,青冈、石栎占据第二层,第三层有檵木、柃木、赤楠等。整个风景林层次分明,四季常绿,具有层次美感性。
普陀山最高峰的佛顶山海拔只有288 m,但在垂向上,景观格局、植物特色、景观效果差异很大,依次构成垂直向上的风景林。游客乘索道从山下到佛顶山能够欣赏垂直性的风景林,从而愉悦心情,便于礼佛。垂直性风景林的主要物种组成有台湾蚊母树、全缘冬青、普陀樟、红楠、青冈、石栎、柃木、檵木、滨柃、海桐、单叶蔓荆、狗牙根等。
3.5.1 山顶台湾蚊母树-普陀樟风景林 普陀山山顶植被主要以地带性顶级常绿植被为主,佛顶山顶部的台湾蚊母树林、慧济寺周围的全缘冬青、红山茶、红楠、普陀樟等。树型优美,冠幅硕大,映衬寺庙周围,远能观景,近能观花、观叶、观形。分布依山而造,错落有致,既具有景观的整体美,又能突出局部的特色。如台湾蚊母树的叶形、全缘冬青的枝干、红山茶秋花红艳、红楠秋叶鲜红,都是宝贵的景观资源。
3.5.2 山坡青冈-石栎风景林 佛顶山中上部主要以青冈-石栎布景,远看一片翠绿。该区域土层较厚、湿度较大、受大风影响较小。主要以常绿物种为主,有青冈、石栎、柃木、檵木、四川山矾、赤皮青冈等,春季嫩叶黄绿色,一片生机,秋季零星红叶点缀,冬季紫果串串。四季常绿,景观价值突出,富有景观的整体性。
3.5.3 山麓檵木-柃木风景林 山麓区域主要分布有耐岩、耐旱、抗风的檵木风景林,檵木为常绿灌木,分枝密,花期长,花型丰富,花色艳丽。该区域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土层较厚,但受强风影响较大,檵木-柃木风景林具有很强的抗风性。林内还有朴树、山合欢、野桐、栀子、乌饭树、白栎、赤楠等。落叶植物也占据一定比例。林分外貌整齐,高度在3 m左右。常年紫绿色,别是一番景象。
3.5.4 海滨滨柃-海桐风景林 濒临海面的崖壁上,土层稀薄,大部分区域岩石裸露,坡度较大,常年受海风和海水侵袭。滨柃、海桐、檵木等植物构成一个低矮、完整的常绿灌丛群落。林相完整、外貌整齐,结构密集,常年绿意浓浓,滨柃、海桐叶形全圆,极具美感,与裸露的岩石相衬,形成独特的植被景观。
参考文献:
[1]胡军飞,许洺山,田文斌,等.浙江普陀山主要林型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6,33(5):768-777.
[2]李雪莹,齐童,张国庆,等.2016.国内外景观美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6(24):261-262.
[3]李根有,赵慈良,金水虎.普陀山植物[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1.
[4]宋雪丽,周永斌,王均喜.辽宁省东部山区天然风景林单体景观美学评价[J].中国林副特产,2009,98(1):40-42.
[5]文益君,周根苗,张晓蕾,等.基于粗糙集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J].林业科学,2009,45(1):1-7.
[6]史久西,董建文,章志都,等.乡村绿地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3):5-8.
[7]李军玲,张金屯.从生态旅游植被景观特征分析普陀山旅游对植被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6):270-275.
[8]谢凝高,郑心舟,谷光灿.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