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斌 ,林 涛 ,吴超英
(1.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2.厦门市第二医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颈源性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病,又是骨伤科的多发病,主要是由于颈部的病变所引起的血压增高,占高血压的25%以上[1]。本病是继发性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处于交叉学科之中,常引起误诊、漏诊,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目前西医主要以降压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降压药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颈椎的病理变化,所以导致疾病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且用药周期长、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给临床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笔者采用整脊疗法联合颈夹脊穴针刺的治疗方法,以常规穴位针刺为对照,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考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2]之颈源性血压异常症:① 有颈椎病的症状、体征,颈部影像学检查阳性,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② 血压升高,符合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血压的波动与颈椎病的发作有关联;③ 排除可引起血压升高的其他病因。
1.2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 年龄20~50岁,病程≤6个月;③ 自愿参与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 合并有颈椎结核、肿瘤等导致骨质破坏者;② 有颈椎肌腱、韧带侵犯表现的其他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③ 局部皮肤破损或感染者;④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哺乳、妊娠期妇女;⑤ 治疗及随访期间接受其他治疗者;⑥不能按要求随访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6年7月于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厦门市第二医院就诊的颈源性高血压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高血压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x±s)
2.1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治疗,参照《针灸学》[3]中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案,施治原则:以平肝潜阳为主,佐以对症加减。主穴: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配穴:行间、太阳、翳风、三阴交、太溪、阳陵泉、阴陵泉、丰隆、内关、关元(火盛配行间、太阳、翳风,痰多配丰隆、阳陵泉,虚证配关元、三阴交、太溪)。操作:患者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直刺1~1.5寸,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 d,共治疗4周。
2.2 观察组
2.2.1 整脊疗法 本疗法包括通经、点穴、旋扳三部分。① 通经法:对颈、肩、背部、上肢肌肉进行柔筋,施以揉按、拿捏、弹拨、搓滚等手法通经活络;② 点穴法:刺激内关、外关、合谷、风池、风府、耳门、太阳、鱼腰、肩井、曲池等穴;③ 旋扳法:患者仰卧,术者坐在其头侧,一手握住下颏部,另一手托握住枕部逐渐用力拔伸牵引,待患者颈肌松弛后,术者托枕部之手将患者颈部托离床面(略向前倾10°~15°),双手沿颈椎的垂直轴向左或向右将其头旋转至“发力点”(病理位,有阻挡感的位点)后,再用“闪力”(快速而有控制的扳动)使其旋转幅度增大5°~10°,然后将其回旋至起始位,手法操作时常可听到“咔”的一声,表明已完成纠正。整脊疗法每次25~30 min,每周2次,共治疗4周。
2.2.2 颈夹脊穴针刺 颈夹脊穴位于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选取病变处椎体及上下相邻椎体夹脊穴。操作:患者取卧位,在所选穴位皮肤处常规消毒,用 0.3 mm×40 mm毫针刺入穴位 0.5~0.8寸,针下有“如鱼吞钩”之沉重感时,再用 “烧山火针法”调整,每个穴位行针约 30 s,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5 d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 d,共治疗4周。
2.3 血压检测 观察2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并计算治疗前后的差值。
2.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① 显效: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 mmHg,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② 有效: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 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 mmHg。③ 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3.2 2组治疗前后血压值变化比较 见表3。
颈源性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项痹”范畴,其发病机制是因劳损、外伤、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搏结于颈项筋骨关节,加之气血不足、复感外邪而致颈项部经络痹阻、气血瘀滞而为病[5]。从中医内科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肝肾不足、肝阳上亢”仍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西医认为: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病变、椎体不稳、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刺激自主神经,引发颈交感神经节或椎动脉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紊乱,进而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引起血压升高[6]。有人提出: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源性机制在高血压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关的非药物疗法与药物疗法均是治疗高血压的新突破口[7]。鉴此,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传统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在临床上应用整脊疗法联合颈夹脊穴针刺治疗颈源性高血压取得较好的疗效。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压值变化比较(x±s)mmHg
整脊疗法是根据《黄帝内经》中“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理论为指导,分别从骨性和软组织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纠正骨错缝、疏通经络的作用。整脊疗法的重点应放在整复上颈段关节紊乱及寰枢关节的错位,解除其对交感神经系统、椎动脉的不良刺激,同时也要注意调理颈曲,尽量恢复正常的生理弧度。所以,在整脊前一定要参考影像学资料及查体结果,切忌粗暴,尤其是旋扳时旋转幅度一定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用力应恰到好处,以免造成医源性损伤。在整脊过程中仍需秉承“整体观念”,辨证看待本病,在纠正颈椎骨错缝过程中,仍需兼顾胸椎、腰椎、骨盆等结构改变,必要时同时予以调整,以体现“上病下治”。
夹脊穴内夹督脉,外临膀胱经,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交感神经干及各交通支神经和脊神经之间的联系点均与其相关的腧穴相吻合,而夹脊穴与这些腧穴相邻,因此,夹脊穴与交感神经具有相关性[8],认为“针刺上颈段的夹脊穴可改善患者椎动脉的血流量,促使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下降,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临床研究亦表明:采用平肝潜阳之原则,局部选取夹脊穴、风池、风府、大椎穴位促进气血运行,使气血上荣于脑,从而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标本兼治,疗效显著,安全无毒副作用[9]。在针刺应用“烧山火针法”可以振奋阳气,使闭阻的经络畅通,精血上荣,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也符合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10]。通过本组病例临床观察证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压明显下降,降压疗效满意,提示纠正、消除颈椎和周围组织的异常刺激是解决颈源性高血压问题的根本,而有效去除或减少引起颈椎异常的因素是其治疗的关键,整脊疗法就是通过调整关节及软组织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而针灸从镇痛、松解肌筋膜等方面起支持治疗的作用,故收显效。
整脊疗法联合颈夹脊穴针刺在颈源性高血压的近期疗效良好,但在远期疗效、作用机理及对血管弹性、神经传导等方面尚未开展相关研究,有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1] 叶利斌,卢婷婷,吴汉元.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9):3146-3149.
[2] 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2-53.
[3] 邱茂良,张善忱.针灸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5.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
[5] 刘洪涛.颈椎部位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421-1424.
[6] 刘长青.推拿复位手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6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11):27.
[7] 徐中山.高血压与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源性机制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3):1505-1508.
[8] 郭文戈.用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3):17-18.
[9] 李姣莹,王晓红.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源性高血压6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1):145-146.
[10]马界,邹景霞,胡运光.特定手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病6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4):102-103.